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素升级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2019-01-25匡小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匡小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部研,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新表述。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阶段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关键问题。[1]

众所周知,技术、劳动力、土地、资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过去人们在研究生产要素时更多注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升”。其实,经济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在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要素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知识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农业、低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过程中,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机构,本身就需要人才;高等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波特还强调,传统产业转向现代产业必须通过要素升级,由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金等初级要素,转向主要依靠技术、知识、人才、信息等高级要素,即资源配置实现由“吃资源”向“吃知识”的跃升。[2]P87-89

要素升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一是推进技术进步(或科技创新),如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二是提升人力资本,包括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其它各种素质的提升;三是促进知识增长,“知识就是力量”是人所共知的名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被公认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和动力;四是推进信息化,各种要素的信息化改造,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

一、推进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经流行一种观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走“市场换技术”的路子,甚至有人提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习近平在体验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样机时曾说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并强调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方面我国有许多的经验教训,例如我国轿车行业引进合资30多年,至今没有世界一流的轿车品牌和轿车技术,以市场换技术,丢失了巨大的市场,技术倒没换来。

值得欣慰的是,十八大之后,创新始终被摆在经济发展“顶天立地”的位置上,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提到新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201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将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应逐步从原来的以模仿制造、引进技术、集成创新为主转向原始性的自主研发创新上来。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方面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应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技术联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定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对企业自主建立的技术中心或技术联盟,政府可根据国家项目与产业政策,加大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力度;扩大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切实落实企业研究与发展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研发工资的薪资预扣税优惠,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对规模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作出硬性要求,提高创新能力在国有企业绩效考评中的权重;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落实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收购和订购制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形式与企业联办技术中心或技术联盟;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进行研发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这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科研院所转制企业或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科技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实现产业化,也可以通过兼并整体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机构。

另一方面应明确各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的优势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和技术集成,提供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应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技术集成、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作用。高等院校在兴趣和探索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有优势,应加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的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则应作为科学研究的集成平台,重点从事以项目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集成。同时,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开放,以成果转移、人员交流,以及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使企业分享公共科技资源;企业委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外包支出应纳入研究开发支出加计扣除的范畴。

(二)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研发投入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应重点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公益性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科技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继续鼓励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适时推出科创版;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向创新企业倾斜;金融机构在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要加强金融创新,开发适应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强政策性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扩大科技银行试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三)深化科教体制改革

一是关于教育体制改革。要优化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高应用型大学比例;改进教育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适应技术创新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多层次人才。

二是关于科技体制改革。要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院所转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实施对技术创新的股权分红制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制度,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探索实行有别于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切实调动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真正激发科研人员发明创新的创造力。

(四)积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

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行政垄断,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有效激励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市场结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降低投资创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实行科技成果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侵权成本和降低维权成本,激励创新积极性和保护创新者的利益。

二、提升人力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如表1所示,2012年我国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绝对数量年均以600多万在减少,且劳动力总量下降趋势在较长时期内不可逆转。因此,我国劳动力要素供给应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即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表1 2011-2017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

数据来源:2011-201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所拥有的知识和有关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生产经营能力、技能素质等),以及由健康状态决定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和精力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他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训练,包括企业旧式的学徒制;学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企业以外的组织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个人和家庭为适应于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

深化人力资本积累,必须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本的战略投资,把人力资本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实现劳动力供给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一)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加快国家健康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合理膳食、开展控烟限酒、杜绝毒品危害;把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康理念;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二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框架,切实解决医患矛盾;按照“多渠道办医”“放管服”的改革要求,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健康卫生服务;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

三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特别是提高大病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落实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支持其参与基本医保经办服务;实现群众异地就医基本医保直接结算;实施药品全流程改革,努力降低虚高药价,加强短缺药品、低价药品和儿童用药的供应保障。

四是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

(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要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如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经费支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农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加大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校长教师城乡轮岗交流力度,帮助乡村薄弱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快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增加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三)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修订《职业教育法》,把中职、高职、专业学位本科、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博士贯通一体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纳入立法规划。推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农业领域,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纳入国家财政资助政策范围,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制造业领域,完善“研发——转化——管理——生产”整条价值链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打造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工程师,遴选、引进、培育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管理人才,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增强其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在服务业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科技与信息服务业领军人才质量,大力提升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此外,利用“互联网+”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及时发布就业讯息,实现劳务供求有效对接;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深化以档案管理为核心的人才流动制度改革,扫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

三、促进知识增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一种资本,是国家创新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以及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的循环周期理论认为:知识生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关系,知识生产与知识储存、知识流动、知识产出和经济增长等环节是一个连续的“循环周期”,具体表现为知识劳动、知识开发、知识更新、新的知识资本积累与新的知识产业投资。[3]P10

最早提出知识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他把知识资本定义为一种知识性的活动。随后,斯图尔特(Stewart Thomas A)发表论文“知识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极大地推动了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热潮。一般认为,宏观知识资本是指一个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活动、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流动、知识产业化而产生的资本增值和创新财富总和。为增加知识资本和促进知识创新,可以构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一)构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政府知识产权部门应制定知识产业规划,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制定相应的知识产业扶持政策,如知识研发税收优惠,大力支持知识产业的研究与示范,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知识产业进行更多的投入。建立若干国家级知识产业(示范)基地,包括知识加工基地、知识管理基地、知识服务基地等,知识服务基地可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远程教育等科技手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知识服务。加大被称为“知识工厂”的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研究与开发投入,建设知识产业研究机构,立足于产业链的上游,为知识产业和相关行业提供先进的方法、娴熟的技术、功能强大的基础软件,引领和支持我国知识产业的发展。大型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知识产业战略,把知识资本价值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大力发展知识研究与开发、教育、通讯媒介以及图书馆、数据库、计算机服务处等知识信息服务机构。加速知识产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知识加工、知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保障知识阶层通过他们掌握的知识,推动知识产业不断发展。通过广揽优秀学生、吸引科技人才等方式招贤纳士,直接获得外国的“知识产品”。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跨区域性的知识产权法院,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实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侵权成本和降低维权成本,并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切实保护知识资本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知识资本的运用

加强宣传知识学习与更新的重要性,提高国民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大力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加快推进新知识在全民中的普及、传播、推广,提高新知识的运用效率。

(四)重视知识资本价值与定价评估

成立专门从事知识资本评估和知识管理公司,完善知识市场交易体系,促进知识资本化,赋予知识产权可以质押、担保、入股、作为保险标的、资产证券化等财产性权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把知识资本作为无形资产参与项目产业化投资,所占股权比例不受限制。

(五)鼓励“智力”流动

在科学确定和考核工作量(质量、效果)的前提下,鼓励知识分子业余兼职,充分发挥其潜能。鼓励高学历专业人员、高层次科研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在不调换工作单位的情况下,以合作形式或单独承担项目的形式,从事科研、教学、成果转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它智力服务工作。

(六)强化知识资本档案化、网络化管理

管理好知识资本,将是21世纪经济取得成功的要件。必须不断累积所取得的知识资本,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对知识的发现、收集、整理、回顾,并使之档案化、网络化,做到知识的结构化和可索引,以方便知识共享应用,不致于因人的异动而丧失。

四、推进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对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第二个层次是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

当前,以“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我们走过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PC时代,来到了一个以软件为中心的网络时代、以服务为中心的云计算时代、以应用为中心的物联网时代,现在又跨入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产生新的价值空间或附加值,同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等,这无疑对加快释放信息化红利、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大力提升国民信息化素养

一方面要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力度,设立考核制度,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实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云端一体化应用、智能化应用。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从娃娃抓起,把提高信息化素养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通过大中小学信息技术类的教材选编、课程设置、目标考核等,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时代产业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按照《“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的要求,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国家要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渠道融资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建设和改造力度,扩大网络接入范围,降低网络带宽费用,让更多国民用得上、用得起互联网,消除信息鸿沟,让边远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现代信息服务。

(三)加快信息产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

一是加强对信息产业的整体规划与引导。政府除了制定信息产业战略发展规划之外,还应建立完善信息产业政策体系,从财政、金融、税收、法制环境等方面支持信息产业发展,并完善信息产业监管体系。二是大力培育信息主导产业,我国可以选择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作为信息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产业,不断增强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官产学研一体的信息产业研发机制,注重基础研究、自主研发,不断开发信息新资源,提高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要素的信息化改造。四是努力建设优秀的信息人才队伍,政府应从战略高度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推行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等,促进信息人才国际合作交流,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创新创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领域集成应用;深入推进政务、金融、财税、贸易、医疗保健、教育、交通、预防犯罪、防灾减灾、惠民工程等领域的信息化;依托现有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园区,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机器深度学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探索形成一批示范效应强、带动效益好的国家级信息经济示范区。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交流

与亚欧各国在信息产业各个领域的沟通、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开展信息产业国际合作计划,大力引进世界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开拓国内外信息市场。广泛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3s(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地球”,建立起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新工作模式,以大幅度提升对全球资源信息的掌控程度和快速反应能力。

(六)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对《网络安全法》的宣传,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牢固树立网络安全法治理念和法律红线意识。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培训力度,切实增强网络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完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法治建设,信息管理部门和运营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建立确保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的防范能力。继续加强安全监控体系、密钥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响应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支持民族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加强对密码技术、安全隔离与审计、病毒防范、网络监管、检测与应急处理、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估、取证、卫星防攻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网络信息交换、分享平台管理,积极有效防范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色情传播、诈骗等,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