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探析
——以云南省文山市Y社区为例
2019-01-26兰良平
兰良平
(文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现代财富日益向城市汇聚,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发达城市转移成为客观现象。伴随人口进入城市从事经商、务工、创业等活动,自然会在城市形成一定民族聚居区。然而,“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各民族群众经济交往活动日益增多,产生摩擦和矛盾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多。”[1]相应地,使得“发生在我国的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以下简称涉民事件)有增多的趋势,有些事件还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2]所以,转型期城市民族问题凸显。由于民族社区“既有一般社区建设的共同性,又有自身的民族特殊性”[3]特质,从而使其民族关系成为城市和谐的重要映点。所以,本文以文山市Y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为个案,通过其创建实践及成效解读,指出其还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具体建议,希冀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有所裨益。
一、他者眼中的Y社区
文山市Y社区建于2002年10月,地处文山市城区东南部,辖区面积1.06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社区人口6541户19357人,其中常住人口5069户14811人、流动人口602户1522人。辖区居住着汉、苗、彝、壮、回、傣等12个民族,民族人口4551人(占23.51%),其中壮族1779人、苗族1046人、彝族1183人以及其他民族543人。社区工作人员25名,其中干部5人、网格管理员14人、大厅办事员6名。社区党委下设17个党支部,其中“两新党组织”4个、网格党支部13个,党员377人。辖区内的国家单位有州水务局、市烟草公司、电力公司等24家,民营企业14家,个体工商户725家,宾馆、招待所等19家,集体经济2个。
2013年以来,按照中央关于《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指导标准(试行)》有关要求,文山市率先在全州将Y社区列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先锋,将其申报为云南省“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示范社区。为做好示范创建,Y社区以和谐社区“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为建设目标,投入资金100万元(其中省级60万、市级40万),开展了系列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社区民族关系呈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邻里和睦”的良好局面。
二、Y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实践及成效
为保证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有效开展,Y社区以“六好”创建为目标,重点从“机制保障、管理服务、民生发展、舆情构建”四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创新。
(一)机制保障上:建立“全域”工作机制
“全域”工作机制,是为实现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居民以及驻地单位的全面参与而构建的民族工作“大格局”。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小组—驻地单位”三级民族工作小组,由社区领导牵头,居民小组、驻地单位负责人共同参与、组织、协调、检查、考核社区民族工作。社区各居民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积极做好本小组的各项民族事务工作。驻地单位成立以单位党支部(负责人)组成的“单位少数民族工作小组”,切实落实专人负责少数民族工作。通过“全域化”工作机制,不仅有效整合了Y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资源,还提升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精准性,从而调动了社区各族居民参与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二)管理服务上:实施“六爱”工程
为促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深入发展,Y社区实施了为民服务“六爱”工程。第一,实施“爱心药店”工程,与文山恒鑫医药组建“爱心药店”,不仅让600多居民享受药价半价优惠,还免费提供测血压、血糖、身高、体重等诊疗服务,以及为购药不便居民安排送药服务。第二,实施“爱心超市”工程,与文山恒丰超市共建“爱心超市”,不仅为300多名贫困户发放9.5折“爱心购物卡”,还每月为特困居民安排3-5款特价商品。第三,实施“爱心驿站”工程。通过发倡议书、商品义卖等方式,发动居民向困难群众开展帮扶对接活动,推动与干河村委会结成“手拉手”城乡友好村社。第四,实施“爱心书屋”工程。以辖区单位捐赠的9000余册图书为基础,建立“爱心书屋”,不仅让居民在社区享受免费图书服务,还为打造学习型社区奠定文化基础。第五,实施“爱心助残”工程。以全国“残疾日”“学雷锋日”为契机,大力推进爱心助残活动,累计为辖区残疾人办证220份、配备康复器材13种,以及为15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场地。第六,实施“爱心助学”工程。通过向上级争取助学金7万多元,资助266名贫困学生。
(三)民生发展上:拓展致富惠民平台
“民生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4]所以,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Y社区把民生问题作为创新社区治理的根本任务。为解决失地居民和外来人员难就业问题,Y社区投入资金30多万元,建立了社区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和民族人才市场。截至2017年8月,社区共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人才市场共向各用人企业输送500多劳动技能人才,其中少数民族160人。此外,社区以文山州、市两级党委“致富型”党组织创建为契机,成立了大龙潭苗族服饰产业致富联合组,在文山三鑫商贸城三楼开设“苗族服饰”一条街,以及在“淘宝网”创立苗族服饰电子淘宝站。通过以民为本的服务工作,Y社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提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端着架子空喊口号是不行的”[6]的思想,做实“就业是最大的民生”[7],从而有效地凝结各族群众的人心。
(四)舆情构建上:推进民族教育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8]Y社区突出抓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第一,通过社区14个网格化平台,采取橱窗宣传、讲座报告、宣传册、知识竞赛、文艺活动等方式,大力向辖区群众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文化知识,从而让“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民族观念深入人心。第二,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自治区宪法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文山州州庆”等节日,积极向各民族群众宣传民族法律法规,从而使各族群众增强“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9]思想落地生根。第三,以社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社区民族问题调查,积极做好辖区各类矛盾的排查,从而保障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三、Y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面临的困难
总的来说,“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云南民族关系的主流。”[10]Y社区的民族关系,即是我国和谐民族关系发展主流的典型折射。由于历史、文化、民族、边疆等原因,Y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部分干部对民族问题认识不足
在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阶段性特征[11]之下,Y社区民族团结的挑战也呈增多之势,对民族问题认识不足即是挑战之一。第一,文山州多年未发生过民族类纠纷事件,放松了警惕与重视,多认为“社区没有民族问题”或“社区民族问题做的完美无瑕”等。第二,文山市各民族融合程度较高,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不显著,导致部分干部对民族问题认识不够,从而使其缺乏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科学认识。第三,部分干部认为民族问题敏感,导致凡是与民族相关的工作均绕着走、躲着跑。
(二)流动人口管理滞后
随着文山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以及国家对边疆城市优惠政策的实施,流动人口大量流入Y社区。通过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虽然Y实现了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但由于社区基础薄弱、管理队伍不足、经验不足等原因,辖区流动人口管理滞后问题凸显。第一,流动人口信息统计不足,致使社区工作如居住证、失业登记、帮扶救助、社会工作等民生服务难以有效推进,进而不利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第二,由于流动人口信息不全、流动党员多数迫于生计等原因,使得如党员生活会、民主评议会、思想汇报会、党员座谈会等常态工作难以按时按质的开展。第三,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有盲点,近年来社区“盗窃”、违法占道、超时经营、卫生不担当、夜市扰民等民生事件频发,辖区居民对外来人口存在诸多不满。不仅影响民族关系和谐,还阻碍民族团结示范的深入发展。
(三)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缺乏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过程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民族理论水平、较好的语言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Y社区25名工作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仅1人。目前,虽然社区搭建了“全域化”民族平台,但由于缺乏民族事务管理“能人”(骨干人才),从而使社区民族事务工作能力受限。笔者与一位干部访谈获知,如若辖区发生涉民事件,社区仅是逐级上报,如何处理,最终由上级部门决定。所以,对民族事件如何办?怎么有效预防?如何化解?Y社区主要起报告人的角色。事实上,这个问题,除行政体制影响外,与社区缺乏民族事务骨干人才紧密相关。社区工作有时是“被动按文件去做,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上级党委检查而开展活动。活动搞得热热闹闹,照几张相有个印证材料,档案工作做得很详实细致,但活动有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却不得而知。”[12]
(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有盲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的系统工程。然而,从Y社区创建实践看,其主要是基于设施建设、发展经济、改善服务,而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事实上,Y社区和谐民族关系的当代构建,更多是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嵌。诚然,经济互嵌社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3]的本质要求。然而,社区是“人们在一定地域基础上形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人情味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14]所以,社区除了发展民族经济外,还应包括民族语言、宗教、习俗、政治等创建内容。
四、促进Y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深入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干部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
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及复杂性,决定了加强民族理论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施这项工作中,领导干部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所以,加强干部的民族理论学习:第一,以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切实将中央最新民族思想落实到民族工作中,进而有效提升各级干部处理民族事务的综合能力。第二,依法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政干部的履职考核,建立民族工作“一票否决”制度,规避有的干部把民族工作考察当“走场面、看虚景、谈假话、炫业绩、避问题”的形式主义,从而打造“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政治生态。第三,将民族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家讲座、民族实践指导、民族工作考察等方法,树立科学民族观,进而营造全社会关心民族工作、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争取民族团结先进模范集体和个人的和谐氛围。第四,以新时代民主评议制度为平台,促进党员、非党员、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评议监督,进而对民族工作进行常态化的完善与创新。
(二)统筹协调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关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我们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关键是要搞好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两头对接。”[15]所以,针对Y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滞后的问题,应统筹协调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而使广大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共建共享发展中得到更多获得感。第一,以国家大数据为依托,着力搭建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以下简称“两地”)信息共享平台,避免因流动人口疏忽或不履行流动信息登记而产生“两地”人口管理乱象,从而提升“两地”人口信息管理水平。第二,以我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结合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将流动党员信息向“两地”党组织报送,从而使流动党员不因工作、地域、时间等因素变动而出现临时脱离组织的现象,进而时刻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联系。第三,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守法、尊法、用法”意识,普及用法律诉求渠道解决矛盾或纠纷,进而依法维护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
(三)加强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
少数民族骨干是少数民族群众中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较广的民族基础的特殊人才。在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不仅是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重要内容,还是促进各民族发展、协调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对振兴社区民族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
1.注重培养基层少数民族骨干人才。通过大学生村官、社区民族人士、国家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途径,着力栽培一批懂社区(乡村)管理、懂法规、懂民族政策且愿意为社区振兴的忠实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结合社区“传帮带”、现场指导、工作培训等方式,着力打造社区少数民族骨干人才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2.完善社区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保障机制。基层社区要留住少数民族骨干精英人士,除了职业晋升、工资薪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物质保障外,精神保障,如价值实现、职业认同、受尊重、上级认可等也起着关键作用。
3.充分发挥本土少数民族人士(如宗教人士、国家公职人员、民族商业精英等)的引领作用。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民主联席会、法治座谈会、工作谈心会、社区居民大会,努力赢得这些少数民族骨干人士对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了解、配合及支持。
(四)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政策
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是指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一切社会活动。”[16]所以,民族团结除了做好日常创建事务之外,还应在顶层上完善创建政策。
1.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调查常态化机制。通过调查,摸清民族政策执行环节中出现的合理、不合理或需完善之处,虚心听取民族团结工作的实施者、受施者的各种合理意见,进而让民族调查遍布民族团结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而为民族团结政策的科学评估提供一手资料。
2.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评估机制。除了政府作为民族团结合格验收主体外,还应合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介入民族团结绩效评估,以便进一步提升评估结果的公正性、透明性、权威性,进而为更好实施精细化的城市民族工作提供更合理性、民主性、可靠性的咨询建议。
3.完善民族团结项目验收后的后续支持。调查显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项目政府合格验收之后,其后续政策不衔接问题突出。从Y社区看,其后续工作主要依靠社区自己解决。然而,对于经济不富裕社区来说,资金紧缺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项目周期内,如何挖掘或激发该社区的内生动力尤为关键。这项工作倒逼着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政策的不断完善,这样方能在激发社区创新能力上起主导作用,进而消弭示范建设项目验收后的政策“空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