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
2019-01-21唐余方
唐余方
在江苏省常熟市铁黄沙种植管理区负责人陆林祥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黑天鹅的照片。
2018年春天,陆林祥在管理区进行日常巡护时,在靠近堤坝的江面处发现了一群黑天鹅。
即便是在铁黄沙附近江域生活工作了几十年,但陆林祥还是第一次在江边看到野生的黑天鹅。
看着静静游弋在江面的黑天鹅,陆林祥感到又惊又喜,忍不住驻足观察了许久。
“黑天鹅也到这里来安家了,说明铁黄沙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陆林祥常常向来访者感叹,“除了黑天鹅,铁黄沙还吸引了几十种鸟类前来栖息。”
铁黄沙紧邻长江,是由长江常年冲击形成的一个岛。以前,这里因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江南沙漠”。如今,随着江苏省保护长江生态、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持续开展,铁黄沙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上的江苏省,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严守生态空间——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環境之间的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在大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12月3日,大雾。
这天一大早,记者从苏州市出发,赶往位于常熟市海虞镇的铁黄沙。
受天气影响,整个铁黄沙都被笼罩在一团雾气之中,不远处的长江在大雾中若隐若现。
和往常一样,陆林祥正坐在办公室里梳理最近的种植任务。见记者到来,他把我们领到外面的种植区,指着泛黑的土壤说:“你看,沙土正在一点点转化成泥土。”
这,正是陆林祥和同事们努力一年多的成果。
陆林祥从小在海虞镇江边长大,是最熟悉这片江域的人之一。1983年,他被分到国营常熟市棉花原种场工作,从此与铁黄沙结下不解之缘。
“以前,铁黄沙是一片荒凉之地。由于这里土地沙化严重,植物很难存活,这些年来,我们主要在滩涂上种植芦苇作为造纸的原料。”陆林祥说。
然而,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用地越来越紧张,一直没有开发、且具备建设深水港条件的铁黄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从2012年开始,常熟市斥资十几亿元,启动了铁黄沙围堤吹填工程,准备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物流中心和深水码头。
不过,一份规划的出台,却改变了铁黄沙的命运。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2017年7月,常熟市出台《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随后形成《常熟市沿江生态经济圈概念规划》,提出要把铁黄沙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长江生态岛。
2017年9月,铁黄沙种植管理区成立,陆林祥再次回到铁黄沙,负责改造铁黄沙的土壤。
与此同时,铁黄沙的生态培育、水源涵养、休闲体验、游览观光等功能也同步开发。
铁黄沙的“留白”发展,只是江苏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坐拥400多公里长江岸线的江苏省处于“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江苏省而言,是一道颇有难度的必答题。
近年来,为了做好这道必答题,江苏省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上保持压倒性态势,涉及长江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生态这个前提,治理污染不讲条件,严控空间不让分毫,修复生态不打折扣,加快建设生态安全带和生态保护区。
修复生态环境——深入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重点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攻坚战,对突出环境问题“下猛药”,对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
在苏州市,记者曾向不少本地人打听太湖目前的水质状况,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现在太湖的水质已经变好了很多。
作为太湖下游的出水区域,苏州市是太湖水质改善的直接受益者。
在苏州市吴江东太湖生态公园,放眼望去,太湖堤岸蜿蜒曲折,水面碧波荡漾。很难想象,10年前,这片水域曾被大面积围垦、养殖,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吴江水域彼时面临的情况,在整个太湖流域并非孤例。
2007年5月,无锡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引发市区供水危机。人们这才深刻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水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
一场任重道远的治理由此开始。
太湖蓝藻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大太湖水污染治理力度,江苏省加快了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度。
为了让太湖重获生机,江苏省重点在精准有效治理上下功夫:一是守住饮用水安全的底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二是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入湖河流及小流域综合整治,打造环湖生态保护圈。
10年来,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太湖逐渐重焕生机。
作为长江流域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水生环境的变化,反映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现状和治理难度。
在江苏省,大约有2/3的重化工企业集聚在长江两岸,南京、苏州等沿江八市的废水排放总量占全省的74%,是长江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2018年5月30日,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明确了要下大决心彻底整治化工污染这个长江污染的“罪魁祸首”。
江苏省提出,在产业发展上,在沿江沿太湖地区不再新上化工、钢铁、煤电产业。同时,严格管控企业排污,不仅排放标准要更高,沿江沿海沿湖还要实行“一个标准”,坚决从源头上堵住污染源。
加强互联互通——“长江之歌”不是独奏曲,应打破不同区域行政藩篱束缚,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打造开放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态链
2018年10月1日,对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与上海市青浦区的百姓来说,是个期盼已久的日子。
这一天,昆山市锦淀公路对接青浦区崧泽大道项目竣工,结束了两地相邻但不互通的局面。
一直以来,昆山市淀山湖镇与青浦区都被一条石浦港河隔开。
曾经,为了将两地连接起来,石浦港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不过,随着桥梁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桥梁结构状况持续恶化,导致车辆无法通行。连接淀山湖镇与青浦区的路,成了一条“断头路”。
多年来,苏沪两地百姓都渴望能够打通这条“断头路”,但这个项目虽然小,实施难度却很大,因为其涉及上海青浦、江苏昆山两地,要打通就要克服机制、规划、政策、统一建设标准等方面的困难。
经过多次协调,2017年5月,昆山市人民政府和青浦区人民政府签订了道路对接合作备忘录,就合作修路达成共识。
如今,一座全长380米的新桥取代了原先横跨在石浦港河上的慢行桥,重新将江苏昆山和上海青浦两地连接起来。
这条“断头路”的贯通,不仅是“2020年长三角地区消灭省界断头路行动”的首个项目,亦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互联互通以及区域合作提供了生动样本。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江苏省提出,不仅要服务“全国一盘棋”,还要下好“全省一盘棋”。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江苏省不仅仅限于沿江八市,更是把省域全境一体纳入。
早在2017年6月,江苏省就在全国率先制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把省域全境放到整个长江流域发展中来考虑,把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产业布局优化统筹起来推进,真正做好标本兼治、协同推进的大文章。
不仅如此,为了适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江苏省还将沿江八市作为一个整体,积极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
在这样的战略指引下,江苏省境内的长江生态保护和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1000多年前,江苏扬州诗人张若虚曾这样描绘长江江苏段的美丽景色。如今,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美景一定会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