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及现实意义

2019-01-26高晓晨丁俊萍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责任制集体经济农民

高晓晨 丁俊萍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邓小平对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着深刻认识。“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明确支持农民自发选择的生产责任制,推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深刻指出了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提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以适度规模集体经营为核心的新型集体经济,为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重新学习和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以下简称“两个飞跃”思想),对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阶段性问题,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向“第二个飞跃”的过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形成

邓小平提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经历“两个飞跃”的思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走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宝贵成果,其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两个飞跃”思想的萌芽时期(20 世纪60年代)

从1955 年下半年开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明显的过急过粗过快的现象,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级形式,广大农村只剩下单一的集体经济。而后不久,在高级社尚未巩固时,全国上下又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实际上是利用行政权力,在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和超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色彩的联合体”,忽视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农村经济极为脆弱的特点,违反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严重打击了农民积极性,最终不可避免地“带来大灾难”。[3]

面对上述困境,调整生产关系解决农业本身的问题,成为当时恢复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20 世纪60 年代初期,邓小平开始考虑从体制上搞活农村经济。他认为,巩固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方向。[4]但是,“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5]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应当承认多种多样的生产形式,农村内自发形成的“包产到户”“责任到田”应当使其合法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些思考为邓小平提出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奠定了基础。1962 年7 月19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不要在报纸上宣传“包产到户”等问题的通知》,中央的态度逐渐明晰。同年8 月,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对生产责任制进行了严厉批判,这种“今后搞好集体生产、巩固集体所有制的根本环节”被彻底否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农业生产未取得根本进展。[6]

(二)“两个飞跃”思想的形成时期(20 世纪70、80 年代)

从1975 年全面整顿开始,到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邓小平在实践中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有了更深的认识。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沉寂了10 余年的中国农村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主要代表的农村,率先利用农村政策的调整放宽,实行“包产到户”。不久,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取消,消除了旧体制对农村发展的阻碍,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随之引发一批人担心“包产到户”是倒回资本主义。邓小平明确回应:“‘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没有剥削,没有违背集体所有的原则,可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是搞资本主义。”[7]

在如何推动生产责任制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不要通过运动搞生产责任制,搞不搞生产责任制都要尊重地方和农民自己的意愿,“中央的方针是等待他们,让事实教育他们。”[8]在他看来,“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9]邓小平认为,这一时期农村工作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思想不够解放。一是集体化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二是因地发展生产较为困难。[10]这对改变以往生搬硬套,不顾各地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采取全国范围内运动式学典型以发展生产的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两个飞跃”思想的成熟时期(20 世纪90年代初)

1990 年3 月,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谈话时,首次提出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1]1992 年7 月,邓小平在审阅党的十四大报告稿时重申了这一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现在公有制在农村第一产业方面也占优势,乡镇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12]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农村生产力已有根本性提高的条件下,邓小平对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集中阐述,充分显示了他对中国农村现实问题与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标志着这一伟大思想的成熟。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和发展,指明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13]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可喜成就,邓小平提出了农业改革和发展需经过“两个飞跃”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根据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好“统”和“分”结合的政策机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第一个飞跃: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实现农业“第一个飞跃”,就是要破除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对如何实现这一飞跃,邓小平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1.发展要素:政策与科学。邓小平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和重点。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对如何摆脱农业发展的桎梏,加快其发展,邓小平强调:“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4]

第一,在政策方面,从20 世纪60 年代邓小平支持农民中自发形成的“包产到户”就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农村的状况和农民的政策需求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1978 年以后,邓小平高度重视恢复农业生产,主张在政策上给予农业发展大力支持。他指出,农业恢复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政策,“一个方面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能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多搞点粮食,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另一个方面是工业支援农业。”[15]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是要抛弃“大锅饭”,实行生产责任制,给农民自主权,提高农村生产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与人力支持。同时,要以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推动农业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不断改善农民生活。

第二,科学技术对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在制定政策时,邓小平听取了农业科学家的许多意见,提出要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16]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为恢复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劲动力。

2.发展方针: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于农民在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自发形成的生产责任制,在改革开放以前被视为“单干”倾向而一直受到批判。改革开放后,这一生产经营制度得以在农村真正落地生根,其实质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在交完国家税收和留足集体部分后,按照农户的贡献进行适当的物质鼓励,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邓小平多次批评“四人帮”鼓吹的搞生产就是“唯生产力论”的观点,“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17]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尽管成就显著,但生产责任制的性质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1983 年,邓小平在回应关于生产责任制诸多质疑时明确指出,走回头路只能使中国回到落后贫穷的状态,“打破‘大锅饭’的政策不会变……基本原则是搞责任制,这点是肯定的”。[18]因此,邓小平在后来正式提出“两个飞跃”思想时,就认定生产责任制不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即使是将来过渡到集体经济,农业生产打破了户与户,甚至是村与村之间的界限,仍然要保持农民的承包权长期不变,这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第二个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践恢复了农业生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对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一家一户小生产之间,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与家庭经营之间,社会大市场与小农户之间的矛盾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实现向“第二个飞跃”的过渡,发展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的新型集体经济。[19]

1.“第二个飞跃”的目的: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随着农业“第一个飞跃”带来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农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对从事多种经营、多渠道增加收入,有了更高水平的需要,于是自发产生了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趋向。

第一,在向“第二个飞跃”的过渡中,科学比以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指出:“从科学方面来说,要发展农业,需要有生物学的发展,气象学的发展,土壤学的发展,遗传学的发展。总之,农业要工业化才行。”[20]但是,在分散经营的条件下,一是高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二是农民自身掌握的科学生产知识有限,缺乏管理经验,最终只会导致农业生产继续在低水平的循环往复中进行,农村生产力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第二,生产的社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显示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特点,要求打破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界限,实现外部资金能够快速进入农村,加快形成有代表性的产业,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第二个飞跃”的方向和途径:坚持走新型农业集体化道路。邓小平指出:“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21]

在邓小平看来,仅仅依靠家庭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解决家庭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出路。让专业的土地经营者经营农村承包地,既有利于高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运用,让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实现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又能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多种经营,大幅增加收入,或者成为职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说,发展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的新型集体经济,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两个飞跃”的相互关系

“两个飞跃”是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紧密衔接的两个历史阶段,阐明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和发展方向。“两个飞跃”之间包含了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一体性和理论与实践上的连贯性,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

1.“第一个飞跃”为“第二个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第一个飞跃”,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利用生产关系的调整,让农民在改革中享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经营,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邓小平指出:“这两年我们农业情况比较好,主要是因为政策见效。农村政策的核心是,尊重和扩大生产队、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建立责任制,这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其次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过去有些很困难的地方,依靠国家贷款,吃返销粮,现在翻了身,粮食已经能自给。”[22]这充分显示出“第一个飞跃”对农业生产提高、农村面貌改变和农民生活改善的巨大推动力,解决了农民长期“吃不饱饭”的难题。生产责任制的成功实践,不仅使农业自身的基础逐渐稳固,而且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人口为工业、服务业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2.“第二个飞跃”是“第一个飞跃”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农业生产要融入全球化和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与高度社会化的农业生产相适应的集体化的发展。[23]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虽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但也带来了农村土地的分散化和碎片化的弊端,阻碍了科学技术和大规模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从分散走向适度规模的集体经营,从低水平的集体化过渡到高水平的集体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就能快速地向“第二个飞跃”转变。如果在前一种生产方式尚未巩固,生产力仍处于较低水平时就匆忙过渡,带来的只会是生产力的破坏,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邓小平多次指出,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应当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一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二是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多种经营的发展,并随之而来成立了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四是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24]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才会有实现的前提与平台。

三、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两个飞跃”思想揭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趋势

计划经济背景下,以“统”为核心的集体经济,由于过分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忽视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以及对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应当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同时应当看到,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行的较低水平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农村土地基本经营方式实现向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的新型集体经济的过渡,已成为摆脱农业生产力发展桎梏,再度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的现实诉求。这种新型集体经济,既“重复”与“再现”了原来集体经济的某些特征,又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体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创新。[2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2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与变革带来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不仅印证了“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而且使我们坚持走与历史规律相一致,与时代潮流相契合,与人民期待相呼应的新型农业集体经济的步伐愈加稳健,信念愈加坚定。

(二)“两个飞跃”思想为新时代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科学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27]这是党对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调整。它立足于我国当前阶段的基本国情,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转移进入城市,农村土地荒置的问题日趋严重。不仅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而导致城乡居民对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外部依赖性增强,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三权分置”改革,农民可以自由将名下的承包地流转给专门的土地经营者。这样,既可以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和优化配置,也可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最大限度地从其所承包的土地中获益;维持农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与社会和谐,还可以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中,“两个飞跃”思想,特别是“第一个飞跃”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例如,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首先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邓小平在论及实现“第一个飞跃”的方式时即强调,要“等待他们,让事实教育他们”。当前的“三权分置”改革,同样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避免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干预农民的选择,切实做好农民的“引路人”。[28]再如,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要求发展适度规模的集体经济,“适度”,强调了土地集中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是由我国仍有五亿多乡村常住人口的国情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29]其目的也是严防土地过度集中,在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三)“两个飞跃”思想指明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

长期以来,广袤的乡村,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大舞台”。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着诸如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等阶段性问题,成为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30]按照邓小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构想,结合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向度:

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主推绿色健康、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生态农产品。二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教育引导,努力打造一支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与专业化水平。三要牢牢把握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新型农业集体化生产带来的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猜你喜欢

责任制集体经济农民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饸饹面“贷”富农民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杜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