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进校园,薪火锻造传承链

2019-01-24

中学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泥塑济南市非遗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盛大举行。“非遗校园行”作为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25所学校参与展示展演活动,并且集中对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等校园传承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

如今,全国许多中小学校都将非遗项目、非遗课程作为一大教育特色,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手艺。得益于此,“非遗”蕴含的教育价值——比如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技能技艺、意志品格、民族自豪感等——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承。

落户基地,耳濡目染,孵化“非遗”代际接力

古法扎染、刺绣、面塑、社火脸谱、剪纸、刻瓷……如今,走进济南市任何一所中小学校,五花八门的非遗传承项目令人目不暇接,很多学校从校外邀请非遗传承人“落户”校园,“传承非遗从娃娃抓起”不再是一句空话。

济南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肇始于2008年。2018年5月,济南市又启动了非遗传承与学校融合教育工程,10年的历程让万千泉城学子受益匪浅。

随着“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深入,济南市遴选了一批德艺双馨的非遗传承人长期在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学校成了传承基地,传承人定期来授课。

“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现在我们每周都能亲眼看到,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更多了。”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实验中学的学生小伟说,“我们学校引进的非遗项目是刻瓷艺术。”刻瓷艺术的非遗传承人单孟渤的项目很受学生欢迎,小伟才学了半年时间,制作的作品就已经有模有样了。

在济南市党家中学,非遗项目一直在不断壮大。学校的非遗项目从开始的书法、刺绣两项,逐渐扩展到了剪纸、泥塑、古车马制作等十多项。小凡是一名外向开朗的男生,他参加泥塑项目已有两年了,俨然是一位泥塑迷,他说:“在制作泥塑的时候,我是老师的学生;但是在生活中,我是泥塑的‘学徒’,泥塑已经融入我的身体里了,我决定将泥塑技艺传承下去。”

得益于专业的传承人扎根学校倾情育人,更多的中学生更加直观而深入地了解了非遗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与非遗文化达成了“亲密接触”与“良性互动”。

社团传承,师生共建,浸润“非遗”魅力底色

版画,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淄成语典故,山东省省级文化遗产。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第二中学,有这么一个社团——版话齐文化。社团指导老师杨康从毕业参加工作就着手打造版画社团,后又将版画与齐文化联姻,成立了版话齐文化社团。社团活动聚焦弘扬齐文化、传承版画技艺,立足齐文化发源地、依托当地民间传说和历史文化景点众多的优势,采取实地考察、艺术思考、动手刻制、成果展示等方法,师生一起接受传统文化和审美素养的涵养。说起这个社团,杨老师介绍:“为了表现好两千年前的齐国风范,我带领学生实地游览,从网络、图书馆查阅古代人物的服饰和场景。对齐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我们开始创作的构思。”

师生围绕课外活动、临淄民俗游玩、蹴鞠、齐风遗韵、典故传说、民间遗产、旅游景点等进行版画创作,学生刘力朴笔法简朴,成绩斐然。他说:“这个社团很有趣,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很多齐文化典故,知道了历史上的家乡齐国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国家。作为临淄人,我很骄傲;我能为家乡代言,也更自豪。”刀的锋利,板的质朴,刀的行走,板的蜕变。一幅充满原始感的画面在板上逐渐显现。师生在社团活动中,浸润着齐文化的底色,传承着版画技艺。在第十五届齐文化节上,杨老师带着部分师生作品精彩亮相,获得参观者一致好评。

临淄是齐国故都,通过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齐国成语大赛等活动,齐陵第二中学的学生亲身参与学习、体验,进而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成为非遗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沥粉画、蒙古长拳、剪纸……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非遗文化产生了兴趣,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并投入到非遗文化方面的社团活动中来。

学科传承,课程渗透,唤醒“非遗”保护意识

贵州省有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中学生余东是一位苗族少年,他回忆说:“以前听父亲说过苗族古歌,婚丧仪式上,有专门的歌师演唱,不过很多古歌都有演唱禁忌,很神秘,我也无从学起。”自从学校开设苗族古歌课程后,很多像余东一样的少年揭开了苗族古歌的神秘面纱。老师选了一部分适合传唱的古歌,带领学生探寻苗族古歌历史渊源,师生在歌曲吟唱过程中,领略古歌文化,了解古歌特征。“现在很少有人会唱古歌了,如果我们再不传承,很多非遗文化就会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太可惜了。”课程学习之余,余东对苗族古歌的传承十分担忧,更萌生了保护非遗文化的想法。

“七月里来啊天气和,花椒红来红似火,点点红火照山坡,哎——哎嗨哟,点点红火照山坡……”在山西某中学的“左权小花戏”舞蹈教室里,数十对花扇上下翻飞,二三十名初中生步伐轻盈,扭动腰肢,舞姿优美。“左权小花戏”自从2014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山西多地已经将“左权小花戏”引入了校本课程,学校教师带领学生编排舞蹈,“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左权小花戏”这一非遗文化绽放在广大晋中地区的沃土上。

结束语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时期,“非遗进校园”,把非遗文化真正植入校园生活,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为更多师生认识非遗、亲近非遗、喜爱非遗、传承非遗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培育了一批非遗传承生力军,将中国优秀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谱写了非遗传承新篇章。

猜你喜欢

泥塑济南市非遗
济南市杂技团 多媒体杂技剧《红色记忆》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泥塑作业
济南试水“大部制”改革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