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续航三季背后的秘密
2019-01-21陈丹
陈丹
2018年12月底的上海,冷空气袭城。带着南方湿润的空气,每一阵风过,都让人感觉到透骨的凉意。在傍晚的冷风中,在上海徐汇区的一个传媒文化区外,却排起一支长队。他们有张艺兴的粉丝,也有《吐槽大会》的观众。当晚,《吐槽大会》第三季的最后一期录制便在此进行,张艺兴是当期主咖嘉宾。
观众进入录影棚之后,暖场导演介绍起了这一期录制的抢票“盛况”——链接仅仅上线十分钟,数百张门票便被抢一空。门票虽然免费,但节目组设置了抢票门槛:不仅仅是先到先得,粉丝需答对节目的相关问题,方可有机会获得门票。当晚录制从晚上7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了3个多小时,但观众却始终保持了饱满的热情,只要嘉宾抛梗,场下便爆笑连连,掌声雷动。
一档综艺节目的诞生、成熟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国内眼花缭乱的综艺市场,观众留给它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如何破解观众的审美疲劳,找到节目的创新点是无数综N代节目必须面对的难题。在2018年整体偏冷的综艺市场,《吐槽大会》流量表现稳定,每集播放量均突破一亿次,最高一期甚至突破了3亿(腾讯视频公开数据),九期节目累计播放量已突破20亿。不论是现场的观众反馈还是节目的数据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吐槽大会》蓬勃的生命力。节目录制的第二天,记者在笑果文化办公区内见到了本季制片人张乐乐,与她聊了聊第三季背后的抉择与坚持。
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
在最后一期节目中,网友的犀利甚至有些尖锐的吐槽均通过彩虹合唱团唱出,在“吐槽”中,第三季落下了帷幕。
“我们是《吐槽大会》,要有吐槽精神,如果我们希望嘉宾能够坦然面对其他人的吐槽,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观众的吐槽?而以这种形式,我们希望大家会觉得我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目组。”谈及这一设计背后的原因,张乐乐如此说道。
作为这一个“很有意思”节目组的制片人,张乐乐的笑点也不高,聊起节目的细节,常常哈哈大笑,亲和力十足。1989年出生、容貌俏丽的她,常常被人感叹年轻。除了张乐乐,《吐槽大会》录制现场随处可见的便是一张张年轻的脸庞。
年轻的创作团队、年轻的观众构成,《吐槽大会》第三季旗帜鲜明地打出了“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口号。“并不是说年纪小就是年轻,我觉得年轻意味着更能接纳新鲜的东西。像王刚、唐国强、张卫平(前篮球运动员),他们能够接受吐槽这样一种年轻人中常见的沟通方式,心态同样很年轻。”张乐乐如此阐释她对新一季口号的理解。
各种相互吐槽,也是《吐槽大会》节目组的日常。在张乐乐看来,这是能够拉近距离、培养气氛的一种有效方式,她希望让观众通过屏幕也能感受到这种沟通方式。因此,新一季《吐槽大会》节目形式上的创新也是基于此展开。每一次,《吐槽大会》的拟邀请嘉宾名单都很长,但很多艺人因为档期等种种原因无法出席,而通过“隔屏吐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且让主咖嘉宾很多生活中亲近的朋友、与他有着各种社会关系的人也能参与到吐槽之中。
新一季《吐槽大会》舞台设计也不同以往,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咖嘉宾的位置被设置于其他嘉宾的同侧,而不再是双方面对面对峙的状态。节目组希望通过位置的调整,能够营造出主咖嘉宾为朋友、被吐槽他的人环绕的状态。每次吐槽时,他和身边其他人如何反应、互动也增加了镜头的信息量。“被吐槽的人在这里,背景就是吐槽他的人,这种镜头很能体现现场感,也增加了人物之间的张力。”张乐乐表示。
话题扩容 在吐槽中推动理解
请人难——这是《吐槽大会》每一季都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演艺圈资源有限,能够产生良好“吐槽效果”的艺人并不多。相比往季,《吐槽大会》第三季的嘉宾构成更为多元化和年轻态,用张乐乐的话说,请人的思路进一步打开了。
除了传统的演艺人士,《吐槽大会》增加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嘉宾。如京剧演员王佩瑜,彩虹合唱团的指挥、作曲家金承志,前篮球运动员张卫平等等。这些嘉宾的加入,为节目带来更多讨论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演艺圈的人和事。
拓展话题——从第三季的内容设置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节目组的这种努力。例子之一,便是这一季节目的两期体育场,通过邹市明和张继科两位嘉宾,节目组希望能借此讨论运动员应不应该参加娱乐活动这一话题。张乐乐希望,在未来的节目中,嘉宾人员能够进一步扩容,邀请商业界、科技圈等知名人士,为节目带来更多可能性。
所谓艺人的“咖位”,《吐槽大会》第三季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从打头阵的王力宏,到收官的张艺兴,越来越多知名度更高、流量更大的艺人参与节目。他们为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度与话题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吐槽的难度。通过在他们身上挖掘可以吐槽的点,张乐乐也希望能够延伸出更多可以讨论的社会话题。比如陈乔恩作为主咖嘉宾那一期,很多节目内容都围绕所谓的“剩女”这一角度展开。熟悉陈乔恩的观众可能都知道,她一直被催婚。现代都市青年的婚恋话题可以激起很多人的共鸣,这本身也是陈乔恩非常想要探讨的话题。
再比如张艺兴作为主咖的收官节目,节目将落点放在了流量明星的讨论上。张艺兴在脱口秀表演中表示,拥有大流量,自己更應该严格要求自己。这番大道理,虽然被张绍刚吐槽“对全中国只有十个人有用”,但在张乐乐看来,普通人也可以从张艺兴的人生经历中找到共鸣点,可以体会他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风格更为温和,犀利感不再——这是《吐槽大会》第三季的一种批评声音。“犀利并不意味着好的脱口秀,”张乐乐告诉记者,吐槽的犀利性从来不是节目追求的目标,节目中所有的吐槽、段子最重要的目的都是让观众能够开心地笑出来,释放生活的压力。而通过嘉宾的经历和同一话题不同观点的呈现,可以让观众在乐一乐之后,接受到更多信息,以及了解嘉宾的思考角度和不同立场。
正如第三季口号“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所言,通过一群明星互相吐槽促成良性表达。在欢笑中释放压力,并推动不同观点、不同立场之间的和解,这或许便是《吐槽大会》三季均维持高热度的社会心理基础。
共同创作
“《吐槽大会》是一个共同创作的过程。”张乐乐如此说道。
除了笑果文化自身的脱口秀演员,节目组为每位嘉宾都配备了3~4位编剧。从确定出演,到最后的登台,平均算下来,每位嘉宾的脱口秀表演准备时间在10天左右。形成脱口秀文本之前,编剧会进行大量的前采工作。
像王力宏破袜子这一信息由陶喆提供,张乐乐透露很多很好玩的点都是聊出来的。“采访的过程很欢乐,编剧很有意思,导演很爱聊天,嘉宾也比较放松。经常大家说着说着,就会有一些梗冒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找嘉宾表达的节奏和他表达的特点,按照他的特点来写。”
所有的脱口秀文本都是从表演嘉宾的本身出发,能够让他觉得好笑,同时符合他的身份和角度。在前采环节,嘉宾会告诉编剧很多他的人生经历和对事物的看法,编剧从中摘取可以吐槽的点并加入各种梗和包袱,最终形成脱口秀文本。
让人哭容易,逗人发笑却很难。喜剧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其中既有对人性的洞察,也需创作者精准把控技术细节。同样一个梗,表达语气的不同,“笑果”可能就大打折扣。如何让每一个梗好笑,在节目组内部也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每一期节目筹备前期的读稿会很关键,创作团队会集体过一遍各个编剧提出的吐槽点和笑话。
“一季有10集,要写多少个笑话,而且每个笑话还得不一样。”张乐乐如此吐槽节目前期创作的难度。喜剧具有程式性,但过度的程式化和同一逻辑的频繁使用,也会让观众感知到其中的套路,从而损耗喜剧效果。因此,在节目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会尽量避免重复。怎么找到新的笑点?张乐乐告诉记者,答案是一个字——熬。每次开会,主创团队经常凌晨三四点还在会议室,“大家一起熬”。
最终的脱口秀稿子和表演也是一步步熬出来的。节目录制前夕,张艺兴仍在彩排,不断调整说话的语气和微表情。张乐乐透露,在最终的表演前,编剧团队往往会几易其稿,以求达到最大的喜剧效果,有的嘉宾甚至会排练四五次。
构建喜剧生态
在第三季最后一期录制现场的二楼角落,我们发现了《吐槽大会》的几位编剧。每一期节目录制,编剧都会来到现场了解观众反馈。
在《吐槽大会》第三季的一次看片会上,张绍刚表示节目幕后的编剧才是主角,“有了前两季,大家现在越来越了解嘉宾们的命运掌握在编剧手中。”张乐乐透露,《吐槽大会》第三季的编剧团队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是新人。所有的编剧同时也是笑果文化的脱口秀演员。李诞、池子、王建国、庞博等活跃在《吐槽大会》舞台上的脱口秀演员所有的稿子也都是自己写的。
李诞、池子、王建国等人极具个人特色的喜剧风格构成了《吐槽大会》一大看点,而新人脱口秀演员的培育则为笑果文化的喜剧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笑果文化主办的专门培养脱口秀人才的公益培训课程——噗哧学院已经进行到第五期。任何对脱口秀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通過新人选拔亲身参与到脱口秀的创作和表演中,噗哧学院可以为其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新一季表现亮眼的脱口秀演员庞博便是噗哧学院首期学员,他从噗哧学院走出到如今在《吐槽大会》大放异彩,只用了1年时间。
除了噗哧学院,笑果文化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辟了线下脱口秀演出场所。笑果的线下脱口秀演出构成了笑果文化“喜剧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也为其脱口秀演员提供了直面观众的机会。“我们必须做线下,去了解观众并让观众了解我们,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李诞曾如此说道,在他看来,线下脱口秀演出是笑果文化最基础的核心。
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叶烽曾强调了公司的定位——“打造中国年轻态喜剧全产业链的综合运营平台”。从线下演出到噗哧学院,再到《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头部级喜剧节目,笑果文化已经成长为一家长链型公司:通过线下演出尽可能覆盖更多人群,从而产生更多的观众以及更好的编剧、脱口秀演员,反哺到公司内容生态中,产出更好的内容;与此同时,线上内容是最大的引流入口,依靠头部综艺数十亿的网络流量带来巨大的受众引流,如此,形成线上、线下相互导流,形成喜剧脱口秀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