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温情记忆:转角遇到报摊
2019-01-24
清晨6时,天光未明,街道两边的银行和商铺门锁紧闭,路上少见行人。62岁的张德荣来到自己位於香港尖沙咀广东道和海防道交界的报摊,和守摊8个钟头的姐姐交个班,旋即到附近的寫字楼派发当天的报纸,以此开始了一天16个小时的工作。
寸土寸金、霓虹闪烁的香港街头,隔不远就会在路边见到一个报纸档。买报的人递上几元钱币,从报贩手中接过当天的报纸,开始阅读生活。经年累月,报纸档构成了日复一日不可或缺的街头生活风景。
一个不起眼的报纸档,往往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几代市民家庭依靠它维繫生计。
报刊售卖主力军
报纸档摊主被称为报贩。这些在街头擦肩而过的报纸档,不仅年岁夠久,也是香港现存600多家註册报纸和期刊售卖的主力军。
1904年,首个流动报纸档在中环花园道开档,开香港报纸档先河。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报业的黄金时期,香港街头有近2500个报纸档。“那时候,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报摊,生意红火得不得了。”张德荣说。
在那黄金年代,一个报纸档一天能卖千份报纸,有时甚至达到2000份。每逢有爆炸性新闻事件发生,销量则更是惊人。“那时候报纸卖得很好,根本不用卖其他东西来贴补。”今年58岁、笑称4岁就在父母报摊当“童工”的林洁卿回忆说,生意好做的时候,她家里经营着四个报纸档,是报纸档给了其一家三代衣食无虞的生活。
林洁卿认为,互联网的普及令纸媒走入严冬,作为分销商的报摊唇亡齿寒。免费报纸的增加,便利店的竞爭以及其他一些有商业牌照的商店也开始兼卖报纸杂誌,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报摊数量的减少。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提供的最新数字印证了张德荣的话。截至2018年7月31日,全香港拥有牌照的固定报纸摊位仅剩393个。十几年的时间里,报纸档正快速减少。
逆境中默默坚守
张德荣和林洁卿都表示,现在报摊生意後继无人。
“老的老了,年轻的没兴趣。因为幹这行没假期、没钱赚,我们这辈人也许就是最後一批卖报的了。”林洁卿现在处於半退休状态,由妹妹接手了报摊生意,而张德荣的儿子在港铁公司工作,更不可能接手他的报摊。
香港街头守着报纸档的,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亲历了报纸档的荣耀,也目睹了这一行业的迟暮,如今依然坚定地守护着从父辈手中接过来的这份事业,默默而勤奋地劳作着。“真是非常辛苦,老婆、姐姐都来帮忙,每天开足24小时。”张德荣说,买报纸的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都看手机,不买报啦。好在现在卖不掉的报纸发行商可以回收,至少不会亏钱。”卖报收入只能佔到张德荣每天收入的1/10,其餘主要靠售卖物品。这与报摊的黄金时代比“落差太大了”。
林洁卿的报摊位於深水埗的工厂区,面积只有张德荣报摊的1/2,夹在一家茶楼和两家便利店之间。“为了多赚点钱,螺蛳壳里做道场,尽量把政府规定的能售卖的物品都摆上。”
生命力依然顽强
报摊承载着香港人阅读生活的温情记忆,也是街坊邻里的信息交流平台,买一份报纸,和摊主谈天说地,分享忧喜,交流信息和感情,比自助买报更具人情味。
报纸档虽然日趋式微,但生命力依然顽强。面对当下的困境,香港报贩协会积极与政府沟通,表达报贩们的诉求,希望政府放宽报贩售卖的货品种类,改善经营环境,让报贩能增加收入。而报贩们则不辞辛苦,灵活求变,困境中图生存,不轻言放棄。
林洁卿说,政府自2000年以来就没有签发新的报贩牌照,现存的报纸档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减少。但是报纸档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报纸档完全消失,是一件很让人心痛的事。”专家认为,报摊有存在价值,食环署应从恩恤角度,重新考量报贩政策。例如对收回的牌照,可以考虑发给低收入人士,给他们自食其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