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特色探析
2019-01-26史坤坤
史坤坤
(中共南京工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江苏 南京 211816)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自身建设也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飞跃,形成了习近平党建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系谱中,习近平党建思想独具特色,具有十分鲜明的理论特征。
一、时代性与规律性: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基础
(一)与时俱进创新党的建设理论,着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党的建设是在历史发展中前进的,历史发展阶段性赋予了党建事业时代性的特点。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运用于中国实际,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主题,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发展,实现了党的事业与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并以此成功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上提出“从制度上建党”命题,并以此规范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而开创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新境界。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开放进入新常态背景下,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问题,习近平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之际,之所以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因为“鲜明旗帜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2]回顾建党90多年的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党建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时代特点,三个历史阶段的党建思想又共同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总结党执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
纵观历史上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建设,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活动自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归纳起来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需要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从战略高度上掌握党建工作的规律性,才能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
基于此,在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经验,也积极借鉴国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了一些从严治党规律,这些都要继续运用好。”[3]这一点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只有遵守党的建设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前行;违背或偏离这个规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受到挫折。
党的建设规律之于党的建设工作具有如此重要价值,客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去总结提炼党建规律,并用党建规律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仅在理论上强调重视党的建设规律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更是着力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的建设的系列重大现实问题。
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新思想:“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4]在这里,“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这一命题提出的历史价值在于实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既强调了制度治党的思想价值属性,也注重思想建党的制度规范因素。这是我们党在管党治党过程中对思想价值和制度规范两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的一次重大提升,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二、继承性与创新性: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关键
(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指导党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科学指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无产阶级政党,关键看它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原理。因为相对于具体内容而言,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原理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是塑造无产阶级政党行为模式的价值符号。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时候,要自觉地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内在理论体系出发,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用以指导具体的组织建设。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其中,就党的建设来说,继承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5]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则和立场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6]其中,关于党的建设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基于此,在党的建设中,我们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指导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唯有如此,党建工作方能走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误区。就此,有的学者指出,“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于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建思想一脉相承。”[7]这里的“一脉相承”,指的就是无产阶级政党要勇于和善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二)回应时代问题,创新无产阶级政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
理论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能够有效回应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话语”,也要善于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属于本民族的“时代话语”。因为历史以时代为坐标,并向人们提出时代问题,人们也正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实践中推动历史发展。
作为一种原产于近代西方社会的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与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纲领,列宁在帝国主义时期创造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是如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
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符合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具体言之,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思想;关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关于“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思想;关于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思想;关于“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关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思想;关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思想,等等。这些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在治党管党方面的实践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三、战略性与系统性: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根本
(一)从国家建设的宏大视野来审视党建工作,科学界定党的建设的战略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9]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国家建设科学规划了发展蓝图,也为党的建设明确了战略定位。
任何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均依赖于一定的组织载体去落实。当代中国,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担负着组织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这是因为“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10]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去把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认识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的内在关联,以此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党的建设面临的难度也会前所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党如何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以提高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1]
(二)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方式,着力提高党建工作的内在协同性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决定了我们既需要从宏观视野去整体性把握,也要从微观角度去具体分析。唯有如此,党的建设事业才能在科学轨道上不断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从系统论角度对党的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在习近平看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900多万党员、457多万个基层组织,覆盖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12]按照系统论观点,全体党员干部、全部党组织、党建各个领域部门等之间是有机联系并相互制约的。因此,只有在这些要素都达到党章党规的要求和标准,并且相互之间能够密切配合、有机联系之时,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得以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的建设要达到以上目标,要不断完善党的建设,进而提高党组织的整体协调性。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了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发展,深化了广大党员干部对治党管党的认识。
具体言之,在思想建设方面,“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建立严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使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在纪律建设方面,“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在制度建设方面,“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等等。这些内容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习近平党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推进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四、科学性与价值性: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核心
(一)严格遵循现代政党运行的客观规律,有效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自身建设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党建科学性集中体现为党建工作科学化。当前,我们党的建设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达到科学化水平,究其原因,一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建工作创新力度不够,在某些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二是党建工作停留在经验层面,存在着从经验层次总结党建工作的惯性现象,没有以科学思维去思考党建规律问题。
为有效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政党治理经验,十分重视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习近平指出:“党的建设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规律,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党内外环境,需要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制定目标和狠抓落实结合起来、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结合起来、典型引导和全面提高结合起来、当前工作和长治长效结合起来,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文件,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科学化趋向,例如,《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等。这些党内法规共同构成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在理论上深化了党对管党治党的规律性认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共中央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14]由此可以推断,随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党的自身建设也将沿着科学化轨道不断前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
政党是以特定价值为目标追求的政治组织。在近代人类文明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首次公开提出把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积极将这一价值追求融入自身建设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学说。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考验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价值观融入党的建设之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15]为此,在实际工作中,习近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16]
五、开放性与主体性: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风格
(一)坚持开放多元的现代文明观念,学习世界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自然具有开放性。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之际,马克思恩格斯就批判性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政党理论。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各国的实践,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也不断与各民族地区的具体经验相结合,不断丰富着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历史经验表明,党的自身建设的开放性,不仅与党的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时代化的必然逻辑。比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借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中的“实事求是”一词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个在党的建设中善于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世界文明的学习者。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一直坚持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文化理念,积极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的有效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积极吸收世界政党执政建设的先进经验,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推向一个历史新阶段。
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17]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我们党正是在不断开放进取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进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二)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关键在于坚持本民族的主体意识。这是因为,一种理论能否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内容价值,也取决于是否切合该民族的客观需要。
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内在地决定了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成为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这个背景下,任何政党要想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同,都要以此为判断标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被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也正是因为它能够在人民解放和人民富裕这两大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以完善自身的组织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以深厚的历史情怀,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他看来,“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如果说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工程的支撑,那么,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将自身组织能力转化为执政能力,把组织建设水平变为治国理政水平,以此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因为“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变,各个政党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19]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书写了新时代无产阶级执政建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价值,不仅在理论上创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新范式,在实践上开创了社会主义政党治理的新模式,更为全球政党治理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