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架构
2019-01-26李庆安
李庆安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52)
伟大的革命实践铸就伟大的革命精神,而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中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色实践又铸就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和依靠人民以“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和“两个善于”的求是创新精神即将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科学规划了新中国的建设之路,同时以“两个务必”的不懈赶考精神,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辟了中国式的建设道路。本文以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和历史文献为支撑,坚持革命精神的一脉相承,着眼于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阐述了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架构。
一、“两个一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1]71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新中国政权建设问题,毛泽东指出,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他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2]534-535。
中国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两千多年来一直以农立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农民是实至名归的“载舟之水”。在战略决战的前夕,当蒋介石把目光投注在军事装备、统治地盘、美国援助等因素上时,毛泽东则把目光投注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1947年5月,刘少奇率中央工委来到西柏坡,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其首要任务是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领导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农民的命根子问题。中央工委经过一年的努力,在1 亿多人口的解放区实现了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实现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农民梦——耕者有其田。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讲话中指出,“解决力量对比关系,就要实行土地改革。蒋介石靠美国,我们是靠老百姓。但靠老百姓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就是反对地主,平分土地;第二个就是民主,不准许站在人民头上屙屎撒尿。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做到,做不到就不像个共产党的样子”[2]205。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赢得人民的支持度,赢得社会的承认度。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路线和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中,人民做出了抉择。农民获得了土地,工人当家做了主人;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看到了民族和国家的光明前途,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五一口号”,怀着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憧憬,纷纷奔赴解放区,形成了众星拱北、万水朝东之势。人心的转变形成了实力的转换。战场上被俘和起义的国民党军士兵经过教育,被补充到解放军队伍中,调转枪口作战更勇敢。成千上万的民工支援前线,推着小车,顶风冒雪输送物资,展现出人民战争的宏大场面。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也充分地体现在为建立新中国所做的各项准备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同时指出,我们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毛泽东豪迈地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3]1467。可见,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更加坚定、成熟并得到升华。
二、“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彻底革命性,绝不允许半途而废。特别是在西柏坡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党中央通过对敌我双方战争因素的全面分析,抓住了战争趋势正朝着有利于我方而不利于敌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适时地进行了伟大的战略决战并取得胜利。
三大战役胜利后,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划江而治”的叫嚣及蒋介石玩弄的假和谈的阴谋,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并无情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看到解放南京的捷报,欣然命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4]。
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面对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和极端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党中央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和冷静。毛泽东立足国情,思接千载,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艰辛,为此,他特别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就像长剧中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革命以后的路程才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他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指出,“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3]1439。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但能够打天下,而且还能够治天下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
三、“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求是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不但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顽强的奋斗精神,而且立足中国国情找到了通向目标的正确道路。为了寻找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中国式的建设道路,一代代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西柏坡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交汇期,是中国共产党“善于破坏旧世界”取得胜利的终点,也是“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历史起点。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带领和依靠人民铲除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由此走向全面执政。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后一个历史阶段,至此,用铁的事实证明了这条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正确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求是创新精神。
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之际,1949年3月中共中央适时地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转折之策,描绘了新中国的建设蓝图。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战斗队转为工作队,我们一定要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要学会银行工作、商业工作,要使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要改善人民生活,否则我们就会站不住脚。党中央正确分析并科学把握了中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大政方针,指出了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奔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5],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由此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新中国建设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成效和速度,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求是创新精神。
四、“两个务必”(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艰苦奋斗)的不懈“赶考”精神
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6]当时,三大战役刚刚结束,我们仅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任务仍然很艰巨。按一般的思维方式,此时的毛泽东应该想到如何彻底打败蒋介石,完成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但使毛泽东辗转反侧思索的,是早已成为古人的三百年前的李自成。毛泽东在进京前提出“我们决不做李自成”,为全党提出了一道历史性课题,并且做出答案,从而完成了由理论课题到实践课题的伟大转变。
早在延安时期,1944年4月毛泽东读了郭沫若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引起了他长久的思考,他要求将此文作为整风的重要文件印发全党学习讨论,提醒全党同志不要因胜利而骄傲,以至重蹈历史覆辙。11月,毛泽东写信给郭沫若,告诉他已把《甲申三百年祭》指定为整风文件,并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7]。1945年7月,党的七大刚刚闭幕,民主人士黄炎培来到延安,他看到共产党的革命朝气、创新精神及在解放区执政的成效,很受感染,同时也有一些忧虑。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历代封建王朝始兴终亡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坚定地回应,我们要用民主打破历史周期率,我们共产党人不但能打天下,而且还能治理天下。那时,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打天下,天下尚未打下,而“如何治理天下”也仅仅是一个理论思考。
在西柏坡时期,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住了二十多年山沟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要进城了,“怎样不做李自成”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不能回避的实践课题,尖锐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六条规定》,撰写了《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为全党定制度、立规矩。尤其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8]。
“赶考”及“两个务必”的提出,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毛泽东所提出的那个时代,超越了开国的那一代共产党人生活的时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我们仍然面临“四种考验”“四种危险”,还有严峻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改革发展中错综交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尤其需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和冷静,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保持“两个务必”的不懈“赶考”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辉煌时期,西柏坡精神必然集中地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对政党建设,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高度。因此,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既有这个时期的特质,又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两个一切”彰显的不渝初心,“两个敢于”表现的革命气质和使命担当,“两个善于”蕴涵的求是创新精神,“两个务必”体现的作风旨归,共同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
西柏坡时期作为光辉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西柏坡精神已经深深注入共产党人的骨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西柏坡精神的光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与“全国人民希望我们这样做,我们就应当这样做”[3]1463一脉相承;“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0]12的鲜明态度,闪现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概;以历史性的变革,开启新时代征程,正是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精神特质;而“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0]56的掷地之声,让我们仿若听到中国共产党人从血与火中走来的铿锵足音。这也正是西柏坡精神光耀时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