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
2019-01-24康超文
康超文
(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5)
深静脉血栓是由于深静脉中血液异常凝结所导致的疾病,多发于下肢,临床发病率较高。当前临床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式有药物抗凝、系统性溶栓、手术取栓和血管腔内治疗,外科取栓能够快速、直接取出血栓,但创伤带,手术易损伤患者静脉;系统性溶栓会降低局部药物浓度,药物剂量大,易出现出血危险。因此临床治疗以抗凝治疗和介入性溶栓治疗为主[1]。本文将两种溶栓治疗方法综合应用,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诊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作为治疗对象,患者均经过下肢深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血栓类型如下:中央型34例,周围型20例,混合型26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静脉曲张和软组织张力增加等。排除患者对抗凝药物、溶栓药物过敏、近期出血性疾病、存在导管溶栓术禁忌等会影响本次治疗情况。患者沟通表达能力好,均签署治疗知情书。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52.6±0.4)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53.8±0.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数据可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抗凝治疗,皮下注射海普宁(生产企业: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968;规格:0.5ml:5000AXaIU)5000IU,2 次 /d;华法林(生产企业:Orion Corporation Orion Pharma;批准文号:H20171095;规格:3mg×100片)口服,3mg/d,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间隔2周检测一次患者的凝血6项指标,使各项指标均达到规范水平。
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并放置临时滤器,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导管溶栓治疗[2]。患者侧俯卧位进行治疗,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台上进行心电监护、吸氧等。从腘静脉进行静脉穿刺,回血后置入溶栓导管,在超声引导下将导管置入血栓深部。经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及20万U,一次性灌注后进行局部加压包扎。
根据造影检查评估血栓情况,在末端静脉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尿激酶,随时调整剂量,定时检测凝血6项指标[3]。对患者进行造影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溶栓剂的用量和方法。若有以下指证时要立即停止溶栓治疗:造影检查提示溶栓消失,溶栓72h后血管造影无变化、溶栓过程中有出血、全身不适、血管鞘内渗血明显等。
1.3 治疗效果判定
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患肢周径差,分别测定大腿和小腿周径,计算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对患者进行数字造影造影检查,观察管腔狭窄程度和血管通畅程度,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血栓,静脉完全通畅;1分,静脉存在部分血栓,2分,静脉阻塞,未累及管腔;3分,静脉完全阻塞并累及管腔,评分低表示静脉通畅情况好;评价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经过溶栓治疗后患者下肢疼痛、肿胀程度显著改善,血管畅通,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下肢疼痛、肿胀好转,乏力减轻,管腔狭窄程度显著降低;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下肢静脉管腔狭窄等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对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数据差异,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若P<0.05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患肢周径差小,静脉通畅程度好,治疗总有效率高,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周径差和静脉通畅评分统计(n,%)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数据对比(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漏诊,若治疗延误会出现下肢静脉性溃疡等危险情况。临床治疗首选方式是抗凝,但单纯抗凝药物无法全部溶解血栓,易出现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情况。采用介入治疗,应用导管腔置入将溶栓药物直接泵入血栓位置,提升溶栓药物浓度,提高溶栓率[4]。
结合本次治疗数据对比可见,研究组治疗后静脉通畅程度好,患肢周径差小,综合治疗有效率高,表明介入治疗发挥更好的溶栓价值。
综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具有溶栓快,创伤小等特点,显著改善症状,综合疗效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