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盏灯
2019-01-22朱锦绣
□朱锦绣
停电了,大杂院里的男孩女孩都到屋外玩去了。只有一个小女孩凑在如豆的油灯前翻看一本没封面、没封底的书,她看不大懂书中的内容,只是一张插画吸引了她。插画中,一女子手捧一本书,在落叶满地的花园里低头沉思。
她就想,长大了也要像这画中的女子,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只是,当时小女孩遗憾自己长得壮实了些,没有画中女子那楚楚动人的韵味。
后来,小女孩看到一本叫《家》的书。书是邻家初中毕业的哥哥向他同学借来的,而这女孩的四个哥哥也要看,轮到女孩看是等了好长时间后的事情了。
女孩的爸爸说,书要好好爱护,向别人借的书要好好保管。女孩会把折皱的书一页一页地捋平,包好封面,还给人家。女孩开始喜欢上书了,但总要在邻家的哥哥们,自己的哥哥们有书看时,才能借来看看。
再后来,女孩的三哥从外地打工回来,带来了一本完整的书——《平原枪声》,这是女孩记得的第一份礼物。
女孩家的饭桌上不知哪里来的一本杂志,都是在评论什么。其中一段女孩看懂了:踏花归来马蹄香,平庸的画家画来画去,就是表达不出香来,而这位画家画一群蝴蝶追着马蹄飞……
后来,女孩去工厂上班,没事做时,别人打毛衣、织袜子、钩围巾,女孩就抄写,身边有什么抄什么。当时就只有一个小红本上的毛主席诗词,抄啊抄啊,突然一天,女孩居然看懂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的五岭看起来只是细细的浪花,磅礴的乌蒙像是滚动的泥丸。当时的人住的都是平房,哪能有这样居高临下的视觉啊,女孩惊奇不已。
女孩渐渐长大,看的书也多了起来,也有了自己漂亮的笔记本,她会把读到的好句子抄录其上。印象最深的是抄写普希金诗集中的诗句——
“看山揽锦绣,望湖问子潮。”在作家莫言的赠联前,锦绣老师远眺窗外的西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到读大学时,女孩已经抄录了好几本笔记本。上大学时,同学们看到好生羡慕,她的同学们后来也养成了爱读书、爱抄录的习惯。
这女孩就是我。1979年,我考上了厦门大学,从此以后,我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学校的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书香胜过花香,一年四季,时光流转,唯有阅览静坐,最让我满心欢喜。
正是对书的这种难舍的情结,1999年一场大病后,我想到的不是去吃喝玩乐,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开一间书吧!
因为我认为书吧是表达自己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的最好方式,书吧是人们相互走近的最好方式。不管陌生的人在哪里相遇,他们不会因一杯酒的香醇,一杯咖啡的浓烈,一杯茶的清雅而说长道短提起话头来。但书本来就是人们的谈资。对生活,对人生,人们有各自的理解。对有关生活、人生的书,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见仁见智。共鸣也好,争执也罢,都是一种思想的开放,心灵的交流。因了某一个共同的话题,人们就会话遇知己,千言万语都嫌少。
书吧还可以是一种手势,落寞的人来此不会有落单的感觉,喝着茶,读着书,与作者交流,与思想共鸣,书的作者永远不会拒绝你的亲近和理解。而且,这里有一群与你心气相近的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000年9月28日,理想中的书吧在杭州城西文三西路上开张了。那时的城西还是沙漠般的荒凉。书吧的出现,犹如小女孩儿看书时如豆的油灯,吸引着爱读书的人,也吸引来了小女孩原本只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作家朋友们:余华、张抗抗、陈忠实、阿来、王旭烽、唐浩明、麦家、刘醒龙、莫言、北岛、舒婷,等等等等。
记得王旭烽还送来她获奖的作品《南方有嘉木》,陈忠实回去后寄来了签上名的《白鹿原》。
余华来书吧时人未坐定,他的粉丝们已围上去,请他签名。“触电”的麦家更红火,他用心写的一篇文章《一片锦绣》,让他的粉丝们知晓杭州有这么一家书吧……
书吧举办过无数次文学沙龙、诗歌沙龙、英语沙龙、影视沙龙,在小女孩的印象中,那只是国外贵族夫人家里的做派。
2009年9月28日,书吧作为文化品牌被西湖景区升级到了宝石山腰。这里临西湖水,枕宝石山,依保俶塔。
在这里,书吧的美好愿望一一实现:2009年被纳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010年被纳入杭派文化创意旅游线路;2011年被列入杭州第五届西湖读书节分会场。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有朋友不能前来参加活动,他们发来短信表示祝贺。
宝石山上共享文化客厅,香樟树下吟诵锦绣诗篇,西子湖边珍藏纯真年代,葛岭春色迷醉爱书之人。
——张抗抗
锦绣好,你对书、读书人、写书人的那份纯真情,成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彩虹弧线,俗人也许会说这是空中楼阁,虚的,我却觉得它是我心飞翔的翅膀。我很想亲临现场,与同仁同乐,可惜身在异地。代我向大伙问个好!下回再见。
——麦 家
人生最典雅的是纯真,而读书是护佑纯真的最佳途径。
——刘醒龙
书吧门前的招牌是韩美林大师写的“纯真年代”。那亮着的“纯真年代”引领着爱读书的人拾级而上,也引领着文化朋友们一次次登山造访;那亮着的“纯真年代”犹如儿时那盏油灯般温暖……
夜深了,客人散尽,留一盏灯照着桌面,我们一家聚在灯下看书……
宁静的书吧里书香满屋。
小贴士:
朱锦绣,杭州“纯真年代”书吧女主人,1979年考上厦门大学,亲历改革开放40年。他们夫妻共同创办的“纯真年代”书吧,成为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也见证了杭城的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