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土壤修复行业发展概述及发展展望
2019-01-24张娟刘阳生李书鹏邢轶兰张璇胡钟莘莘
张娟,刘阳生,李书鹏,邢轶兰,张璇,胡钟莘莘
(1.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行业发展概述
〓主要政策〓
2018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同时也是土壤修复行业重磅政策发布的一年。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体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后,地方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山东省、山西省等地,陆续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三年作战方案(2018~2020年)》或《土壤污染防治2018年工作方案》,提出了具体治理目标及实施方案。
2018年8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实施。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 污染影响类》《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土壤与地下水》等技术指导文件。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了《污染场地勘探技术指南》《污染场地建(构)筑物拆解技术指南》两项团体标准。
〓行业发展〓
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65亿元,与2017年的执行数基本持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2018年国拨经费6.08亿元,这将促进土壤修复行业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重大科技支撑。
据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国采招网等发布的数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约100多亿元,其中工业类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仍占主要部分,合同额约70亿元,而且资金规模愈来愈集中于大项目,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约占市场规模的一半。通过“企查”APP进行关键词和筛选查询,2018年土壤修复从业企业为3830家。土壤修复行业成为环保产业最受瞩目的细分行业之一。土壤修复市场保持稳步释放和发展的态势。
〓热点技术〓
2018年,工业污染场地工程应用技术主要有:原位加热技术、异位热脱附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多项抽提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等。
目前,原位加热修复技术应用成熟的有传导式原位电加热、燃气加热和原位电阻加热技术。国内各家修复企业均在着力研发原位加热及配套的多相抽提和水气地面处理技术,在工艺参数设置和过程模拟等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对于有机污染土壤,目前修复效果最优的仍是异位热脱附技术。近年来,国家“863”计划相关科研项目以及2018年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都给予此类技术研究支持。化学氧化技术对中轻度有机污染土壤具有效果好、经济、施工便捷的优点,但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不同赋存形态对化学氧化修复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除工程应用技术外,2018年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前沿的科研成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探讨了腐殖酸活化的磷酸盐矿物稳定化铅、锌和镉污染土壤的可行性,还提出一种采用磺化油固化/稳定化高分子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开发了场地修复二次污染影响在线监控和评估方法,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开发了场地修复扬尘和VOCs在线预警系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开展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研究,在微生物聚集体抵抗毒性以及过硫酸盐化学氧化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机制方面取得进展,同时在重金属超标农田和稀土尾矿的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成果。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了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利用土著微生物开展了微生物淋滤和微生物降解修复重金属和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农田土壤修复是土壤修复中的另一主要领域,根据我国已开展的农田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来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模式,主要还是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第五十三条和第五十四条开展一些探索性工作。
〓行业存在问题及建议〓
(1)政策标准的可操作性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出台的管理政策较多,出台的规范、指南、导则等技术文件内容较为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具体工作的指导性偏弱。现有取样方法采集的样品代表性不足,造成修复行业基础不牢;场地调查评估与工程修复之间、咨询单位与修复企业之间存在信息流不畅等问题,各种技术文件的表述也需要规范统一。建议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标准体系。
(2)很多项目采用的修复技术创新性不足,施工简单粗犷,设计能力普遍偏弱。建议国家鼓励地质勘探、化工、自动化、机械等行业与土壤修复行业联合开展修复技术和施工方法研究。
(3)专业设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目前,我国使用的土壤修复设备大多来自于国外,价格昂贵,后期维修或维护困难。国内与修复技术配套的装备水平较差、可靠性不高、二次污染防治手段不足。建议国家针对引进设备给予退税政策支持,针对国产化的装备研发和推广给予资金支持。
(4)土壤修复资金不足。我国的土壤修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经费,资金量有限。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包括污染方付费模式、受益方付费模式和财政直接出资模式,均存在污染责任人无法确认或资金困难等问题,行业需要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渠道。
(5)土壤修复工程低价中标的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加强修复效果的监管和评估。建议国家出台土壤修复项目价格指导文件,严查项目质量;对修复效果优异的项目给予表彰奖励,鼓励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6)农田土壤修复面临技术、资金、模式等多重困境。目前,农田土壤污染现状不清,没有国外治理经验可借鉴,缺乏有效、经济、可大面积推广的农田土壤修复技术。
(7)行业信息不透明,公众参与度不高。国内土壤修复行业的信息公开不够,公众容易误解。建议多部门协调联动,做好行业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提升公众对土壤修复行业的认知水平。
发展展望
〓政策方面〓
《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将对土壤修复行业产生巨大影响。2019年,生态环境部将发布《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地块阻隔工程技术指南》等技术指导文件。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组织会员单位积极制定土壤修复领域的团体标准,预计在2019年发布:《污染场地采样技术指南》《污染场地阻隔技术指南》《铬污染土壤异位治理技术指南》《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指南》《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通则》等一系列标准文件。
〓市场方面〓
2016年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2018年和2020年分别完成农用地详查、重点行业详查。2019年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收官之年,预计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全国详查、污染场地修复方案与风险管控方案设计等咨询类项目将有所增长。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将逐步推动土壤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随着公众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度上升,将促使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地下水修复项目持续增长。根据近几年的土壤修复项目及资金增长趋势,预计2019年我国土壤修复的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00亿元以上。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技术的持续升级以及修复标准的逐步细化,行业壁垒将明显提升,预计相关企业数量的增速将放缓,先期进入土壤修复行业的龙头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一些在细分领域专业性强的技术企业也将脱颖而出。
〓技术方面〓
近年来,在国家风险管控思路的指导下,污染场地修复和风险管控的技术组合正在兴起,将有更多场地,特别是大型复合场地,根据地块的使用功能和利用规划,采用修复和风险管控相结合的修复方案。随着修复工程经验的积累,修复项目也将由单纯的技术和设备主导,向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主导转变,即由“硬”技术向“软”技术发展,逐步摆脱“土方”工程的形象。随着国家对土壤修复项目的长期效果和管控效果的重视,现场在线的污染筛选技术和地层刻画技术等精准调查技术将在土壤修复项目中推广应用,污染源—地层—地下水的精细三维识别技术和与之对应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助力修复和管控设计、实施的精准化实施。
2019年,原位加热和异位热脱附将应用更广泛,对设备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原位加热技术会同时在电加热热传导、燃气加热热传导和电阻加热三个技术方向发展,原位加热的尾气处理将出现吸附、直接焚烧、RTO和低温冷却等技术。采用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制造的回转式间接热解吸装备将得到更多的应用。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采用SVE或多相抽提技术的数量将增多;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仍将采用稳定化技术,结合场地条件,淋洗技术的应用也将增多。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依然是土壤污染修复的重要手段,修复药剂的注入将更加精准。
在农田治理方面,对于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地块,将以农艺调控、替代种植为主要修复手段;对于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更多的将采用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轮牧休牧等风险管控措施,工程化的农田修复项目将继续小范围推广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