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色观与秦俑服装色彩搭配

2019-01-24王春燕

文物季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陶俑五色上衣

□ 王春燕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出土陶俑造型逼真,形神兼备。秦俑的色彩在地下埋藏的过程中经历一系列环境变化,发生了一些物理化学变化,导致在出土后,秦俑表面的色彩脱落、销蚀严重。我们可以通过彩绘残留和模拟色彩还原后的秦俑表面看到一个个颜色鲜艳,生动明快的秦俑形象。秦俑服装色彩搭配鲜艳明丽,服装色彩作为陶俑风采展现重要组成要素,其颜色的搭配是否有规可循;先秦时期作为与色彩关系密切、且在人们思想意识中起重要影响的五行五色观念是否在秦俑色彩搭配表达上起到主导思想作用;秦人尚黑的说法,是否在秦俑服装色彩搭配上得到体现,这些疑惑将在文章中进行探讨。

一、秦俑服装用色

以秦俑一号坑已出土陶俑为例。秦俑以兵种作为分类依据,有车兵俑和步兵俑,这两种俑依据其甲衣,冠饰有其职务高低之分,车兵俑分为军吏、御手和车右俑,步兵俑分为军吏俑和一般步卒俑。秦俑一号坑已出土的陶俑共计1087件[1],按照职务差异将秦俑分为一般步卒俑(普通士兵)和御手、车右俑、军吏俑(职位较高)两类。其中一般步卒俑共计929件,御手、车右俑16件,军吏俑42件。根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编写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的记载,我们将秦俑一号坑已出土陶俑按照陶俑级别区分,对不同级别的彩绘陶俑的服装色彩重点包括上衣、下裳颜色进行统计,发掘彩绘秦俑的上衣、下裳用色特点和规律。汇总如图一(一号坑已出土陶俑的上衣、下裳颜色分布量化图):

秦俑一号坑已出土的陶俑服装颜色搭配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各颜色在一般步卒俑上衣分布部位次数比例:粉绿>粉紫>朱红>天蓝>白>赭>枣红。

2.各颜色在一般步卒俑下裳分布部位次数比例:粉绿>朱红>粉紫>天蓝>白>枣红>赭。

3.各颜色在一般步兵俑服装中分布部位次数比例:朱红(35%)>粉绿(30%)>粉紫(16%)>赭(10%)>天蓝(6%)>白(2%)>枣红(1%)。

4.各颜色在御手、车右俑、军吏俑上衣中分布部位次数比例:粉绿>朱红>白>粉紫=天蓝>枣红>赭。

5.各颜色在御手、车右俑、军吏俑下裳中分布部位次数比例:粉绿>朱红>粉紫>天蓝=白=枣红>赭。

6.各颜色在御手、车右俑、军吏俑服装中分布部位次数比例:朱红(33%)>粉绿(27%)>粉紫(14%)>赭(14%)>白(6%)>天蓝(6%)>枣红(2%)。

7.一般步卒俑中:朱红在綦带上出现次数最多。枣红在长襦上出现次数最多。粉绿在裤上出现次数最多。天蓝在裤上出现次数最多。粉紫在袖缘上出现次数最多。白在裤上出现次数最多。赭在履上出现次数最多。

8.御手、车右俑、军吏俑中:朱红在袖缘,联甲带上出现次数最多。枣红在护腿上出现次数最多。粉绿在长襦、领、袖缘出现次数最多。天蓝没有出现。粉紫在甲组和联甲带是出现次数最多。白在领和冠带上出现次数最多。赭在甲片上出现次数最多。

二、五色观

1.五色

古人对于颜色的定义,不仅源于对自然色彩的认知,还包含有对生产生活,四季更替等丰富的含义。古人认识世界是对不熟识的世界恐惧不安心理的消除,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时间……以一种内在的确定,来对抗充斥于感觉生命的混乱印象中的那种‘陌生疏离’的事物”[2]。时间成为疏离陌生的领悟,空间成为人在世界中位置的表达,这是时空观的本质所在[3]。认识方位有东、西、南、北、中等五方。五方与五色对应,《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孙星衍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4]”青、赤、白、黑、黄所对应的的物质世界事物为木、火、金、水、土等五种物质,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物极必反),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形成如下图二(五行、五方、五色):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周为火德,秦灭周,所以秦为水德,水对应黑色,所以秦人尚黑。”[5]

2.五色观

青、赤、白、黑、黄等五色称之为正色,并由此衍生出其他间色,正色贵于间色。

五行中五色的“青”,在诗经中出现有《诗经·国风·卫风·淇奥》[6]中的“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二雅·小雅·苕之华》[7]中的“苕之华,其叶青青”等处,但其在文中均是指枝叶繁茂的样子,与颜色无关。蓝在古代指一种染料,不是指一种颜色。所以“青”在春秋时期不是指绿色,如荀子所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在春秋时期是一种深蓝色,近乎于黑。赤指红色。白在古代也用于缟色。

人们不仅重视五色的应用,也重视五色的搭配所体现的身份尊卑,他们把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视为“间色”,有“正色贵于间色”的思想意识,服装颜色搭配也是很注意颜色主次,层次。比如正色高贵,做礼服的颜色,而间色则作为衬衣、便服等的颜色。

但是春秋晚期,西周晚期《诗经·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8]中绿衣黄里,绿衣黄裳,黄作为正色不应该作为衬衣,也不应该作为裤子,以及齐桓公好紫,紫色不属于五色等实例表明春秋晚期衣服颜色制度不严格,也不统一。由此可见,春秋晚期服装颜色使用有由个人喜好决定衣服颜色的可能性。

三、从五色角度分析秦俑服装色彩搭配

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陪葬兵马俑施彩以靓丽轻快为主题,上衣颜色整体较裳颜色浅,亮度高,而且服装颜色搭配也比较随意。举几个例子:

高级军吏俑的服色:

一号兵马俑坑T2第二过洞97号俑,是战车上的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身着粉紫色长襦,颈部有粉红色和天蓝色围领,袖口上镶着天蓝色袖缘,下身穿粉红色裤,胫部缚粉紫色护腿,上身披彩色鱼鳞甲。

二号兵马俑坑T9出土的战车上的高级军吏俑,身着双重长襦,内重白色,外重绿色,下着绿色护腿。

二号俑坑T4出土的步兵高级军吏俑,上身穿双重长襦,内重为朱红色,下身为绿色长裤。这两件高级军吏俑亦身披彩色鱼鳞甲。

中级军吏俑的服色:二号俑坑T4试掘方出土的一个中级军吏俑,身穿粉绿色长襦,白色的领缘,颈部并有高大粗壮的朱红色围领;下身着枣红色长裤。上身披有带彩色花边的护胸甲。一号俑坑T10第七号过洞站车上的14号中级军吏俑,下衣的颜色已经剥落,上身长襦的颜色为粉红色,押着粉紫色的襟边,颈部有朱红色围领。外披齐边的彩色鱼鳞甲。一号俑坑T19第十过洞14号中级军吏俑,身穿粉绿色长襦,外披带彩色花边的护胸甲。下体着朱红和天蓝色的护腿,腿上颜色已脱落。

下级军吏俑的服色:一号坑T19第八号过洞37号步兵下级军吏俑,身穿朱红色长襦,押着绿色的袖缘。外披黑色铠甲。铠甲上有朱红色的连甲带,粉绿色的甲钉。下身穿粉绿色裤,过洞17号步兵下级军吏俑,身穿粉绿色长襦,朱红色袖缘,颈部有朱红色围领(雍颈),外披赭黑色铠甲,下身着白色裤子。腿上扎的行滕的颜色已经剥落,只剩下朱红色的束扎兴腾的组带。足上蹬赭石色履,履上系朱红色綦带

其中97号高级军吏俑自身着装颜色,粉紫色长襦作为上衣,其中粉紫色是间色,下身着粉红色裤子,可视为正色,上衣下裳色彩搭配没有体现出上衣高贵,下裳卑微。二号俑坑T4出土的步兵高级军吏俑,内重朱红色,下裳绿色长裤,上衣正色,下裳间色,体现出上衣高贵,下裳卑微。二号兵马俑坑T9出土的战车上的高级军吏俑,从描述上来看,上衣下裳都是绿色,通身服装颜色没有主次之分,且都为间色,没有体现出上衣高贵,下裳卑微。二号俑坑T4试掘方的中级军吏俑,粉绿色长襦,朱红色长裤,上衣间色,下裳正色,没有体现出上衣高贵,下裳卑微。一号俑坑T19第十过洞14号中级军吏俑粉绿色长襦为间色,下裳朱红色天蓝色护腿均为正色,没有体现出上衣高贵,下裳卑微。一号坑T19第八号过洞37号步兵下级军吏俑,朱红色长襦为正色,粉绿色裤子为间色,体现出上衣高贵,下裳卑微。

秦俑的衣服着色从俑的级别来看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他们的上衣及裳(裤子)中涉及的颜色如粉绿色,粉红色,朱红、粉紫色、白色的随意搭配,没有明显的尊卑区别,不仅正色与间色搭配无章,而且内衣与外服颜色,以及上衣与裤子颜色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尊卑,主次之分。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等级别不同的俑之间衣服颜色没有主次之分,服装颜色搭配,也没有明显的尊卑区别,主次之别。所以,依据五行的思想构建分析秦俑的彩绘搭配没有发现有突出的五色构图特点。

四、探讨秦俑服装色彩搭配的形成原因

秦俑服装用色没有五色的搭配特点,但是通过查阅秦俑一号坑发掘报告,不难发现,秦俑服色搭配有些规律,就是在邻近的陶俑之间总是几个颜色在上衣和裤子以及袖口、襟边、护腿之间不断调换,几种颜色总是集中出现,只是搭配的位置不同,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衣服真的来自民间家中,陶俑也是仿真人服式、服色制作,整个陶俑军队怎么会只有朱红、枣红、粉绿、天蓝、粉紫、白、赭这几种颜色,而且也完全没有出现黄色服装,而且无论是步兵俑、御手俑、车右俑还是军吏俑,都是朱红、粉绿长襦偏多。说明秦俑的衣服颜色并不可能完全真实模拟秦士兵衣服颜色。而且士兵服装颜色靓丽鲜艳,服装用色夸张,推测有以下几种可能:

1.秦俑表面颜色在制作过程中是有一定规定的,比如官方给工匠只提供朱红、枣红、粉绿、天蓝、粉紫、白、赭等几种色彩,工匠们根据制作过程颜色搭配需要在陶俑身上自由搭配,交叉使用。由考古发掘报告可以看出临近的几个俑的服装所用颜色总在交换使用,有可能是受到官方提供色彩颜料的限制,秦俑一号坑出土的陶俑服装色彩就局限在这几种颜色之间。

2.秦始皇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着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秦人有服装用色要求,官员着装颜色制度以及普通平民日常生活服装颜色都有要求。但是相对于秦俑出土彩绘陶俑的服装用色有巨大不同,一号坑出土秦俑所以应该怀疑秦时墓葬中是否有一套丧葬制度或用色制度,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或者在秦俑墓葬中没有服装用色制度。

3.西周晚期《诗经·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9]中绿衣黄里,绿衣黄裳,黄作为正色不应该作为衬衣和裤子,齐桓公好紫,紫色不属于五色,这些表明西周晚期君王对服装颜色没有明确的尊卑规定,没有履行五行五色的理念搭配服装颜色。由此可以推出一种可能,五行中的五色理论在春秋晚期至秦初期的服装颜色搭配中还没有完全形成,至少没有在墓葬中体现出来服装颜色的制度要求。

五、秦俑服装色彩搭配规律探索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窥探到,虽然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为水德”,“秦人尚黑”,但是一号坑已出土的秦俑服装颜色搭配与五行五色颜色尊卑搭配特点不符。为了进一步探索秦俑服装颜色搭配规律,综合以上推测,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秦时期的颜料使用发展技术水平,即颜料在需要大量使用时,当时颜料的制作工艺能否满足需求,是否颜料的制作技术工艺水平影响了用颜料表达当时社会已存在的丰富色彩,制约了颜料使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限制了制作陶俑时,陶俑服装颜色搭配还原社会服装本色,也限制了墓葬服装颜色对当时五行五色观的表达。其次,我们需要结合先秦(颜色使用溯源)、汉(颜色使用继承)及以后朝代墓葬中俑颜色的使用规律和习俗,进一步探讨墓葬陶俑颜色形成的其他综合因素,再研究推断在秦时期墓葬服装颜色的使用规律。这样才可能对秦俑服装颜色搭配有一个贴合实际的解释。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文物出版社,1988年。

[2]德国斯宾格勒著,陈晓林译《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王文娟,五行与五色,《美术学》,2005年3月。

[4]王文娟《庄子美学时空观及其现代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5]《史记·秦始皇本纪》。

[6]《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7]《诗经·二雅·小雅·苕之华》。

[8][9]《诗经·绿衣》。

猜你喜欢

陶俑五色上衣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浅谈搭配的学问
五色田畈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胸前印字T恤 “怒刷”街头
小上衣+阔腿裤一穿就时髦
陶俑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紧身上衣阔腿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