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与趋势
——基于关键词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9-01-22林婉清孙道凯贺成成廖传景
林婉清,邵 丹,杨 惠,孙道凯,贺成成,廖传景
(温州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至今,其内容不断得到拓展、深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诱发了人们诸多心理问题,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不再切合当下的状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面临挑战。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虽然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难题。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科学、合理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鉴于以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领域的热点分析均使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而知识图谱的诞生为展现学科发展动态及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本研究通过描绘知识图谱,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筛选出研究重点、热点,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轨迹与发展方向,为日后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在CNKI期刊关键词检索中,将主题设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设期刊年限,共获得1305篇相关文献,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剔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教材的评价与赏析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获得796篇有效论文。同时,对有效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统一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工具包括Bicomb2.0和SPSS24.0。首先,将在CNKI上搜索到的796篇有效论文转成ANSI编码格式。其次,采用Bicomb2.0统计796篇有效论文中的关键词,并提取26个高频关键词(频数≥13)。再次,构造其共词矩阵,并实行聚类分析。而后,综合聚类树状图数据,并用SPSS24.0实行多维尺度分析,描绘关键词知识图谱。最后,综合步骤三、四的结果,解释知识图谱。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确认与统计分析
关键词浓缩、提炼了论文内容,高度概括了作者学术思想、观点,反映了文献的核心内容。[1]因此,高频关键词所示的主题是该领域的热点。统计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文献共得982个关键词,总计出现3003次。选取26个高频关键词(频数≥13),共计出现1534次,占关键词总频数的51.08% ,切合知识图谱分析条件(见表1)。
表1 26个高频关键词排序(频数≥13)
由表1可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重点大多围绕高等院校展开,而较少研究初、中等学校。至于关键词间的潜在联系,还要进一步探究。
(二)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
为更直白地呈现高频关键词间的共变关系,把Bicomb2.0构建的词篇矩阵输进SPSS24.0,度量标准勾选Ochiai,形成26×26近似矩阵,将其转为相异矩阵,以得到符合条件的分析数据结构。在相异矩阵(见表2)中,值愈低,则这两个关键词间联系愈紧密,而对角线上的值0代表着关键词与自身的相关度。
表2 前6个高频关键词Ochiai相异矩阵
由表2可知,各关键词距心理健康教育由近及远的次序依次为大学生(0.578)、课程(0.711)、高职院校(0.740)、心理健康(0.980)、心理健康教育课程(0.983)。数据表明,已发表论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等院校结合起来论述的成果较多,研究者较多关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更直白地展现高频关键词间的远近,再把Bicomb2.0构建的相异矩阵输入SPSS24.0实行聚类分析,生成树状图(见图1)。由于第二、三枝树杈较少所以将其合并为一类,即后述的“种类2”。从图1中可直观看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可划为三类:“种类一”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种类二”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成效;“种类三”为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成效。
图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频关键词树状图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为更为深入、直观地展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热点,以SPSS24.0为研究工具对相异矩阵实行ALSCAL多维尺度分析。并参照关键词聚类图,以画图软件为工具,绘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图2中的小圆圈代表26个高频关键词,小圆圈的间隔代表其关联的程度。其中,坐标轴的横轴即“维度1”为向心度,代表各领域间相互影响的程度;纵轴即“维度2”为密度,代表领域内部关联程度。从图2可知,知识图谱分类情况与树状图相同。“领域一”对应“种类一”,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领域二”对应“种类二”,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成效;“领域三”对应“种类三”,为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校”“改革”在图2中与“领域一”的关键词群较接近,因而把“高校”“改革”纳入到“领域一”;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图2中与“领域二”的关键词群较接近,因而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划入“领域二”。知识图谱分类情况与聚类树状图相同,从而证实知识图谱的科学性。
从知识图谱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热点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2],不仅要具备优良的身体、道德、文化和专业素质,而且更要有优良的心理素质[3]。但是,当前高校学生面临学习、情感和就业等重压,由此产生的心理困扰也明显增多。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受传统心理学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问题为导向,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育教学效果很不理想[4-5],心理困扰严重影响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图2中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积极心理学”距离较近,契合度较高。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对于解决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学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教师从其他层面来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推进高等院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各项改革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6]因此,全国各高校纷纷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欧阳丹提出,在积极心理学的框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以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关注积极心理体验、选取积极教学题材等策略,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化;[7]尹秋云亦提出类似观点:新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选用“积极素材”重建课程教学实质[8],等等。
第二类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翻转课堂以其学生中心、问题中心等特征,快速在全球教育界流行起来,成为学术讨论的焦点。面对新型教学模式,中国教育界勇于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苏晓芳等认为,翻转课堂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加强学生间的合作。[9]但亦有学者提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转课堂意义的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对现有应用状况进行报道与介绍等方面,对国内教学实践并无实际促进价值。[10]
图2中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效性”距离较近,融合度较高。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模式陈旧导致课程成效不明显。[11]翻转课堂以“课前看、课中解决”的方式推翻了传统教学模式[12],增进了学生的融入度和自由度,具有较好的教学成效。[13]但“翻转课堂”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远,处在该研究领域的边缘,说明二者的融合研究不够。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要将心理学知识融于翻转课堂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王晓梅提出,应从合理课程内容设置、增强课堂互动性、改变课程评价方式三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的成效。[14]
第三类为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成效。当下研究热点聚集在“体验式教学”。[15]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指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去经历、思考、感悟、成长,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进而学以致用,外化于行,从而实现成长与提升。体验式教学实现了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体验为主、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授者向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向主动参与者、主动分享者、主动创造者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真正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16]体验式教学成效更明显[17]。
图2中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教学效果”“心理素质”距离较近,融合度较高。体验式教学成效明显,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关键词“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距离较近,融合度较高。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团体为对象,运用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18]
三、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热点呈现交叉态势。图2中三大研究领域之间的分布距离很小,各领域间联系紧密。在各领域内,“领域一”“领域三”的研究较为密集,而“领域二”则过于宽松,说明在“领域二”中找出研究空白相对容易。根据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结合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取向将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突破口
近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均受到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传统心理学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客体关系,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功效,将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突破口。[19]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成效将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翻转课堂不仅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进新课改的步伐,实现新课改的目标。[20]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其本身的课程性质、要求决定了翻转课堂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21]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21]翻转课堂运用的实效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至关重要。[14]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成效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以团体辅导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成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不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2],以团体辅导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体验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各种枯燥的概念和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其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4],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的教学方式[22]。以发展模式为主的成长性团体辅导课程,在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疗效。[23]因而以团体辅导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将逐渐成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