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媒体形象研究综述:趋势与问题
2019-01-26赵秀莲
赵秀莲
(商丘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的媒体形象,关乎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党的认知,关乎党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因此,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梳理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国内外媒体形象研究的成果,述评了研究现状,析出亟待考察的新问题,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引言
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有效“自塑”国家和党的对外形象。而“自塑”形象的前提是要了解目前“他塑”的形象特点,才能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案。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有没有新变化,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有效“自塑”国际形象的前提与依据,也是亟待考察的问题。
二、政党形象和中国共产党媒体形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政党形象”这一概念最早由现代英国政治学家雷厄姆·沃拉斯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转引自李冉,2012)。李海新(2000)指出,“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人们对自身所感知的中国共产党的外在表现所作出的判断”。张磊(2017)认为,“政党形象是指政党展现给公众的风貌和公众对其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是国内外对其执政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之一,关乎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从认知主体的地域划分,政党形象分为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根据传播渠道划分,政党的国际形象又分为国际媒体形象和其他传播途径下形成的政党形象,如:海外社交平台,国际会议等。政党的国际媒体形象指国际媒体建构的政党形象。
对于中国共产党媒体形象研究国外较少,国内较多,成果丰硕。其研究根据学科性质,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政治学框架下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在国内各种媒体树立和改善我党形象的理念、途径、机遇与挑战、长效机制、网络管理、危机公关等问题,如:李冉(2012)、熊超(2014)、孙敬鑫(2014)、段功伟(2015)、储连伟(2015)、孙景峰,刘佳宝(2015)、杜刚(2016)、杨莉芸(2017)等;二是传播学框架下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共产党在国际媒体上的形象演变、重要意义、传播理念、技术路径、政治维度、传播策略等问题,如:孙海燕(2012)、吴艳林(2014)、寇立研(2016)、李彦冰(2016)、张力(2017)、寇立研,曾蕊蕊(2017)、林梓栋,龙欢婷(2017)等;三是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历史上我党形象塑造的经验、特点、早期的传播机制与策略、领导人对外传播思想等问题,如:邹丽萍(2015)、廖华英,陈勇(2016)、曹明臣(2017)、李青林,徐龙超(2017)、陈茜(2017)等。可见,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自塑”我党形象的问题,而“自塑”的前提与效果,还有赖于国际媒体“他塑”我党形象的调查,遗憾的是,关于“他塑”的我党形象研究较为少见,仅有黄庆,朱瑾(2013)研究了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统计了2002至2012年间美国主要报纸有关我党形象的报道,发现:政治报道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经济、社会方面的报道比重在上升,对我党的报道态度在发生变化。
三、新的趋势与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形象与媒体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对党的媒体形象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反复研读上述文献可以发现:一是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二是仅有的实证调查采用人工统计的方式,规模小,限于个别国家的媒体,个案研究居多,基于多国大数据的研究少;三是研究如何在国内媒体中塑造、改善、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成果多,国际媒体报道的中国共产党现有形象的实证调查成果少,而后者正是前者的研究前提,也是对前者实践效果的检验。
十八大以来,我党治国理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媒体报道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是否有新的改变,有什么新的特点?该问题需要新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大数据实证调查,张磊(2017)梳理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的现有成果,指出:“学界可尝试运用交叉学科的新方法进行研究,如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统计学等”。总之,今后需要新的研究范式对新阶段共产党国际媒体形象开展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