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
2019-01-22岳彦如
岳彦如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作为北魏政权的都城和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日趋完善。《洛阳伽蓝记》细致描述了北魏洛阳城的风貌,其中不乏对动植物的介绍。通过对该书所记载动植物的整理与分析,可知北魏洛阳城动植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街道、寺院、园林、住宅等各类空间场所,且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彰显山水审美风尚,密切联系城市环境,凸显佛教文化特色。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分布,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点及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当时、当地特有的城市环境风貌。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动植物;城市环境;北魏洛阳城
洛阳城开发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之称。北魏迁都于此,经营十余年,国力渐臻鼎盛。洛阳的城市规模随之扩大,人口滋生。优越的自然环境,给洛阳带来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们与城市中其他景观在长期的共同发展中渐渐成为和谐的整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北魏洛阳城与《洛阳伽蓝记》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坐落在现在的洛阳市东15里处,与偃师、孟津相邻。它位于黄河下游,自古被认为是“天下之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它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养育众多人口。
水与洛阳城也有密切的关系。洛阳城历来以洛河为中轴东西分布,并对城市周围的伊河、瀍河、涧河三条河流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①。自古以来,洛阳就是人们安居乐业、政权建都的理想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先后发掘了十余座古城遗址,时代最早者可追溯至夏朝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虽然经历战火,但经北魏十几年的经营,洛阳城的规模更为扩大。它不仅是北魏的都城和政治中心,也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城内人口众多。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魏末洛阳“有户十万九千余”。
北魏政权在迁都前,经过极其科学、周密的规划。洛阳新都在曹魏、西晋洛阳城故址的基础上兴建,并参照了北魏前都城平城的规划特点。据《魏书》记载,孝文帝曾派蒋少游等人去南齐都城建康,“密令观京城宫殿楷式”③。洛阳城的营建,吸收和借鉴了當时著名城市和历史古都的建筑特点和建设经验,可谓是当时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也是当时“城规科学及时发展的典型代表”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重视绿化的传统也在北魏洛阳城中得以延续。城中植被见于寺院、园林及道路各处。洛阳城内的各类动植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的体现。
此外,北魏建都时还将大量寺院纳入城市规划,这也是其文化特色的体现。城中寺院分布极广,“今之佛寺,无外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边溢屠沽之肆”②。其中,既有供皇室贵族专用的皇家寺院,也有供平民百姓使用、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普通寺院。
北魏洛阳城的繁华景象,在《洛阳伽蓝记》中得到了充分的描绘。该书成于东魏孝敬帝时,是北魏杨衒之在战乱之后途经旧都洛阳有感而作。它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已有多次考古发掘与书中所载相吻合。此书围绕洛阳城七十余座寺院展开,分为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个部分,本文所研究的“洛阳城”即以此为范围。
千余年来,《洛阳伽蓝记》一直未能得到学者们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形成完好的善本,对它的探讨长期以来多侧重于著录、序跋、题识等文献学范畴,直到近代才引起中外学者的充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此书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突破,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视角也趋于多元,成果逐年增加。
对《洛阳伽蓝记》所记载的北魏洛阳城的城建规划、建筑和园林艺术价值研究,是当前对此书研究的热点③。近年来,已有学者根据该书记载,从建筑学、设计学、考古学等角度,对北魏洛阳城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与园林特点进行整体分析和系统研究,成果日益丰硕。相关论文有薛瑞泽的《读〈洛阳伽蓝记〉论北魏洛阳的寺院园林》(2001)、马娜的《从〈洛阳伽蓝记〉论北魏洛阳城市佛寺园林》(2006)、张鹤泉、赵延旭的《北魏洛阳寺院园林营建考——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的考察》(2014)等,也涌现出众多从设计学、建筑学、文艺学等方向进行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此外,也有一些著作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如徐星主编的《汉魏洛阳故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储兆文所著《中国园林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王毅所著《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等。不过,现有研究多面向洛阳城重要的人造景观,而较少关注其自然景观;多面向书中重点介绍的寺院及其园林的总体特点,而较少关注城市中不同场所环境风貌的区别。
城市环境史的发展,扩宽了城市史的研究视野。它提出“将城市空间中的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联结在一起”④的研究观点,探究古代城市中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它们与人文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最为显著的区域。城市中以动植物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既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本文从《洛阳伽蓝记》所载植物、动物入手进行考察,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北魏洛阳城的自然景观以及它们与城市中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其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关系,以期帮助人们加深对古代城市的认识。
二、分布于城中各处的动植物
《洛阳伽蓝记》为研究北魏洛阳城的城市环境提供了充足的史料,该书细致地描写了洛阳城区街道、寺院、园林、住宅等各类场所。其中,城中的寺院大致可以分为皇室寺院和普通寺院两类,园林可分为皇室园林、私家园林和普通寺院园林三类①。据笔者统计,《洛阳伽蓝记》正文短短五章共出现各类植物的详略名称达178次,各类动物的详略名称达52次。这些动植物在城中发挥着便利交通、供人食用、赏玩等多种作用,并与建筑、街道等共同组成生动丰富的城市景观。
(一)公共空间
此处所言“公共空间”,指的是城内供平民百姓活动的区域,包括城中街道、居住区的戶外场地、广场等,也包括可供百姓自由出入的寺院。在公共空间中出现的植物名称达53次,动物名称有19次。这类空间也是书中正文所录动物和植物最多的一类。
洛阳百姓在户外种植绿植已十分普遍。街道和户外场地出现的植物多为行道树,包括在景乐寺附近的(义)井里北门外②种植的桑树,在永桥市(四通市)③、永宁寺四门外④种植的槐树。它们都是形体高大、枝叶稠密、形态茂美的落叶阔叶乔木,在不妨碍交通、给行人提供阴凉的同时,也美化了周围环境。在闻义里、孝敬里、乘黄曹外部这些区域也有“林”“树”的分布。
动物对城中百姓的日常生活则有更加多样化的影响。在永桥市售卖的商品中,有出产于伊、洛两河的鲤、鲂等鱼种,“洛鲤伊鲂,贵于牛羊”⑤,十分受民众欢迎。此外,稀有动物甚至影响到了坊名的命名。曾有干罗国进献白象、波斯国进献狮子供北魏皇室赏玩⑥,养殖过它们的地方便被人们称为白象坊、狮子坊。
作为百姓公共活动空间的寺院,多分布在临近闹市和平民住所的区域,以方便百姓出入。有些寺院由富裕百姓或官员、贵族舍宅而立,本身就带有一些园林景观。比如:景乐寺中“轻条拂户,花蕊被庭”⑦;景林寺中“嘉树夹牗,芳杜杂阶”“寺西有园,多饶奇果”⑧;正始寺中“青松绿柽,连枝交映”“多有枳树而不中食”⑨;法云寺“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⑩;河间寺中“朱荷出池,绿萍浮水”{11};宝光寺中“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12}。这些寺院中的园林景观没有经过非常精心的设计,也几乎没有栽种名贵植物,列出具体名目的植物只有寥寥几种。这些植物与高大的树木和茂盛的草丛共同塑造了相对静谧、肃穆的礼佛环境。寺中动物则多自然生长,如景林寺中“春鸟秋蝉,鸣声相续”{13},自在的小动物与寺院内部清幽的环境相得益彰。
除了为百姓礼佛提供清静、庄严的环境,这类寺院还具有“最早的公园性质”{14}。百姓在入寺礼佛的同时,也可以在寺中园林游玩,如士人们常在宝光寺中“折藕浮瓜”。昭仪尼寺还有罕见的从南方移植而来的酒树、面木①,以及被人们奉为“神桑”的大桑树②等等。珍奇的植物为寺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满足了人们游玩时的好奇心理。
(二)皇室空间
此处所言“皇室空间”,既包括北魏皇室成员专用的寺院,也包括专供他们游玩的园林。在这类场所中出现的植物名称有46次,动物名称有8次。分布于皇家园林的动植物,是皇室成员休闲奢华生活的写照。
皇室寺院经过精心的选址和设计,多分布于交通便利、环境静美之地或者靠近官署的所在,以便参拜和游览。一部分寺院也来源于贵族舍宅,经过改建更加精美华丽。皇室寺院中的植物多以具体名称出现,书中的介绍也用了较大篇幅。比如:永宁寺中“栝柏松椿,扶疏檐霤”③;建中寺中的凉风堂“有万年千岁之树”④;瑶光寺中“珍木香草,不可胜言……牛筋狗骨之木,鸡头鸭脚之草,亦悉备焉”⑤;秦太上君寺“花林芳草,遍满阶墀”⑥;景明寺中“竹松兰芷,垂列阶墀”“萑蒲菱藕,水物生焉”⑦;大觉寺中“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⑧;永明寺中“庭列修竹,檐拂高松,奇花异草,骈阗阶砌”⑨;凝圆(玄)寺中“房庑精丽,竹柏成林”⑩。景明寺的水域中还有凫、雁等水鸟,“青凫白雁,浮沈于绿水”{11},与园林中植物相映成趣。与普通寺院相比,皇室寺院所种植物无疑更为整饬、珍稀、名贵,其排布也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其他寺院一致的是,皇室寺院也通过茂盛的植物来烘托其肃穆庄重的环境,作者称赞凝圆寺“实是净行息心之所”。其所选用的观赏植物也普遍清雅不俗,且富含高洁的文化意味,比如竹、兰、菊、香草等花草,以及松、柏等高大的古树,有水池的寺院则有萑蒲菱荷等各色水生植物。皇室寺院还种有多种果树,与其他寺院相比更为独特和珍贵,如白马寺中的柰、葡萄和甜榴“味并殊美,冠于中京”{12}。
除皇室寺院外,书中所提到的皇室空间主要是华林园。华林园是当时最大的皇家园林,有诸多珍稀花木。园内景阳山南部的“百果园”有“仙人枣”和“仙人桃”{13}这两种稀有果树,味道鲜美的果实有“西王母枣”“王母桃”之美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魏皇室对建康长寿的追求。华林园中还养殖着虎、豹、熊等大型猛兽{14}。在景阳山南的水域中,还养殖着“鳞甲异品”“羽毛诸类”,即各种奇异的鱼类、鸟类。
(三)私人空间
此处所言“私人空间”,主要指洛阳城中贵族、官员等人的住所。大部分私人宅院都建有一定园林景观。有些私人住宅后来改建为寺院,也推动了寺院园林的发展。这类场所中出现的动物名称有13次,植物名称有43次。
寿丘里是洛阳城中“帝族王侯,外戚公主”的聚居区,“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桃李夏绿,竹柏冬青”①,分布于此的私人住宅多富丽堂皇、奢侈精巧。其中,元琛的住宅极为突出,“素柰朱李,枝条入檐,伎女楼上,坐而摘食”②。在寿丘里之外,也有皇室贵族住所零星分布,如元雍宅中“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积,珍木连阴”③,元怿宅中“树响飞嘤,阶丛花药”④,元彧宅中“春风扇扬,花树如锦,晨食南馆,夜游后园”⑤。这些宅院大都豪华富丽,所种植物也经过精心选择和培育。
官员住宅主要位于永和里和昭德里。其中的植物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加以藤本植物和其他花草为点缀,雅致而精巧,体现了主人悠闲而高雅的生活情趣。在永和里有太傅录尚书长孙稚等6名高官的宅院,“楸槐荫途,桐杨夹植”⑥。在昭德里的5位官员住宅中,司农张伦的住宅最为豪奢,姜质为其宅院而作的《庭山赋》,也提到了“梅”“孤松”等植物,它们配合山石、建筑、水池,构成了“有若自然”、清秀隽永的园林景观。《庭山赋》还提到了园林中的白鹤和鹄,这两种动物常被认为是高洁品性和高远志向的象征。姜质将它们写入赋中,既是对园林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园林主人志趣的称赞。
在《洛阳伽蓝记》中,马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在北魏洛阳城中,马作为私有财产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出现在昭德里张伦的住宅⑦和富商刘宝在州郡都会各处的住宅⑧,作为财产被发放给当时的官员王元徽⑨,也在曾用作军事驻地的宝光寺出现⑩。贵族元琛也有养马的爱好,他特地到西域波斯国求得千里马,家中还蓄养了十余匹有名字的“七百里”马{11}。
三、城中动植物的分布特点
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分布,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点及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当时、当地特有的城市环境风貌。从《洛阳伽蓝记》中看,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分布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彰显山水审美风尚
园林中的动植物与人工营造的山水景观相结合,彰显出当时盛行的“山水自然”的审美追求,这是北魏洛阳城动植物分布的显著特点之一。
北魏定都洛阳后,社会较为安定,“国家殷富,库藏盈溢”{12}。社会上层人士普遍生活奢侈,他们所建造的寺院和住宅中的园林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园林与当时的审美发展紧密相连。“以山水诗为肇端的山水美学空前发展”{13},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突出特征,其影响范围涉及诗、文、画等各个领域,也影响到园林设计。当时,士人群体在社会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开始认识和欣赏自然之美,常常将宅院中的园林作为自己隐逸自然、纵情山水的承载物,创造出具有艺术性的园林景观。这种风格也渐渐扩散并影响了其他园林。在当时的洛阳,园林不只是国家富足、贵族奢侈生活的体现,还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当时流行的回归自然、纵情山水的审美风尚。
这一特点在各类园林中都有体现。如河间王舍宅而立的河间寺中,华丽的建筑与长满荷花和绿萍的水池、路径曲折的假山相映成趣;昭德里的张伦住宅中风烟缭绕,悬葛垂萝,高林巨树,飞鸟翱翔,与土山、钓池等景观相互配合,身处其中如同漫游在微缩的真实山水之间①。植物是园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植物景观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山水审美和园林艺术中比古来宫苑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②。它们不仅是单独的观赏对象,也与假山、池沼、建筑相互配合,共同构成融为一体的“山水自然”景观。园林中的动物在这“如似自然”③的环境中自由生长,并与园林中的其他要素共同构成鸟语花香、和谐一体的景观。园林中动植物的有机排布,彰显了园林设计者的独具匠心,是主人高雅审美的展现。
这种将山水自然之美艺术性地融于宅院园林建设中的特点,对后世的园林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这种造园的突破性价值,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园林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转折期④。在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基本建立,“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发展基础”⑤。
(二)密切联系城市环境
北魏洛阳城中,分布在不同场所、不同用途的动植物都与当地固有环境联系密切,共同构成多姿多彩的城市风貌。
一方面,洛阳城中大小各类场所的设置和动植物的分布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山石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建材,也有利于园林中假山的营建;水系统在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供水设施经过不断修建,既满足了市民用水的需要、为植物提供了灌溉水源,形成的池塘等景观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各处的鸟、虫、鱼等动物的分布,虽然有些是人为设置,但决定它们分布的首要因素还是它们对自身适应的生长环境的选择。还有一些场所在建设之时就努力顺应当地自然环境,尽可能做到与之融为一体。如皇家寺院景明寺南临嵩山、少室山,背靠皇城,环绕青山绿水,环境极为优美,建筑外遍布假山池塘,远观如同山体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城中各类动植物的分布,是与不同场所活动的人们的身份及其需求相符合的。就植物而言,皇室的活动空间无论是寺院还是园林,所选用的植物品种最为珍稀;贵族、官员所修建的寺院和私人住宅次之;用于平民活动的寺院规模最小,所用植物也相对普通。同类场所中的动植物分布则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如分属不同社会阶层活动的寺院普遍分布有茂盛的花草、树木,也都种有果树,在种类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功用也相仿。分而视之,私人宅院和皇家园林中的植物带有更多娱乐和观赏的性质,以满足主人游玩、招待宾客等需要;用于公共空间的植物则实用性更强一些,如用于街道绿化的植物更加高大、便于管理,能够提供阴凉、美化环境。就动物而言,在皇室园林中养殖的罕见猛兽可供皇室成员赏玩;贵族、官员宅院中园林有鱼池可供主人消遣;在私人住所、军事用地等不同处所出现的马各有不同的用途;在市场上有各类动物性食物可供市民选购。
(三)凸显佛教文化特色
寺院园林是北魏洛阳城中园林和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代表性。动植物的分布与佛教文化联系密切,也是北魏洛阳城中动植物分布的显著特点。
依托地理、文化、经济地位上的优势,洛阳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自然而然成了“异国佛教僧侣东来传法的首选之地”①。在北魏迁都之前,洛阳已经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北魏迁都以后,朝廷上下盛行信佛、崇佛之风,“造像立寺,穷土木之力”②,上至贵族官宦,下至平民百姓都乐意舍宅为寺,“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③。寺院的大量兴建,促进了寺院园林的发展。寺院园林绿化在洛阳城市绿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构成了整个洛阳城的绿化单位”④。中国古典园林的新类型“寺院园林”,也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形成。
常分布于寺院的植物主要有与佛教有关的植物、树姿优美的长寿树种、香花植物、传统名花、观叶植物及当地野生植物⑤,这些植物在北魏洛阳城的寺院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荷花作为佛教圣花,在各类寺庙的水池中经常出现;佛教经典常常“以香来比喻戒德的芬芳及如来功德的庄严”⑥,因此兰花、梅花等香花植物在寺院中多有种植;而楸树、松、柏等树木以其遒劲的外貌和沧桑的历史感,凸显出佛寺香火的绵延不断,“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⑦,能为人们虔诚拜佛提供庄严肃穆的氛围。此外,受佛教经典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等说法的影响,寺院也常借各类花木以觸发人们的感受。无论是珍木名花,还是当地常见的植物,寺院中都广为培植,塑造了如唐诗中所写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远意境。同时,寺院中大量分布的植物能够过滤噪音,无论寺院位置是否远离闹市,都可以让人们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礼佛思索、修身养性。寺院中出现的动物多未经过人工布置,而是自然生长,彰显了安静而优美的环境。北魏洛阳城的寺院园林虽然不像私人住宅那般特别注意园林设置,但通过密植花木和选用文化性强的植物,将寺院环境与佛教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烘托出静谧而庄严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寺院的文化底蕴。
⑥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0页。
⑦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0頁。
⑧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02页。
⑨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2页。
⑩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00页。
{11}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07页。
{12}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08页。
{13}李彦军:《〈洛阳伽蓝记〉的园林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①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0页。
②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5页。
③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7页。
④储兆文:《中国园林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44页。
⑤马娜:《从〈洛阳伽蓝记〉论北魏洛阳城市佛寺园林》,《建筑》2006年第24期。
①张鹤泉、张延旭:《北魏洛阳寺院园林营建考——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的考察》,《史学集刊》2014年第5期。
②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4页。
③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42页。
④王铎:《北魏洛阳规划及其城史地位》,《华中建筑》1992年第2期。
⑤仇莉、王丹丹:《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⑥邵燕、芦建国:《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意境》,《广东园林》2008年第1期。
⑦金荷仙、华海镜:《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中国园林》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