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检查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2019-01-24金建根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轴面骨关节冠状

金建根

(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卫生院放射科 浙江 绍兴 312085)

将CT检查应用到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诊断当中,可以显著提升损伤诊断的水平。然而在以往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诊断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关节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而忽视了对关节外病理变化进行剖析[1]。在本文中,着重借助CT检查对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关节外病理变化情况展开检查和分析,同时对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50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和50例正常成人健康足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骨折组和正常组,骨折组中男女比例为32∶18,年龄处于20~58岁之间,(38.5±4.3)岁为平均年龄;正常组中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处于18~62岁之间,(39.4±5.3)岁为平均年龄。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采用型号为GE BRIVO CT325的仪器设备对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CT检查,检查的层厚和层间隔为3mm,同时作跟骨轴面、冠状面图像扫描,并根据所得图像对以下指标进行测量:(1)根据冠状面图像和轴面图像,对跟骨结节最高点出高度和跟骨宽度进行测量;(2)根据冠状面图像对距跟角进行测量,对其进行解释主要是根据CT冠状面图像距骨与跟骨垂直平分线所形成的交角;(3)根据轴面图像,对跟骰角进行测量,主要是根据CT轴面图像,跟骨平分线与跟骨关节线垂线所形成的交角[2]。

附表1 两组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测量结果对比(mm,±s)

附表1 两组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测量结果对比(mm,±s)

注:将正常足CT图像扫描跟骨高度、宽度测量值与跟骨标本值相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跟骨宽度后关节面最高点处高度 结节最高点处高度 截距突后缘处宽度 结节最宽处高度正常组 42.44±1.58 43.14±3.05 30.37±2.26 32.46±2.01骨折组 35.23±3.17 40.20±3.58 45.64±4.69 36.43±2.12 t 14.3939 4.4203 20.7400 9.6092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跟骨高度

1.3 判断指标

对正常足和骨折足的CT图像进行测量,获得跟骨高度、宽度、距跟脚和跟骰角。

1.4 统计学分析

对研究中出现的测量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针对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运用t值检验,并且用标准差表示,最后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存在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测量结果对比

对正常足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测量值要高于骨折足,测量值所存差异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0.05,具有显著意义。如附表1。

2.2 两组跟骨内翻角测量结果对比

对正常足和骨折足冠状面距跟角和轴面跟骰角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正常足要小于骨折足,两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也存在显著意义(P<0.05)。如下表2。

表2 两组跟骨内翻角测量结果对比(±s)

表2 两组跟骨内翻角测量结果对比(±s)

注:将正常足CT图像扫描跟骨内翻角测量值与跟骨标本值相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冠状面距跟角 轴面跟骰角正常组 13.28°±0.69° 25.48°±0.94°骨折组 22.54°±1.36° 30.21°±1.56°t 42.9358 18.3637 P 0.0000 0.0000

3 讨论

现阶段,对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进行检查的方法有很多,然而在现有的检查和分类方法指导下,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跟骨后关节面上,以促进后期解剖复位,促进患者治疗效果[3]。然而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发现,针对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开展后关节面复位手术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与传统保守治疗方式所取得的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极大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开始关注并发于关节外损伤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重要意义,这些损伤也包含了后足变宽、跟骨内翻等。若是只注重后关节面复位,但是出现在关节外的损伤无法及时得到纠正,最后即便是后关节面复位效果良好,也无法与距骨下关节面进行准确对合[4]。相对应的也会影响到跟骨前中关节面与踝关节、跟骰关节相对合,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治疗依从性。因此,在重视跟骨后关节面解剖复位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对跟骨解剖外形的恢复。

对跟骨骨折开展影像学检查,涉及到的内容有X线平片、CT等。其中借助X线平片可以实现对患者后足侧位、足部前后、跟骨进行有效检查,进而实现跟骨骨折准确诊断[5]。针对足部前后位平片诊断现已被CT检查所代替,主要是因为足部背屈会引起较为剧烈的疼痛,若是这一情况出现在急性损伤患者中,进行跟骨轴位X线片无法取得较好的检查结果,若是采用CT检查,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还能够确保治疗有效性。现阶段,CT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跟骨骨折检查和诊断当中,也为临床准确了解跟骨骨折形成原因和进行病理解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其中轴面CT扫描可以有效获得跟骰关节、后关节面等信息,而冠状面CT扫描则可以提供跟骨后关节面、跟骨外形、腓骨肌腱等位置信息,以此对跟骨高度及跟骨后关节面部分所出现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观察和分析,而对结节进行扫描则可以更为全面和清晰的对后关节面展开观察[6]。

根据冠状面CT扫描图像对跟骨高度进行测量会更加的直观、清晰和准确。同时对跟骨宽度变化借助CT扫描所取得的测量结果也会更加准确。在对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进行跟骨高度和宽度测量过程中,也发现了患者后关节面周围变化情况非常显著,骨折足与正常足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测量值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对患者进行治疗仅仅依靠解剖复位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患者整个跟骨体解剖外形进行恢复[7]。此外,将正常足CT扫描图像测量跟骨高度和宽度值与跟骨标准数值进行比较,不存在可比性(P>0.05),也说明使用该方法可信度较高。由于距骨中心处于跟骨中心内侧,一旦受到垂直作用力的影响,就会导致骨内翻,进而出现关节外变形,通过在CT轴面图像对距骨和跟骨的相互角度进行测量,会受到无法在同一CT扫描层上显示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至少2个层面,对冠状面距跟角和轴面跟骰角进行测量,再加上跟骨与骰骨位置较为固定,也会使得轴面跟骰角重复性较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将CT检查应用到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诊断当中,可以实现多个位置和多个层面的图像观察,进而有效掌握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外关节损伤情况及其变化,进行准确测量,对临床判断移位程度也具有指导作用,以辅助医生完善和优化术前评估,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

猜你喜欢

轴面骨关节冠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请您诊断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秸秆还田下灌水及施肥对冬小麦气孔特征的影响
MSCTA在骨关节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骨关节结核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跟骨关节内骨折选择不同类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临床研究
一活动轴面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以惠民凹陷临南洼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