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2019-01-26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洋节传统节日传统

刘 洋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 201620)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民文化自信,实现本民族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一大主体,理应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困境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生活形态的文化传承,萌芽于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在元明清时期又有重大的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它顺应天时地利而起,孕人文精神而丰,在漫长的历史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理情感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1]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节日吸收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不仅记载着中华儿女对自然运动规律的把握,也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美国中国学之父费正清这样界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2]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社会转型、外来文化的进入与碰撞,传统节日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逐渐走向瓦解,国人的经济活动、日常生活、人际往来、宗教信仰、精神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节日的架构与社会发展都在进行着深刻的转型与重构,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经济的冲击下,新“节日”名目繁多、人头攘攘,使传统节日整体上日益衰微,越来越难以通过节日获得情感共鸣与精神共享。

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现状

(一)曾一度热衷于洋节,中国传统节日被淡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项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寻求快乐才喜欢上了洋节;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不如洋节那么轻松自在;60.7%的女性认为“洋节更加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很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持续走低,反而对西方的传统节日过度青睐,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一股“洋节热”的风潮。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总觉得西方节日更时尚、更刺激、也更具现代感,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总感觉过于陈旧,难以投入其中。

(二)表面认同严重,忽略节日背后的精神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人们常常对于传统节日中的物质层面特别关注,而忽视了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精神层面以及整个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其次,人们在关注非物质文化的时候,又对其中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特别重视,而对于蕴藏在广大民众中间的最普遍、最常用、最基础的非物质文化视而不见。这种对物质的片面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忽视,极易造成文化的民族性及其深厚历史底蕴的丧失,使文化日益趋同化,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时代变迁,传统节日的初衷不复存在

传统节日从产生到发展至今,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经济文化背景发生改变,传统的手工农业劳作方式也逐渐被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取代,中国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习俗逐渐失去原有的用途,文化记忆趋于淡化,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被遗忘,有些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也逐渐显现出来。圣诞节、感恩节等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在全球化过程中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大学生之间掀起了一股“洋节热”。在中国,西方节日的宗教含义并不被广泛了解,但其中的娱乐狂欢成分,在消费主义至上的社会环境中,被大学生广泛接受。相比之下,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被冷落。

(二)宣传教育表层化,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认知不足

当今社会虽然提倡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针对传统节日的相关工作还远不到位。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主阵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重视不足,大学生群体缺少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直观接触和体验,难以切实感受到蕴含在节日背后的深层次教化作用。与西方节日相比,中国传统节日有两大特色:一是它不同于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之类的纯宗教信仰的节日,前者是为“现实与人生”而过节,后者则是为了超自然、超人类而主宰着自然与人类的“上帝”而过节;二是中国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中华大文化的具体展现。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既不是简单的祭祀、怀念,也不是单纯的过节放假、同亲朋好友一起吃喝玩乐,它是一种极为严肃、及其认真的“人文化成”活动,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在节日中,每个人只有亲身参与到各项民俗活动中,才能感悟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3]

(三)对通信技术过度依赖,阻碍了情感的沟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学生群体对于通信软件的依赖性大大加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这种变化让节日期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处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亲友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更加广泛,但是不足之处也显露无疑,本应该充满亲情的问候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形式化,见面的机会逐渐减少,难以实现情感之间的真正沟通。

(四)商业气息浓重,冲淡节日氛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过节期间趁机兜售相关产品逐渐成为商人牟利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持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节日逐渐向“折扣日”、“消费日”转变。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传统节日趋向市场化、物质化、功利化。另外,节日的准备过程被压缩,传统的节日习俗也失去了传统的魅力。诸如借压岁钱之名行贿赂之实等现象屡见不鲜,传统习俗的真正意义被误读,导致习俗的背后隐藏着浓浓的铜臭味,淳朴的节日氛围则难寻其踪。

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举措

(一)激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方针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文化的发展需要源头活水,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必然是从自己的民族之根中去寻找能量,从历史的深处去挖掘自身的精神本源。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民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充分,更需要坚守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把文化传统转化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还要针对新时代的具体需要对其进行恰当的创新,促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如果要让这些传统节日存在,就得给它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4]

(二)营造节日氛围,形成民间主办、市场引导、学生参与模式

传统节日无论产生还是发展,都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由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发展和享有的精神财富。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过程中要坚持民事民办的原则,尊重广大民众的节日文化主体地位,传统节日的日期多依民间传统而定、传统节日的主办场所多依民间传统而定、传统节日的各种仪式均由民间操办、传统节日的主办方多由民间人士组成等。

另外,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华节日文化,还要借鉴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在节日期间的商业活动不能单纯以营利为目的,更要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由物质层次上升到精神层次,把商业活动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崇高使命来完成。[5]商品营销要深挖商品的内在意义,使人们真正感受到节日的意义所在。通过凝聚着无形智慧及高超技艺的有形产品和服务的广泛流通,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得到重视和保护。

大学生作为传承主体,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肖维华和杨昭把加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分为三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和营造凸显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环境”。[6]要提升大学生的节日认同感,使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怀着一种对传统节日文化应有的尊敬,静心感悟传统节日中的丰富内容,了解其精神实质,从中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和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另外,当今大学生群体更需要的是能够亲身参与到体验节日的具体民俗活动中,通过开展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社团、讲座、选修课等相关校园文化建设,用实践活动代替传统的说教,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切实走进学生生活。

(三)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多维度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该在吸纳外来文化资源的动态发展中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我们既要避免崇洋媚外,又要有兼容并蓄的气魄。面对“洋节热”,应该正确引领、顺势引导,通过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因素,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繁荣。但借鉴并非简单移植,重点必然还是在自身文化传统上的发展,实现对自身传统和外来精华的有机结合,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对传统的有机过渡。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真实写照,是适应自然规律,调节生活节奏的杠杆。传统节日中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流动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包含着国人对根的呼唤。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和领悟,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信念。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节日,更应该过一个有意义、有影响的中国节。

猜你喜欢

洋节传统节日传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偶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跟踪导练(五)(4)
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