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赤海峡冲突与俄乌关系的困境
2019-01-21张弘
张弘
2018年11月25日,俄方一艘大型货船停在刻赤海峡大桥下方,阻止其他船只通过刻赤海峡。当天,三艘乌克兰海军船只试图通过刻赤海峡,遭到了俄罗斯海军的炮击和扣留。
2018年11月25日,乌克兰三艘海军船只试图通过刻赤海峡,遭到了俄罗斯海军的炮击和扣留。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冲突后宣布乌与俄毗邻的东部十个州进入为期30天的战时状态。对于刻赤冲突事件,乌俄双方各执一词,均称对方在滋事挑衅。乌克兰方面坚称,乌海军船队行动并无不当,俄军向乌克兰海军船只开火,打伤人员并扣押船只,“是对国际法的粗暴违反,是对乌克兰的侵略”。而俄方则说,乌克兰海军船只无视其边防人员的警告,公然“非法进入俄领海临时封闭区域”,是严重的“挑衅行动”。
刻赤海峡通航权的国际法依据
刻赤海峡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与俄罗斯西部的塔曼半岛之间,同时也是连接亚速海与黑海的唯一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苏联解体后,亚速海成为乌克兰和俄罗斯共有的海域,双方在刻赤海峡划界问题上分歧严重,围绕海峡中的图兹拉岛主权问题也有较大的矛盾。2003年10月,俄罗斯单方面向图兹拉岛修建大坝,引发两国军人在图兹拉岛的军事对峙。不久后,乌克兰被迫接受了俄罗斯的亚速海划界方案,以换取俄罗斯承认图兹拉岛属于乌克兰。2003年12月,双方签署了《关于亚速海和刻赤海峡合作的协议》。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之后,克里米亚半岛迅速公投“入俄”,俄罗斯因此获得了对亚速海通航权的实际管理权。
能够规范两国在刻赤海峡和亚速海航行活动的只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乌俄两国在2003年签署的《关于亚速海和刻赤海峡合作的协议》。根据该协议的第2条,凡悬挂乌俄两国旗帜的商船和军舰,均可享有亚速海和刻赤海峡的航行自由。在俄罗斯事实上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之后,俄乌还不具备就刻赤海峡和亚速海通航问题协商的政治条件,因此只能沿用旧的通航协议。2018年5月,俄罗斯在刻赤海峡上建设的刻赤海峡大桥(俄称“克里米亚大桥”)通车,俄完全控制了刻赤海峡通航权。乌克兰的商船和军舰如果想通过刻赤海峡进出亚速海,就必须得到俄罗斯的同意。乌克兰默认了俄罗斯对海峡通行的管理权。由于俄罗斯的停船检查制度,乌克兰在亚速海沿岸马里乌波尔港的货运量下降了10%,别尔江斯克港的货运量下降了20%,停船检查制度还给乌克兰造成了较大的安全压力。2018年9月23日,在俄方的引导下,两艘乌克兰海军船只顺利通过刻赤海峡驶入亚速海。出于对亚速海沿岸领土安全的担心,乌克兰开始扩大在亚速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乌克兰政府在2018年9月宣称,计划加强在亚速海的军事参与,在那里建造海军军事基地。2018年10月9日?12日,乌克兰在亚速海举行了大规模军演,此舉刺激到了俄罗斯的神经。在这种紧张的背景下,业已存在的协议无疑变得非常脆弱。于是,在11月25日出现了俄罗斯禁止乌克兰海军船只通过刻赤海峡的事件。乌克兰的亚速海军事化政策无疑是刺激俄罗斯打破双边协议的主要动因,俄军的炮击行动也让莫斯科在国际法方面陷入了被动局面。缺乏政治和安全互信,使得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刻赤海峡和亚速海航行协议正式停摆。刻赤海峡事件也许只是边界摩擦,但是它反映出现行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具有的重要意义,是维持国家关系、地区安全和全球稳定不可或缺的制度基础。
《战时状态法》无助于波罗申科政府提升支持率
自刻赤海峡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方面指责波罗申科为了提高民调支持率,故意制造边界摩擦,刺激西方国家的反俄情绪。普京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的记者会上称波罗申科是乌克兰的“战争党”,将所谓的“俄罗斯侵略行为”当成自己失败的理由。他还表示,只要“战争党”依然掌权,这种悲剧和战争就将持续。
波罗申科在2014年的总统选举中以54.3%的得票率当选,他曾发誓在三个月之内平定顿巴斯的战乱,并彻底解决克里米亚问题。但是,波罗申科四年来的执政并不顺利,新政府在恢复经济和反腐败等方面进展缓慢,仅在推行反俄政策方面获得民众的认可。波罗申科四年间采取了多项反俄举措,包括宣布退出独联体,中止与俄的友好条约,推动乌克兰东正教独立等。但在经济方面,从2014年到2018年11月,乌克兰的GDP经历了接近20%的衰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了一倍。乌克兰的平均工资从2013年的每月408美元下降到了2017 年的每月26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乌克兰的贫困人口比重从2014年的15%上升至现在的25%。腐败问题是困扰乌克兰发展的顽疾,也是导致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原因之一。据2018年“透明国际组织”最新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2017》,乌克兰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130名。以上种种,都使得乌克兰民众对政府非常不满。当前,波罗申科个人的不支持率达到50%,支持率仅剩下11%。
波罗申科的反俄政策并非完全出于个人好恶,而是基于顿巴斯地区的安全现状,代表了乌克兰社会的主流民意,得到了议会中多数党派的支持。刻赤海峡事件后,波罗申科提交的《战时状态法》得到了议会中包括季莫申科、利亚什科在内的大多数政治人物的支持。据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乌克兰选民最关注的问题分别是反腐败、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目前看,实施战时状态没有改变波罗申科的民调支持率。可见,关于波罗申科“主动制造冲突,提振个人支持率”的说法值得商榷。
乌克兰已成为特朗普与普京短期内难以跨越的障碍
无论是乌克兰的“主动而为”,还是双方的擦枪走火,刻赤海峡事件本身已令美俄在短期内改善关系的前景转向黯淡。特朗普与普京都认识到,乌克兰问题已经成为其改善外部环境难以绕开的一道障碍。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当被问及对该冲突的看法时,特朗普说:“不好,我对此一点也不高兴”。他似乎不愿意责怪俄罗斯,并补充道,“我们不喜欢俄乌两方任何一方的行为。
在顿巴斯冲突和克里米亚“入俄”的背景下,乌克兰可以说是最不愿意美俄关系改善的国家之一。自顿巴斯冲突以来,乌克兰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超过1万人战死,2万人受伤,战争导致200万居民流离失所。乌政府军很难在军事上与乌东部的“俄罗斯志愿者”的战斗力相匹敌,于是乌克兰只能穷尽其他手段,外交、司法、经济和文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波罗申科在军事上不得不依赖于美国和北约,在外交上紧跟西方。莫斯科与西方关系缓和的任何迹象都令乌克兰坐立不安,生怕自己成为大国外交的“牺牲品”。每当出现美俄关系改善的端倪,乌克兰东部冲突都可能升级。2017年1月底,即特朗普总统刚刚入主白宫时,乌政府军与东部武装的战斗升级。2018年11月底,即G20阿根廷峰会前夕,在计划中的特朗普与普京会晤前,乌克兰海军与俄罗斯海军在刻赤海峡发生冲突。在欧盟国家和美国内建制派的政治压力下,特朗普取消了与普京的正式会面,美俄改善关系的希望因此再次搁浅。
刻赤海峡冲突是克里米亚危机的延续,显示出俄与西方在东欧及黑海沿岸地区紧张的安全关系。西方不承认克里米亚“入俄”,反对俄在黑海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在乌克兰危机之后,中东欧国家由于在历史上曾与俄有过领土纠纷和交战经历,因此害怕本国遭到的乌克兰境遇,于是北约组织加强了在东欧地面和空中的军事部署。在波罗申科的推动下,乌克兰的“北约化”进程加速,双方的合作水平和规模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刻赤海峡冲突进一步增加了俄罗斯缓和与西方外交关系的难度,令部分东欧国家的“恐俄”情绪进一步加深。一些国家为此单独出台对俄制裁措施。美国与欧盟也因此正在酝酿对俄实施新的制裁。12月17日,美国乌克兰事务特使库尔特·沃尔克证实,美国及其北约伙伴在刻赤海峡事件后增加了在黑海的军事存在。
俄乌的关系已超越双边和地区关系的范畴,乌克兰问题已成为美国外交“政治正确”的“试金石”,以及反映中东欧地缘安全的“晴雨表”。俄乌之间爆发的任何新冲突,都会让白宫承受来自欧盟和美国建制派的强大压力,都会对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未来的美俄关系仍然绕不开乌克兰问题,从克里米亚问题到顿巴斯冲突,再到刻赤海峡和亚速海航行问题。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