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畜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2019-01-22王惠王琼马永仁张建勋李捷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中国畜牧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利益融合发展

文│王惠 王琼 马永仁 张建勋 李捷(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新疆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明显,畜牧业生产区域也各有特点,不同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经营模式、产业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地域、环境、生产生活习俗、产业分布、经济发展现状、政策扶持程度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一、新疆畜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从新疆畜牧业经营组织发展的实践和组织结构来看,因新疆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不同,经营体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也各具特色。新疆南部地区干旱缺水,人均耕地较少,多为维吾尔族聚居区,主要以林果业和农区畜牧业生产为主,畜牧业经营体普遍带有家族式合作特性,特别是牛、羊养殖合作社,具有较明显的“合作社+农户”的家族成员自办型特征。如和田地区的曼爬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成员分别负责采购、养殖和销售工作,作为合作社的一部分,其屠宰场只做屠宰而不做加工,原因是南疆地区为维吾尔族聚居区,其饮食习俗以冷鲜肉为主,不喜食冻肉,市场冷鲜羊肉需大于供,胴体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不需要进行深加工,导致当地精深加工肉产品市场不足,难以收回加工成本。这种组织模式的社员关系较为松散,基本以满足地方需求为主,在饲养管理、养殖技术、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缺乏交流,其带动能力、发展能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产品规模小而散、标准难以满足规模化加工生产需求等因素,导致其难以直接与二三产业相衔接。

新疆北部地区降雨高于南部,拥有较为丰富的草地资源,多为哈萨克族聚居区,农业生产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经营主体多为联户经营和养殖大户经营模式,拥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区)和较为规范的专业养殖合作社。北疆地区昌吉州的“草畜联营”合作社具有“养殖场(小区)+合作社+农户”的结构特征,虽然有技术交流、信息互通的优势,也制订了股份分配机制,但因其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或介入,缺少终端市场,也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增值链和利益分配机制,不仅局限了合作社的增收渠道,也难以实现既定的股份分配方案,致使合作社还处于“合”而未“作”的状态。受合作效益的影响,其带动和示范作用也未能完全体现出来,同时这种合作模式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较弱,当不确定因素发生时,容易导致合作社的解体。基础单元的不稳定、仅在产业内独自循环以及契约意识淡薄等因素,也制约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对于南北疆而言,东疆地区拥有较好的资源、地缘和交通优势,且以农业和半农半牧业生产为主。部分地区已形成了一定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牧业联合经营组织,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养殖、畜产品加工、生产和市场销售产销链,开展了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但因畜牧产业和畜产品市场的高风险性,产业链各利益相关体之间只有利益共享没有风险共担和保险机制,也没有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行业或部门间的利益和政策冲突也制约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新疆畜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短价值链增值效益不显,缺乏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畜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部门多、涉及行业多,面对的自然、市场、疫病等风险也多的产业。如图1所示。

但从目前扶持发展现状来看,涉及的管理部门之间缺少信息沟通和共享,基本是从本部门、本行业角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或项目。同样,从养殖到餐桌,也包括生产群体、仓储物流与生产加工群体、消费群体、行业监管群体、技术服务群体等多个参与主体,更加证明畜牧产业的链长、涉及部门多的现实。每个群体间的需求与目标之间都有关联但联系不紧密,也都没有稳定的信息互通机制和渠道。在项目、政策措施、资金等分配上关注部门特色较多,忽略了产业共融部分的特点和需求。呈现外部环境互有制约和游离,内部环境各自为政的局面。

◎图1 畜牧产业链相关部门

◎图2 畜牧产业链利益相关者

实际上畜牧产业链是在相关政治、法律、经济、文化、资源、技术环境下,与畜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关联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种畜繁育、饲料供应等组成的产前环节,畜禽养殖场户组成的产中环节,屠宰加工、餐饮等组成的加工分销环节。而价值链包含餐饮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养殖场户和育种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支出和利润产出全过程的价值附加活动。由图2可见,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利益相关者,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同时也对收益和经营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从原料到商品的过程,既是价值增加的过程,也是最后形成商品价格的过程,但由于链条各环节的每一个利益相关体都强调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各产业的补贴标准、方式、内容也从各自管理层面进行设计,部门间、行业间缺乏互通,大多依然处于产业内单链条运行方式。从原料生产(畜禽养殖)到畜产品加工再到畜禽制品变成商品的整个过程中,各环节利益体都有关联,但联结却不紧密甚至是脱节。产业链的最前端依然是面对风险最大但获得效益最少的部分。

2.缺乏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化配套服务体系。准确的数据是经济研究、趋势判断和政策措施制定的科学依据。随着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生产目标、经营方式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统计指标已不能适应当今产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在各部门间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平台,用准确的数据和及时的市场信息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服务,为一二三产业均衡生产、监测预警和市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但现有金融、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示范、成果转化应用、交通物流等服务体系,多表现为单项服务的提供,信息数据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指标体系,导致数据相互冲突,一些服务内容与市场、与农牧民意愿脱节,也有一些服务内容之间相互冲突,一些项目只解决产业链某一环节中某一点或眼前的问题,但对其关联需求考虑欠缺;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涉及的跨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过程耗时耗力,申请者对相关政策法律理解不透,加之各部门、各行业政策的不配套及部门之间沟通缺乏等现象,不仅造成资金的浪费,也加大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难度。产业内从业人员对融合发展抱以观望的态度,虽然也有一些人想做但不知该怎么做,也不知该找哪些部门、提供哪些资料等。从目前产业融合发展来看,也亟须研究建立与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体系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相关服务。

3.缺少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实现规模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之一。规模化生产的目的也是要满足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生产加工需求,规模小形不成聚集效应,导致供不应求,产品涨价;规模过大造成原料过剩,供大于需,原材料降价,伤害养殖户利益;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标准化,特别是规模化的标准化生产,更是要面向加工企业,没有符合工厂化加工标准的原料供应,同样会造成企业和养殖户的双亏,而此时,养殖户的损失更大于企业。但目前在标准化方面更多的是关注于畜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特别是在商品畜生产中,提供的畜禽产品难以达到企业加工生产标准的需求,同时也缺少规模效益最大化及适度规模养殖相关措施方面的研究。因此,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就需要各部门根据当地资源、环境、产业优势等条件因素,开展适度规模养殖效益分析,结合区域产业实际,协同制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和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效益的最大化。

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新疆南北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成分、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不同,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扶持政策与资金补贴方式也不同,即便是在同类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效益和产出也有所不同。加快新疆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基于该区域现有产业经营与合作状况,因地制宜对产业进行优化和升级改造,因此,区域性和针对性是产业融合发展措施的制定、产业链延伸及价值链增值的重要因素。

1.在产业“接二连三”的基础上,研究建立融合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无论是“接二连三”还是融合发展,利益最大化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也是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基础和资源。因此,做好产业融合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利益分配和沟通协调,制定有益于融合发展的长效扶持政策,探索稳定一二三产业中各经营体间的利益联结和风险共担机制,才能保障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和稳定发展。

2.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尽快建立并完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一是从省级层面成立具备协调一二三产业行业管理部门能力的融合发展研究小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从新疆区域产业特色、行业特点、资源禀赋、融合方式等方面,综合开展促进新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并在深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二是总结试点经验,制定出台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议,建立并完善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和会商工作制度;三是规范并增加与产业融合相关的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与产业融合相关的统计、商务、海关、工商、农牧业等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机制;四是制定自治区专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优惠政策。

3.加快建立符合新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推广服务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整合或共享现有各类平台办法,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中各行业、工商税务、交通运输、科技、金融保险、法律等专家、机构、组织为一体的组合式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集一二三产业政策、项目、市场等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共享平台,为融合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业务及咨询等相关服务和支撑。

4.基于新疆的资源禀赋,研究制定促进三产交融区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农林牧、商务、工商、质检、交通、物流等多个管理、监督部门,以及养殖户、合作社、企业、商家、消费者等多环节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一是要制定合理的行政部门管理、流通和市场信息互通机制,研究制定产业融合在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的能耗补贴标准,实现降低生产与管理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顶层融合进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的;二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研究建立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以保障农牧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和价值链重构,推动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全面提高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三是研究制定行政区域和自然地理区域间利益关系协调及产业协同或融合发展措施,建立并完善行业间的跨部门和区域间的跨区合作机制,以破解因行业、行政区域因素形成的部门或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

猜你喜欢

利益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