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馨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累积的过程
2019-01-24卢庆霖杨欣诺
卢庆霖 杨欣诺
【人物简介】
徐德馨女士,海天书画会会长,香港兰亭学会会员,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会员,香港诗书联学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作品曾入选“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9 2)”“加拿大枫叶奖(9 7)”“韩国亚细亚美术招待展”“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港澳台地区特邀作品展”等,屡获海内外书画比赛金、银、优異等奖项;传略入编《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1998)》;出版有《德馨小品》《水墨颂——徐德馨作品集》《粉墨相濡——徐德馨作品集》《从心出发——徐德馨作品集》。
世上存在着这样一类人,没有任何理由,他们的生命注定要与艺术产生交集。针对他们,有时人们评价说,是他们选择了艺术,另有时人们观察到,是艺术选择了他们。
这是一场有关艺术的思索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累积的过程。徐德馨女士在她的个人作品集《水墨颂》中如是说。
接着她写到,精神的富足是衡量人生之丰盛程度的标準,执拗於物质,人难免会落入庸碌的陷阱,疲於奔命。而无论是通过扩充知识、观察人事还是积累经验,以此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这精神一旦积累,便不会受时间的意志所左右,它是无法被剥夺的,它甚至反而会在时间的轨跡中,变得历久弥新。
多年间,沉浸在艺术的状态中,沉浸在一道连贯的精神生活里,徐德馨女士专注在书画艺术领域,对音乐、篆刻、陶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均有所涉猎。她说,艺术是相通的,掌握其中一种领域的窍门,便能寻得通往其他领域的捷径。但她同时解释到,“通才”並不实际,甚至可能会导致顾此失彼;艺术从业者唯有学会主次分明,抱着欣赏的眼光去了解专长以外的艺术门类,如此才能找到健康的协调之法。
徐德馨女士说,中国水墨画的关键,在於调和水与墨、纸与笔之间的关係,如此在画作中产生色层上的变化,进而塑造画作的情景,使其或轻柔或澎湃。在此基础上,她最为锺爱的是画作的线条。她说,这线条由点延伸而来,接着扩大成面;点线面相互配合,配以乾湿浓淡的水墨,疾徐折转的行笔,以及疏密虚实的构图方式,此中积聚着中国水墨画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积攒的智慧,内涵丰富,甚至可以直接衡量一位画家的格局。
阅读是徐德馨女士的另一大爱好。在她看来,文学是思维的胜利,通过文学,读者得以走入作者想象的空间,並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广阔的天地中任意遨遊。出於对文学的热爱,徐德馨女士多年间保有写作的习惯,她将她的文章与书画作品共同结集出版,通过文字与图像,一同倾吐着她对艺术的所思所想。
通過徐德馨女士书画作品落款处的印章,我们可以观察到她对於细节的把握。亲手篆刻斧凿的印章,其上书的内容自成一体,同时又与书画主题互相联繫,使彼此互为补充。她时常在其中导演着一个个别有趣味的短句。比如,在徐德馨女士的书法作品《自有天地》中,落款两枚印章分别写着“隐於市”和“水云山梦”,《自有天地》的对象就这样浓缩至市井,又放大到山水,彻底摆脱了其原有的隐晦与局限,使人回味无穷。
在徐德馨女士的画集中,她的老师李颂翔先生在为她作序时评价说,“她质朴古拙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强健的生命力。深者识深,浅者识浅。这不是那类五颜六色、讨人喜爱的书画展览,这是真有眼力者才能感受到的各种真谛。”
在笔墨刀石、诗书画印之外,陶塑亦令徐德馨女士痴迷不已。她说,陶塑是与土地相亲密的艺术。陶塑过程中充斥着种种无法预料的未知,最终,眼见一抔平淡无奇的黄土摇身一变,被塑造成一件件可堪欣赏的艺术品,那一刻,人会爱上泥土,爱上大地,爱上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这是一个有关存在的命题
长子接近十岁那年,作为全职太太十年有餘的徐德馨女士,第一次将她的思绪自家务事中周转开来。她开始直面她的生活状态,继而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把全部精力投注在家庭事务上,专心抚育孩子,以至於和外界如此疏离时,那麽当孩子们长大成人,转而去拥抱他们自己的人生时,全心经营家庭的她还能剩下什麽呢?她又将以何种角色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呢?
这是一番改变徐德馨女士人生轨跡的思索。在长子十岁那年,她送孩子去学了美术。那时她住在西贡,她向孩子的美术老师王创华先生表达了她的期望——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学习美术。她与美术就此结识,如此一过三十七年。
“回忆起来,我的孩子们没有一个人最後选择了艺术的道路。但我卻因为他们提供的契机,偶然与艺术结缘,进而使我的整个生活都再也无法与艺术相割离。”徐德馨女士说。遥想起结识美术时最初的光景,徐德馨女士至今仍感到满心愉悦。她言,起初她以西画作为美术入门,师生队伍总会以户外写生为目的,遊山玩水。她不仅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艺术的魅力,更察觉到了艺术与自然二者间亘古长存的联繫。使用艺术去描摹自然,通过自然来发现艺术,这成了她日後创作风格上的母题,並因此引发了她和自然二者间其他的关係。
在王创华老师门下,徐德馨女士以西画作为敲门砖踏过了艺术的大门。但她坦白,选择西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孩子年幼,需要照顾,因此她选择了离家最近的画室;但实际上她的心志卻是着迷於中国画这一类别上的。学习西画几年後,她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进修中国山水和花鸟水墨画,並拜学李颂翔老师门下;又过多年,她在姜丕中老师的指导中又习得刻字、凿石篆刻的技艺。二十年间,她就如此一路学习並一路领悟,没有一天停止过书画、停止过练习。
艺术道路上结识的挚友同样是徐德馨女士倍感亲切的话题。她介绍说,她担任创会会长的海天书画会,是由李颂翔老师和一班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创办成立的。书画会成立的初衷,就在於建設一条连接师友的纽带,使建立於艺术这一主题之上的交流活动可以不被外界的变迁所改变,长久地陪伴书画会成员的人生。在徐德馨女士看来,这道通过艺术而连接的关係分外纯粹,它使画友们得以在思想的交流中,摆脱市侩与庸俗的侵扰。
这是一道於细微处的源泉
“在我眼中,这就是生活,是活的历史。”徐德馨女士在她的文章《对烂墙烂瓦画後感》中如此写到,“以前从没发现烂墙烂瓦的可爱处。但自习画以来,随着我对色彩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一块石头,都令我为之目眩,更遑论云彩的莫测与山水的辉映了。古旧的颓垣败瓦,虽失卻昔日的使用价值,但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它在经历过时间与阳光的淘洗过後,原本光滑的外表虽已脱落,但时间之彩卻不断地在它身上一笔笔加深,使它看起来更有深度,更有感染力。它本身便是生活着的。”
对生活最细微的观察正是创作者的灵感之源,是铺就创作之路的基石。而自徐德馨女士的观察与体悟当中,我们可以一窥一名艺术工作者对於美的灵敏感受。
徐德馨女士在她的散文随笔中,精细地记载着她在旅行与欣赏风景时所获得的体悟。面对旅途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未知,她总喜欢引用一句话来形容她的热衷,那句话来自小说《刺鸟》,它说,“唯有经历最深沉的痛苦,才能换取最美好的事物。”
就这样,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创作里,徐德馨女士无时无刻不在尝试着捕捉自然的痕跡,捕捉美。她借浓雾描摹山麓间的空气与水份,看新灌水後的梯田与天空浑然一体,歌颂劳动者的智慧;她在午间新雨後捕捉着乡间小路上忽隐忽现的虹彩,而在另一个午後,她正悠悠地做着一场有关黄土高原的梦;她抱着等同的爱意,看水中清影里的游鱼,和阳光下竹篮里的腌鱼;她笑说,她最喜欢收集千奇百怪的石头,它们在她看来,是大自然无偿赠予的礼物。她希望美好的大自然,能让多点人学懂欣赏,並从此多点珍惜、爱护。
活在山水间,活在艺术的大梦里,徐德馨女士总说,艺术就在人的身边,存在於每一个微小的仰息之中,而艺术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观察和发掘,通过个人的手段,去诠释生活的面目——不断的选择、学习与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