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坛动物谱三则

2019-01-25郭伟波

书屋 2019年1期
关键词:钱锺书文坛孔雀

郭伟波

文坛螃蟹——鲁迅

甲胄虽多味最鲜,

横行文海倩谁怜。

鱼虾细语呶呶过,

不碍挥戈又一年。

杭州大闸蟹味极鲜美,但是吃起来很费工夫,因为螃蟹全身都有壳,要想吃肉,必须先去壳。读鲁迅文章亦如吃杭州大闸蟹,若无足够耐性,也不借助相关工具的话,要品尝到鲁迅文章的精髓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迅文章中的壳包括时代色彩、文字风格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等等。他的杂文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多半与时事相连,倘不能了解当时时事背景就很难体会文章中的深意;鲁迅的文章处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交接点,此时的白话文其实不是很成熟,所以鲁迅的白话文仍难免有文言文的痕迹,这也是一层壳;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本来就不大好,也就难以去揭开这层壳,品尝其中的美味了。螃蟹的肉味道鲜甜,营养丰富,别有一番滋味,只有真正吃过螃蟹肉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味道。许多人没办法揭开螃蟹的壳,吃不了螃蟹肉,或者连壳一起吃,由此就断定螃蟹肉是不好吃的——这是目前研究鲁迅的一大怪现象。

鲁迅的个人性格亦如大闸蟹,双钳挥舞,直钳住懦弱文人的弱点不放,直钳住黑暗现实不放,冷峻犀利,不留余地。终其一生,鲁迅并没有遇见一个真正的对手,所以他横行文坛几十年,依然只是一只孤独的螃蟹。

鲁迅逝世几十年来,毁誉参半,然其人其文光辉不减,他的文章中所揭露的许多陋习至今依然存在,这些陋习未必只属于中国人,也属于全人类。凭借这点,鲁迅的文章就可以长盛不衰,任凭读者再怎么批评,鲁迅的地位总是难以撼动的。无论再过多久,我相信鲁迅还将继续彪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别忘了,螃蟹有两只大钳子的。

文坛大象——钱锺书

大象无形总费看,

盲人各执语一端。

懒同俗世斤斤较,

长啸素心入书翰。

钱锺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许多人都把他当成一个作家而已,但是钱锺书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学者。他的学问确实非常人可及,更难得的是,钱锺书学贯中西,却淡泊名利,心如止水,只一心读书做学问而已,这点正是他的独特之处。

许多人认识钱锺书都是因为他的一部小说《围城》,这部小说里充满了许多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确实值得读者细细去品味。他的思维体系看似琐碎,但是内里却有脉络可寻。尽管如此,要窥探钱锺书著作的内涵还是十分艰难的,他在中国文坛上就像是一头体积庞大的大象一般,性情温和,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探知钱锺书的思想有多广阔。而钱锺书也十分吝惜他的一言一行,不轻易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也不直接评论自己的作品。读者对他越充满着好奇心,他越是低调,正因为这个,他俘获了无数读者的心。但是读者再怎么多,始终只能窥探到钱锺书思想体系的一小部分而已。读者读钱锺书著作仿佛盲人摸象一般,总以为自己触碰到的就是完整的钱锺书,实际上并非如此。钱锺书的博闻强记让很多读者望尘莫及,这头文坛大象的重量没有人能够称得出来,他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博大,厚重温和,恬静轻松,从不大声呐喊,更多的只是一种悠然闲适的态度,偶尔夹杂了几声若有若无的哂笑。钱锺书的理想并不在于出名,所以他避开世俗的关注,拒绝采访,拒绝很多的活动,选择淡出公众视野,无论别人赞美他还是批评他,他始终保持着沉默,正如他的字一样:默存。这种淡泊的人生態度足够让当今许多文人惭愧不已。

钱锺书说过一句话:“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对于钱锺书而言,读书是他一辈子最快乐的事情,而他也确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素心人”。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中,他选择了隐入书山之中,文学创作在他只是游戏之文,《围城》里面的很多知识虽然有几分卖弄的嫌疑,但也不失为文人本色的一种表现。钱锺书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只有一部小说、一些散文和少量诗歌而已,更多的是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如《管锥编》、《谈艺录》等,这些著作才是钱锺书一生的心血结晶,里面所包含的信息量极其丰富,知识结构的跨度也很大,更难得的是,他把学术文章写得趣味横生。钱锺书的作品中几乎都有这个特点: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妙喻连珠,每一个比喻都让人拍案叫绝。读者读钱锺书的文章往往有盲人摸象的无奈,无法知道大象究竟有多大,只好一边摸索着,一边享受着发现的惊喜。学者型的作家如今在文坛上越来越少了,钱锺书这头文坛大象走后,不知道多久后才能看到另一头大象向我们走来。

文坛孔雀——张爱玲

应许前身是凤凰,

斑斓七彩耀光芒。

开屏幻化百千眼,

看破红尘恨未央。

张爱玲在女性作家中确实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她的身世经历也好,还是她的小说散文也好,都是那么地耐人寻味。张爱玲始终以一种孤傲的姿态站立在文学史上,晚年的她难免有几分凄凉,但对于一个传奇人物而言,本来就充满着许多让人惋惜的故事。张爱玲的相貌并不出众,但是她有种神秘高贵的气质,散发出一种独有的女人味,遗世独立,对很多庸俗的事物不屑一顾,对周围存在着某种若有若无的鄙夷,一如一只高傲而美丽的孔雀。她关注时装,关注上层阶级的精神享受,她是与都市生活分不开的,几十年后的今天,许多人都把张爱玲的生活方式叫作小资生活。

张爱玲的文章文采斐然,华丽得像孔雀的羽毛一样。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远远超出读者想象能力,所以读张爱玲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一种意外的惊喜。她笔下的景物人事,被词汇包装着,犹如孔雀被外表华丽的羽毛包装着,在行文叙事中,张爱玲总是会忽然迸发出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或者一两句内涵深刻的话,让人惊叹不已。孔雀开屏时给人的惊叹大概也就是如此。这些有意无意说出来的妙语,折射出来的是她对人生百态的感慨与惋惜,是她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生活本来面目,而这样的眼睛张爱玲不止两只,她有许多的眼睛,所以才能看透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在文字之中,化作华丽文采。孔雀开屏时展示给世人的也是众多美丽的“眼睛”,这些“眼睛”并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装饰的花纹而已,正如张爱玲的文字一样,并不仅仅只是文字,更多的是张爱玲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阐释。

读张爱玲文章如看孔雀开屏一样,色彩斑斓,我们除了看到美丽之外,还要看到背后的辛酸与冷漠。张爱玲的文章长着很多的美丽的眼睛,看着红尘滚滚,沧海桑田。她的一生是坎坷的,所以张爱玲看世界似乎总带着一种淡淡的怨恨与讥讽,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大时代的悲剧,也可以看到人性孤独的宿命。张爱玲这只文坛孔雀始终孤傲,始终以超脱的姿态生存在文学中,自娱自乐,她用她独特的万花筒视角冷眼旁观着,用文章中的思想之光照射出社会百态、人情冷暖,把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怨恨与不屑隐藏在华丽的辞藻之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张爱玲在每一只孔雀的“眼睛”背后都有一副热心肠,她的大恨其实也源于大爱。《小团圆》是最好的一个注脚。

猜你喜欢

钱锺书文坛孔雀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钱锺书的幽默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孔雀1
孔雀
名师学案·钱锺书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