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为流域保护提供智慧与方案
2019-01-25段艳芳
2019年5月25日下午, 上海论坛 之 流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建设 子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该子论坛由南昌大学和复旦大学承办,旨在对接长江大保护战略,积极贯彻落实 一带一路 倡议,以及迎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我国召开。
生态学家、复旦大学陈家宽教授为论坛主席。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研究大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者、官员和公益组织负责人等150余人共聚一堂。该论坛聚焦流域 生物多样性 和 生态文明建设 三个关键词。流域是地表的自然地理单元,大河流域是人类起源、发展和繁荣的主要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巨大生态服务功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即协调流域经济-社会-自然关系,是人类唯一的选择。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刘建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欧阳志云,巴西拉夫拉斯联邦大学教授Paulo Santos Pompeu,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植物部主任Paul MutukuMusili,世界自然基金会大湄公河流域项目主任Marc Goichot,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南昌大学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戎俊等分别做了主旨演讲。十个主旨演讲涉及到全球重要流域,包括长江流域、亚马逊流域、尼罗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从全球治理与流域尺度的视角,聚焦于全球大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交流与评估了基于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研究进展,充分讨论了国内外大河流域科学管理的协同策略,分享全球主要大河流域和跨文化之间的流域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经验及流域治理案例。各单位协商一致,共同发表《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上海宣言》,为大河流域的科学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
长江流域因独特的地质历史、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孕育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对其研究和保护更是论坛讨论的热点,包括长江流域生态功能区与保护地体系建设研究,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对长江流域野生稻、油茶等重要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介绍,以及公益组织在长江保护中的作用等,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资源、保护现状和保护方案。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大保护战略要为我国各大流域提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模式 已成为共识。该论坛提交了《专家对推进长江大保护一体化行动的建议》《推进 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的建议》。长江流域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大河流域科学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