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及对策分析
2019-01-23黄文浩
黄文浩
(梅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 梅州 514071)
梅州位于广东东北部,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常住人口437.43 万人,介于东经115°18′-116°56′,北纬23°23′-24°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过渡地带,光照充足,雨水丰盈且集中。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大了全市环境保护力度。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建立污水处理厂10 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4 万t/d,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4.6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梅州市城区空气质量AQI 指数优良率为98.1%,主要江河水质达标率为100%。
1 梅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分析
1.1 空气质量总体变化情况
2015-2017年,梅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日均达标分别为:349 d、358 d、365 d,空气质量日均值达标率分别为96.1%、98.1%、99.2%。三年来,梅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均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2017年,梅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6 位。综上,三年来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日均达标率不断提升,呈现出稳定良好发展趋势。
1.2 六项污染物指标变化情况
AQI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综合考虑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臭氧及一氧化碳等六项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判断城市空气总体污染程度。三年来,梅州市主要污染物污染变化如下。
1.2.1 细颗粒物浓度
2015-2017年,梅州市PM2.5 平均浓度为35 μg/m3、 28 μg/m3、30 μg/m3,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但2017年较2016年细颗粒物浓度上升了7.14%。
1.2.2 可吸入颗粒物
2015-2017年,梅州市PM10 平均浓度为51 μg/m3、 46 μg/m3、50 μg/m3,2017年较2016年可吸入细颗粒物浓度上升了8.70%。
1.2.3 二氧化硫
2015-2017年,梅州市SO2平均浓度为9 μg/m3、 7 μg/m3、8 μg/m3,较2016年二氧化硫浓度上升了125%。
1.2.4 二氧化氮
2015-2017年,梅州市NO2平均浓度为23 μg/m3、 25 μg/m3、28 μg/m3,梅州市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浓度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较2015年上升了21.74%。
1.2.5 CO 第95 百分位数浓度
2015-2017年,梅州市CO 第95 百分位数浓度平均浓度为1.3 mg/m3、1.3 mg/m3、1.3 mg/m3,连续三年保持稳定。
1.2.6 O3最大8 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 百分位数浓度
2015-2017年,梅州市O3最大8 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 百分位数平均浓度为118 μg/m3、111 μg/m3、 120 μg/m3,2017年较2016年下降了6.30%。
综上,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中的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浓度、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较上一年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1.3 降尘
2015-2017年,梅州市城区降尘年均值分别为 3.58 t/(km2·月)、3.97 t/(km2·月)、4.23 t/(km2·月)。三年来,全市城区降尘年均值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加,累积增加了18.16%,虽然低于广东省推荐标准 (8 t/(km2·月)),但逐年增长的现状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遏制其上升趋势。
1.4 酸雨变化情况
每年采集降雨样品数量不一致,其中2015年为118 个、2016年为152 个,2017年为111 个,但从酸雨发生的频率来看,2015-2017年分别为16.9%、18.4%、6.3%,酸雨频率比2016年上升了12.1 个百分点,总体来看,降水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综上,2015-2017年以来,梅州市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出持续向好发展态势。六项主要污染物中,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年均浓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降尘年均值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降水质量总体保持较为稳定。
2 梅州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
2.1 气候因素
梅州市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气象要素密切相关,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气温、相对湿度、雨量呈显著负相关,且梅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气压关系最为密切。其中,1月空气质量状况最差,通常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全市的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而6-8月首要污染物为臭氧。1月空气质量状况相对最差。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地处低纬,临近南海,常年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2017年呈现出雨量略少、气温略高、高温天数明显偏多的特点,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较少的降水等都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浓度便会升高。
2.2 能源消耗较高
历年的《梅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达642.92 万t 标准煤,2016-2017年全市GDP年均增速分别为7.5%、6.8%,虽然全市工业能源消耗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全市工业能源消耗量依然较高。其中,烟草、建材、电力、水泥、矿产、机电制造等主要支柱性产业的能源消耗占比较大。总体来看,全市工业增加值发展,能源驱动型经济发展的特征较为明显,且梅州市的能源消耗依然以煤炭为主,这也增加了全市大气污染压力。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437.43 万人,较2016年增长了1.35 万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也是加剧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
从2017年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导致大气环境质量污染加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企业的调研分析来看,全市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于发电、化工、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企业,主要集中于市区。近年来,随着梅州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快速推进,梅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逐年提升,但高耗能工业企业所排放出的大气污染物加剧了全市大气污染程度,也导致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呈现出累积效应,加剧了主城区的大气污染程度,这也是产业结构及其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区域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2.4 机动车、扬尘等污染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梅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72 万辆,较2016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近16.9 万辆,在新增的16.9 万辆机动车中,近9 成都是汽车,在行车高峰时段,机动车尾气污染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而呈现出加重态势,使得梅州市城市大气质量受到较大影响。此外,随着梅州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交通等在建工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周边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输送等,都成为全市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 梅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梅州市大气质量状况整体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虽然个别大气污染物浓度出现了上升态势,但大气质量整体较好。针对目前全市大气污染状况和成因,要想做好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需要从完善政策、加强行业监管、突出高污染行业整治等方面持续用力,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3.1 完善政策措施
在历年大气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梅州市要继续巩固大气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首先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度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下一年度的实施方案内容。此外,还需要继续完善《梅州市区禁止黄标车通行实施方案》《梅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及分工方案》《梅州市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方案》等,加强对全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项目的监督制约。要继续落实《梅州市今冬明春环境质量保障工作方案》,实行更加严格的“企业限产停产、工地停工”等应急防控措施,严格落实“削峰降值”等管控目标。要继续加大开展工业污染源治理、城市面源污染以及机动车污染管控专项监督检查,重点要大力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锅炉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扬尘污染控制和秸秆禁烧等[1-2]。
3.2 优化能源结构、产业布局
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降低全市煤炭的使用量,加大对电力、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监管力度,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理念,继续完善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机制[3-4]。要普及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提升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时,要大力发展低碳、环保、高效产业,培育节能环保型企业,从财政、税收等方面积极引导、鼓励全市工业企业转型发展。
3.3 加强重点行业环境监管力度
要积极应用环境监测等先进技术,加强对电厂、水泥等高排放行业和国控、省控等重点企业的监管执法力度,实行24 小时在线监测监控[5]。持续推进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工作,前期做好VOCs 排放现状的调查分析,建立全市挥发性有机物监管企业名录,定期做好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行业企业做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和相关节能环保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要根据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特点,重新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即将梅州市城区全部建成区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大高污染锅炉的淘汰力度。
3.4 加强扬尘、餐饮油烟和机动车污染防治
首先,要继续推进城区大气污染防治整治行动,加强住建、城管、环保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建筑施工工地扬尘管控要严格落实“五达标、一公示”制度和“日查周报月讲评”制度,施工现场要做好围蔽、覆盖、冲洗和绿化等防尘措施,定期对施工场地开展明察暗访和监督检查。其次,要继续加强黄标车专项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全市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强新车环保管理,执行国五排放标准。再次,要完善梅州市机动车污染减排环检监控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全市机动车检测站完成工况法检测升级改造,加强销售和注册两个环节的柴油车达标管理。另外,要强化在用车排放监管,加快削减高排放汽车总量,加大油气污染监管力度。最后,要全面做好全市主城区大中型餐饮企业油烟排放情况调查,完善台账,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4 结语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5年以来,梅州市环保工作紧紧扭住“三大抓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工作总目标,深化总量减排,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管理,梅州市空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加快梅州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保障。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空气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广大市民共同努力。在总结过往宝贵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基础上,人们需要不断完善各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