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底气”:扎实做好技术创新必修课
2019-01-24
◎ 本刊记者 韩 羽
一个中国企业,可以有多坚强?最近,华为公司的表现给了国人一个“硬核”的答案。
这段时间,面对美方的蛮横打压,面对此起彼伏的“断供”风波,华为始终表现得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这不是故作姿态,因为华为有底气、有准备,通过未雨绸缪、持续不断的研发,牢牢掌握了核心技术,所以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越高端,‘备胎’越充分”,华为长期打造的创新“备胎”一夜转正,赢得一片点赞。“备胎”的背后是坚持底线思维,永远保持一种忧患意识。今天,很多人佩服华为在十多年前就设想会出现“极端情形”的远见,殊不知,在当时,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行业竞争对手中,不乏认为这么做有点“傻”或者“太浪费”的声音。所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知,切不可被一时、一地、一事上的成功遮蔽了眼睛。如果只顾眼前,缺乏布局未来的自觉和行动,等到“胎坏了”才考虑,恐怕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这正说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创新能力的比拼是终极的较量。
创新实力,不仅源自自身的努力,也源自开放的胸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企业从来也不当“独行侠”,从不排斥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这符合技术创新的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资源全球流动和配置,闭门造车行不通,包打天下也不现实。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创新之花也必然要吸收全世界的滋养才能绚丽绽放。包括华为芯片在内的创新成果,始终建立在利用和共享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看,美方大搞保护主义,挥舞霸凌大棒,心态何其扭曲,格局何其狭隘,如此倒行逆施,终将被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所淘汰。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三两天的奋发,而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只有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优质“火石”,创新引擎才会始终动力澎湃。在华为总部的接待大厅,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一个宣传片,其核心内容就是基础教育和基础科研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备胎”能在关键时候用得上,是因为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舍得“砸钱”,更舍得下苦功夫培养人才。
5月21日,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在华为深圳总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美国禁令、5G以及知识产权等热点问题,谈吐之间尽显华为坚韧不拔、居危不乱、从容自信的魅力。
这份魅力来自于华为远大的抱负。华为是一家有理想、有情怀的企业。无论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还是在欧洲、非洲,以及美国,它所致力的,是以自己的技术优势,造福人类。可以说,华为作为中国一家企业的理念与我们国家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抱负是那些自大、自私的美国政客所难以理解和企及的。
这份魅力来自于华为坚韧不拔的意志。当被问及90天的延迟禁令期,任正非说,“90天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美国政府做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自信、是力量、是“猝然临之而不惊”的从容不迫。自去年以来,美国的打击,让华为面临异常严峻的形势和考验。然而,华为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在险阻面前后退,体现了中国人“威武而不屈”的那股子气、那种劲儿。
这份魅力体现在华为居安思危,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仰人鼻息的滋味不好受,被人“卡脖子”的日子不好过。《孙子兵法》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华为的“备胎计划”体现的恰是这种“备豫不虞”的忧患意识和坚守原则的底线思维。我们乐于与人合作,不做封闭保守的“独行侠”,但合作不代表要放弃自强自立,更不是仰赖于人。“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苟安于一时是不能持久的,把命运交付于人更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只有备战不怠、安不忘危,存亡相关的时刻才能有与命运相搏的资本,受人牵制的时候才能有伸张反转的力量。
这份魅力在于华为恩怨分明,心胸开阔而不偏激。这一点,在华为身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辩证看待美方对华为的打压,把美方的两种力量区分开来,即一边是颠倒黑白、挟私鼓噪的美国政客,一边是与华为经年合作,在华为危机时刻,秉持正义良心而积极与本国政府沟通的美国企业。谁该斗争,谁该感谢,谁是绊脚石,谁是同行者,对此,华为心里有一本明白账,而不是是非不分,一团浆糊,更不是全盘否定,草木皆兵。
这份魅力在于不变的初心。面对“芯片问题”,任正非说,“我们不能孤立于世界,应该融入世界”“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事实上,早在2000年,任正非就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表达了研发芯片的决心。“在代表硬件进步水平的芯片方面,我们进行了长期的、巨大的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极大地提升了硬件水平,降低了系统成本,使华为的各项产品在国外产品的包围中,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创业至今,30多年时光荏苒,不变的初心,让华为人在逆境之中有足够的底气。2000年,任正非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中表示:有创新就有风险,但决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敢创新。若不冒险,跟在别人后面,长期处于二、三流,就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无法获得活下去的权利。他说:“紧紧围绕核心网络技术的进步,投注全部力量。敢于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活下去的希望全部集中到一点上。也就是开始就把企业的使命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始终不为其他机会所诱惑。” 2003年时,华为公司的研发人员曾收到过一份“特殊”的奖品——精心装裱好的各种发票。任正非此举,意在警示研发人员,“卖不出去的研发成果等于奢侈性浪费”。 2013年时,任正非支持无线产品线组建“蓝军”、挑战华为现行战略发展模式、力争“打败华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要敢于打破自己的优势,形成新的优势。”2015年,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任正非又直言:“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他同时提出,互联网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华为在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同时,咬定研发不放松,在智能手机软硬件创新和品质打磨上下功夫。2016年,当被人民日报记者问及成功的密码是什么时,任正非的回答是:“坚持只做一件事”,不炒股、不做房地产、不上市,28年坚定不移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2017年,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强调,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高质量。谁能打败华为?只有我们自己。如果搞个低质量,一下子就让我们栽了。企业要瞄准高质量前进,要敢于投资,不以省钱为中心。
这份魅力还在于华为背后有强大的中国为后盾。国家是企业的后盾,弱国无外交,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企业想强大很困难。面对美国的无理行为,中国政府给华为送来了极大的温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义正辞严地指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根据自己的国内法对中国的实体实施所谓的单边制裁。我们也反对泛国家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我们敦促美方停止这样的错误的做法,为两国企业开展正常的贸易与合作创造条件,避免对中美经贸关系造成进一步的冲击。”国家是华为坚强的后盾,华为怕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华为的底气与自信所在,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所崇奉的信条和行为原则。大丈夫处世,“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板凳要坐十年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业界纷纷为华为叫好的时候,不妨多一些自照和反思,摈弃功利思维,扎扎实实做好技术创新的必修课。当企业抓创新、抓研发蔚然成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就有了无比深厚的底气,任它惊涛骇浪,我自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