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上的应用
2019-01-23温茶眉
温茶眉
1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低碳产业园区的定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低碳理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为目标,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经济理论,主要是通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取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活动,对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把高碳型转向以节能减排、重视生态文明、低碳发展为方向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转变生产方式,以新技术和新产品促进经济增长,不仅关注GDP增长率,更加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低碳产业园是以低碳能源、交通、建筑及低碳技术研发为支撑的低碳产业园区,同时采用现代科技技术,优化企业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链,促进传统高碳排放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服务型企业集聚发展。
低碳产业园区的推进落实仍需充分认清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障碍,摒弃传统落后的发展理念,从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服务性企业集聚发展,从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到运营管理各个环节实现发展目标统一、相关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要求同步推进落实。
2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
2.1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开发区是我国产业园区最早的一种类型,是工业社会发展和我国政府直接推动的产物。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拉开了我国园区发展的序幕。1984年国务院在各沿海城市设立了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月,国务院在北京中关村设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奠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1992年,邓小平同志二次南巡并发表重要谈话,扩大开放战略,先后设立了1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此同时,省、市、县甚至乡镇也纷纷建立各类园区,甚至自发形成村级工业园区,各类产业园区纷纷涌现,成为我国加速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同时,出现了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开发、主导产业不突出、地均产值低、违法排污、恶性竞争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通知》,在2003~2006年期间开展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于2006年形成了《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公告了符合条件的1 568家开发区。2017年各部委联合开展了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于2018年2月形成了《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包括2 543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52家、省级开发区1 991家,较2006年版新增975家开发区,开发区目录修订工作正是贯彻落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产业发展为主,努力成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的功能定位,为全国各地的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各方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盲目建设产业园区,过分强调数量,忽视环境保护,缺乏对现有产业园区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或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问题,因此,对现状进行剖析、反思,从规划建设的源头提出对策和建议,对发展低碳产业园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产业园区的主要问题
(1)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国尚无产业园区的明确界定标准和分类标准,产业园区“小、散、乱”问题突出,就广州市而言,除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5个省级开发区外,其他工业园规模普遍较小,村级产业园区管理无序,亟待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持续飞速发展,一些产业园区的内部空间结构、建筑功能等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一些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瓶颈限制。
(2)开发强度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地均产值低,园区特色不鲜明、品牌影响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低,过于强调建设规模,建设了规模过大的产业园区,但又未能配备完善的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实际运营中,出现局部交通拥堵和员工工作生活不便利等各种问题,甚至导致产业园出现“空城”局面。
(3)环境问题突出。就广州市而言,产业用地大多为工业用地,以传统工业为主,特别是从事制衣、电子、化工、金属、塑料和橡胶制品、汽车零部件等低端制造业的企业分散在各个村级产业园区,大多数村级园区市政路网、排污官网、废弃处理设施、排污处理等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或因土地手续不完善,导致无法办理排污许可证,导致环境污染、雾霾等问题突出,亟待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转型。
3 低碳产业园区的主要规划设计策略
在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上应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碳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两个主要策略:一是坚持低碳理念。对标雄安新区先进经验,从产业布局、建筑功能等方面,遵循产业循环经济链条的规律,从低碳技术、低碳金融、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各环节贯彻低碳理念,使得园区内的产业互相协调,产生的工业废物再循环利用。二是坚持生态优先。按照低碳理念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保护地貌的现状,优先利用现有环境建设绿色建筑、弹性设施,“以人为本”以我国传统智慧结合现代新技术建设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场所,创造现有环境与人工环境共存的新常态。
4 低碳模式在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上的应用策略
4.1 低碳模式在规划产业园区功能布局上的应用
以广州某价值创新园规划设计项目为例,对标雄安经验,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千亿级创新价值园区。坚持产城融合。打造功能复合,集研发、创业服务机构、办公、休闲、展示于一体的共享空间,结合招商需求弹性控制用地性质和地块尺度,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和各项功能需求。
4.2 低碳模式在优化产业园区交通体系上的应用
坚持绿色出行,公共交通优先。首先,充分认识产业园区现有地形地貌以及城市现有的交通系统,再详细分析建筑的空间结构形态、交通具体流向以及各集散点的位置等因素,确定园区道路等级,并规划建设连接机场、火车站、物流站场等重要交通枢纽的交通线路,沿河设置绿道,并与园区道路连接,使园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4.3 低碳模式在设计产业园区空间形式上的应用
坚持生态引领、品质优先。依托园区周边的水资源,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格局,蓝绿空间占比达45%,打造完整生态基底、路网和大疏大密公共空间。首先,本着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园区的使用功能、生态环境、产业特点、交通体系等;其次,通过分析研究园区内的人员活动规律,把活动相对集中的相邻区域设计成绿色出行区域,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的环保目的,建设地下通道、人行天桥、连廊等立体廊道将产业园区与商业中心、居住区及共享空间无缝连接。
4.4 低碳模式在设计生态环境上的应用
坚持生态优先、蓝脉绿网。首先,在满足园区内工作作业、经营运作、物流交通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提高绿化率,在裙楼屋顶设置楼顶花园,改造河涌岸线,提升生物多样性,结合滨水廊道引入自然风,利用高矮错落建筑群体组合带动空气流通,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控制园区雨水年径流系数,设置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
4.5 低碳模式在设计产业园区建筑上的应用
坚持智慧建筑。采用适合本地的绿色建筑,而不是高昂高技术的投入,新建与更新改造结合,采用视觉采集、识别、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技术进行智能采集数据,将建筑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生态这五大目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结合园区产业需求,考虑到用地分类不再是传统的越清晰越好的功能分区,建筑功能需求不再是传统的单一需求,规划设置部分弹性用地,用地性质为居住或者商务用地,以满足时代迭代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
5 结语
推进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对产业园区进行规划设计时的一些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发展我国低碳产业园区的漫漫长路上,不仅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经验,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还需要加快探索适合我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