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会展一体化的“三个逐步”与“两个衔接”
2019-01-23苏希玲
苏希玲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季路德是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上海市外经贸委研究室副主任、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兼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博会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亲身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在会展研究方面,对诸多议题也有着深刻思考。他表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会展业发展路径,需要同时考虑区域内各地的行政管理和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
季路德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长三角区域的行政管理是上层建筑,区域的会展业活动是经济基础。行政管理重视的是上下畅通——非此不能达到稳定有序的状态;包括会展业在内的经济活动重视的是横向畅通——非此不能推动生产要素趋向合理结构。因此,在既定的行政区域内,强调经济一体化时,不能忽视两种关系的重叠和相互影响。他表示,所谓“应该如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给会展业带来的机遇”,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形成整个区域的会展战略,加快推进会展要素的合理配置。这其中,行政管理体制是手段,区域会展一体化是目标。如果忽视手段,以为既然一体化了,就可以跳出长三角各城市的行政管理,那肯定要失败;相反,强调行政管理,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对未来目标的追求,就会走老路。
季路德观察到,目前,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各地的本土化特征和区域一体化需求同时并存。具体表现是,长三角各个城市的主政者,都通过会展办、商贸委等,积极推动会展业的发展。有的制定了發展规划,有的制定了战略,有的提出了鼓励政策。这些措施都有强烈的政府色彩,一般只鼓励本地企业。而与此同时,有若干个因素在推动长三角各地会展业一体化,或者说,有一体化的客观需求。一是大型或超大型国际会展活动,比如世博会、进博会等。这些活动,一城一地的会展资源难以承担,必须求助于附近的会展行业。二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趋于一体化,比如苏南地区的加工业、上海服务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活跃的浙商等,相关企业的活动均超出所在地。三是对外开放。国际资本进入长三角,也决不会宥于一城一地,一定要寻找新市场。四是从会展行业本身来看,当市场容量大于生产能力时,就会扩大生产力,比如培养大批人才、建造新的场馆;而当生产能力大于市场容量时,就会去寻找新的市场,区域越大,这种平衡过程就越稳定。特别是新的场馆一旦建造起来,就一定要超出本地范围,去寻找更多的会展项目。
季路德认为,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各城市之间要加强横向沟通,弱化对本地会展企业的直接关注,站在整个区域来思考未来,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
逐步形成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会展业发展战略。比如,上海提出要建立国际会展之都,杭州也有相似的目标。当然“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理想和现实总要统一,那么近的两座城市,不可能同时成为“国际会展之都”。那就放大视野,看能不能考虑长三角几个中心城市联合建设“国际会展都市圈”。
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会展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包括场馆利用情况、展示工程企业能力、会展教育现状、会展论坛、国际交流,等等。
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企业、项目标准一体化,夯实会展活动高质量基础。比如联合培养会展管理师,联合表彰优秀会展人才,联合进行企业资质认证,联合开展会展品牌项目评比,联合颁发不良企业黑名单,等等。
最后,季路德还强调,为了做好上述三个“逐步”,需要有两个衔接。首先,各城市政府会展管理机构(会展办、商务委等)成立联席沟通机制,轮流作东,定期相聚,虽然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但是有共同的愿景,可以多讨论,多达成一些共识。其次,要密切关注国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进展,寻找会展行业与长三角其他行业发展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