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柴德赓

2019-01-25杨元元

艺术品 2018年12期
关键词:沈氏陈垣沈尹默

柴德赓像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1929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师从陈垣、邓之诚、钱玄同等。1933年毕业后,曾任教于安庆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杭州市立中学、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后任辅仁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1944年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46年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调任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之一)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柴德赓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作为陈垣先生的得意弟子之一,柴先生精通文史,成就卓著,他还工于诗,擅长书法,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学者书家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柴先生的书法较少被人关注。承蒙柴先生之孙柴念东老师提供资料,笔者得瞻柴氏书法之真容,故此萌生了撰写此文的想法。作家吴令湄曾在1976年香港《书谱》杂志上刊发《陈援庵名下三书家》一文,“三书家”即指陈垣先生在北京大学任国文门导师时的三位弟子董作宾、台静农、庄尚严,此文高度评价了他们的书法成就,且此三人1949年后主要活跃于台湾。而近现代学术界亦有“陈门四翰林”之说法,“陈门四翰林”分别为柴德赓、启功、周祖谟、余逊,他们则于1949年后留在大陆。笔者认为论书法“陈门四翰林”无论是功力还是水平均与“三书家”等埒,且他们的书法似乎更能展现出对陈垣先生书法的传承。柴德赓先生作为陈先生的弟子,他的书法在承继陈门书学的基础上,转益多师,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面貌,堪称陈门书家中之卓绝者。

在二十世纪书坛中,柴德赓先生堪称集书家和学者于一身的人物,他的书法传统功力深厚,且具有史学家的深邃和浓郁的时代特色,故此其书法独具风神,颇值得深入研究。通过一些传记资料和刘乃和先生的文章可知,柴德赓先生5岁入私塾,自幼即练习书法,他生于晚清末年(1908),此时科举制度废除,馆阁体书法退出历史舞台,碑派书法逐渐成为书坛的重要风格。柴先生早年在家乡浙江诸暨读私塾,习书可能依然受到馆阁体的影响。由于目前笔者未曾见柴先生的早年楷书作品,因此较难推断他习书最初的取法,但估计不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四体,从可见最早的柴先生行书作品(1930年《说文笔记》手稿)看,柴先生书法用笔宽博,楷书早年取法颜真卿的可能性较大,基本上奉行帖学传统。

1929年,柴德赓先生负笈北上,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并成为陈先生的重要弟子。此时期,柴先生用毛笔治学著述,留存了一定数量的书札和文稿,这也为了解柴德赓先生早年的书法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除1930年《说文笔记》手稿外,1931年柴先生自作《青峰诗存》手稿秉承了前者的风格,书法字体中宫较松,字型较扁,用笔凝重,展现出他早年的书法风貌。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柴德赓先生的书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据柴念东老师讲述,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祖父习书甚勤,书法除早年受私塾教育外,习书主要受张宗祥、沈尹默、陈垣三位前辈的影响。

柴德赓笔记 1930 年

柴德赓笔记 1930 年

据考证,柴德赓先生与张宗祥先生交往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宗祥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坛泰斗、文史大家,张先生长柴先生二十余岁,为柴先生的前辈,是一位集学者和书家于一身的人物。张宗祥作书主张碑帖结合,其早年书法有“颜底李面”之称,他最擅长者为行书、草书,并服膺清代碑学理论家包世臣倡导的“气满”之法,他认为:“观书者,都是先观其气象,而以笔法为枝节的。”他还谈到“写字要气满。气满,乃能积健为雄”,作书气满才能酣畅淋漓,气势如虹。张宗祥先生与柴德赓先生交往之时正值壮年,书风雄健飘逸,笔者曾见柴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身后悬有张先生书法之旧照,而通过柴德赓先生的书法亦可以寻觅其受张氏书法影响之处,尤其是在于气息的把握,此种气息始终充盈于柴氏书法之中。1965年,柴先生创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行草书,用笔气息即与张先生颇为相近,柴先生深谙张氏倡导的包世臣作书“气满”之法,但略有不同的是柴先生笔法得沈尹默先生点拨,多取王羲之“内擫”之法,与张先生作书标榜王献之“外拓”之法略有小异。“内擫”所尚者为骨气,“外拓”重以筋力,张宗祥早年习李邕,李氏宗王献之较多,故多用“外拓”之法,亦以筋力胜,之后张氏书法融汇北碑、汉隶,书法尤为爽朗雄强。柴先生作书笔者认为是全力标榜“二王”书风中之“大王”,作书多以“内擫”之法,重骨气,故而他的草书从张宗祥处有所借鉴,但格调在唐而非晋,与沈尹默帖学书法颇为近似。

柴德赓书《癸未三月廿一日游崇效寺观红杏青松图》 1943 年

柴德赓日记 1949年

柴德赓日记 1949年

柴德赓先生与沈尹默先生的交往亦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沈尹默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帖学大师之一,长柴先生二十余岁,为先生的前辈,他是近现代帖学书坛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在书法上,沈尹默早年标榜帖学,后博涉碑版,进而临习晋唐名家书法,细心追摹,以汲取帖学中之精华,梳理了“二王”书风之后书法发展的脉络,开启了现代行草书法的复兴之门。沈氏作书主张“笔笔中锋”,他认为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大法,并信奉终身。其书法高妙之处在于将唐人笔法中苍润自然和碑学中雄强刚劲相结合,融碑骨于帖,达到了一种精熟圆润,醇厚儒雅的境界。从柴氏书法中亦可寻觅其受沈氏书法影响之处,尤其是柴先生的用笔,起笔收笔均颇为讲究,可能于此时期进行过专门的笔法训练,他以中锋作书,深得沈先生用笔谨严之法。1943年柴先生书《癸未三月廿一日游崇效寺观红杏青松图》即可看出明显受沈氏书风的影响。1949年《柴德赓日记》手稿中字体可见证柴先生对沈氏书法的借鉴,其中洋溢着森严的法度,虽为信手而书,但中宫收紧,笔法精严,善用“内擫”之法,体现出柴氏严谨认真的态度。1963年柴先生作《寄怀元白兄》书札代表了其成熟期的书法风格,更是显现出他对沈氏书法的领悟和吸纳。1964年,柴先生书《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册页》将沈氏书风特点融于笔端,用笔流畅雅驯,堪称是其书法成熟期的作品。从取法上看,沈、柴二先生均标榜“二王”书风,同时二人善用王羲之“内擫”之法,取法思路相近,但若细致比对可发现柴氏书法比沈氏书法多了一丝圆融和飘逸,不似后者之正襟危坐,这可能源于柴先生作书除受沈氏影响外,还取法张宗祥、陈垣二先生,从此可知柴先生对于书法亦有自己的理解,并非刻意追摹沈氏,而是从形神入手,对沈氏书法理念以己意加以取舍。柴先生深知沈氏书法之长于法度,但过于恪守成法,失去了毛笔书写的自然趣味,但不得不承认柴氏书法深受沈尹默书法的影响。无怪乎刘乃和先生所说:“只觉得他的字很有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神韵。”

柴德赓日记 局部 1961年

柴德赓日记 局部 1961年

柴德赓先生书法受影响最大者应为陈垣先生,陈先生不仅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泰山北斗之一,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弟子成就虽主要体现在史学上,但书法均受到陈先生的影响,柴德赓先生自1929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后,即追随陈垣先生,得其点拨,故而柴先生是陈门书法的重要传人。陈垣先生早年曾参加科举,书法受过严苛的馆阁体训练,具有坚实的帖学根基,虽后来由于政治和思想的转变,参与了反清活动,不再致力于科举,但陈先生早年科举经历为他的书法积淀深厚的传统功力。从事学术研究后,经过常年的笔耕,先生的书法逐渐具有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他遵从清代学者的传统书学理念,受清儒影响很深,他喜爱米芾、董其昌一路的帖学书风,秉承着严谨求实的态度,体现着民国学人清新隽永的学风和独有的风范。陈氏书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柴德赓先生,柴先生一生追随陈先生,深得先生学术精髓,书法亦遵从老师的教诲。柴先生对陈氏书法的取法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在近现代学者书家中,陈氏书法虽不以出奇的面貌示人,但继承了清代帖学书法的精华。故此柴先生对陈氏书法有独到之理解,其书法风貌表象上虽与陈先生并不近似,但精神贯通,以意传神。笔者认为柴氏书法是深层次领悟陈氏书学理念,并以史学家涵养滋润其中,同时善于借鉴诸位先生书法之长,化为己用,故而能别开生面。

柴德赓作《寄怀元白兄》书札 1963 年

柴德赓书《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册页》 局部 1964 年

柴德赓书《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册页》 局部 1964 年

张宗祥、沈尹默、陈垣、柴德赓四位先生均生于清末,他们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人学者,并与旧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时期其或曾寓居京城身膺要职,或曾执教于此地的著名高校。陈、柴二先生则于民国时期基本上生活在旧京,因此他们深受京城文化圈的影响,书法亦陶染其中。从目前柴德赓先生的日记及来往书札可知,柴先生在旧京曾购置了一些金石学书籍,史学研究之余对金石学亦有一定的涉猎。琉璃厂、隆福寺等地的书肆也是柴先生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与诸多文人学者一样在此购置了很多的书籍和资料,其中即包括一些碑帖拓本、石印碑帖。柴先生收藏的书画作品中虽大部分得自友人间的赠予,但亦有少部分藏品为购置,可见先生对书画亦有一定的兴趣。此外,定居京城后,柴德赓先生交游圈也得以进一步扩大。因此可知,自1929年定居于京城后,柴先生耳濡目染受到京城文化圈的影响。

经过常年的笔耕和训练,柴德赓先生的书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其书法风貌已基本确立,五六十年代的书法标志着书风的成熟。1949年《柴德赓日记》手稿展现了其书法从朴拙走向秀劲,此作为小字行书,整体气息畅达,用笔法度谨严,结字中宫收紧,帖学法度井然,一派精湛之色。柴先生1961年所作日记,于法度上更为精熟,但用笔不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矜持,无需刻意着力,并具有一定的书写韵律感,书风自然超脱,安闲而自得。1963年,柴先生作《寄怀元白兄》书札,此作带有明显的沈氏书法特色,但骨清神健,脱胎于唐法却能潇洒流畅,堪称帖学佳作。前文提及的柴先生1964年8月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册页》,为其书法作品中的巅峰之作,虽为抄录毛泽东诗词,但从中足见柴氏传统书法功力及治学的一丝不苟,对待书法严肃认真,从整体看,此件作品代表了民国时期帖学书法的高度,同时彰显了传统旧式文人的胸襟和魄力,此作风格融张宗祥、沈尹默、陈垣三家书风之长,亦有自身独有的面貌,标志着柴氏书法走向成熟。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励耘书屋珍藏汪容甫先生临圣教序》,其中收录有陈门弟子柴德赓、启功、周祖谟、刘乃和于1966年所作题跋。其中柴先生题跋为其晚年书法的精品,此题跋浑厚而精审,用笔灵动多姿,从中足见柴先生的治学严谨及书法创作态度,柴先生晚年书风在标榜“二王”书法的基础之上,借鉴清贤帖学及民国帖学的研究成果,用自身的学养滋润其中,从而形成了“潇洒流畅”的帖学书风面貌。然天不假年,1970年柴先生去世,未能将其书法进一步发展。

柴德赓《励耘书屋珍藏汪容甫先生临圣教序》题跋 1966年

任何历史人物的研究均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柴德赓先生生于清末民初,活跃于民国时期,作为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书法虽被他视同余事,但其书法如同前代史学家司马光的作品一样,为史家之笔,既具有前贤的渊深,又能展现出其性情的一面,兼得史家的睿智和严谨。故此柴先生的书法能体现出民国时期传统文人书写的本真,无丝毫的做作和经营,加之师出名门,故能卓尔不群,因此笔者认为柴德赓先生书法是民国时期文人书法中一种重要风格,值得深入探寻和研究。

注释:

猜你喜欢

沈氏陈垣沈尹默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受益终身的三点“忠告”
陈垣与启功的师徒谊父子情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尊师风范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等候袁世凯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