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协同大战略,提升创新硬实力
——助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19-01-22王建宇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我认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构建协同创新的格局,培养壮大创新的主体,共建创新的平台。
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第一个任务目标是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的框架,基本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进一步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我相信,在后面的两年里,长三角地区合作将会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
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交通圈,以上海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3小时经济圈。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3.6%,是我国经济最开放、资本和人力资源最有活力的地区。从科技的角度来看,这里有8所“双一流”大学,占全国的20%,大科学装置有1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有74个。从科研经费投入看,长三角地区的体量相当于全国的1/3左右,而且每年同比增长约13%。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京津冀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上差距较大,仅北京的双一流学科就有153项,而上海只有56项,江苏43项,浙江19项,安徽13项。专利的授权量,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同期的40%以上,但专利的许可占同期专利授权量的比例不足1%。“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这句话在长三角地区还远远没有实现。尽管长三角地区有全国最多的民营企业,但总体来看,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很不足,很多专利的产出基本来自科研院所和大学。此外,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行政机构协同机制还不完善。
那么,如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协同?我们建议打造4个体系。第一,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创新体系。大科学装置一定不是某一个单位的,而是共同使用的。第二,打造科技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要想办法把三省一市的平台融合起来,为三省一市乃至全国服务。第三,打造科技人才引进与教育培训协同创新体系。人才是创新的根本,长三角地区应该协同起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但千万不要相互挖人。第四,打造产业技术转化协同创新体系,最终实现产业转移。希望科研院所能真正和企业紧密合作,相信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会有更多企业得益于科技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