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安防看中国
2019-01-21丁兆威
□ 文/本刊记者 丁兆威
曾经担任GE-Secu-rity亚太区总裁的韦保罗曾经说过,真正让他晚上睡不着觉的是中国本土安防厂商,这些厂商比起一起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竞争对手,更让他伤脑筋。
韦保罗的话,几乎成了预言。
十年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安防产业的重心,中国安防企业成为世界安防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曾经,中国安防市场是外资品牌的天下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安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一开始,中国安防产业是在引进国外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中国安防市场,基本是国外品牌的天下,比如业界熟知的C&K、安定宝、ROBOT(罗伯特)、先讯美资、Honeywell、GE、泰科、PELCO、UTC(美国联合技术)、HID、AD、西屋、ADT、DSC、英格索兰、IFS、Pixim、枫叶、ABB、松下、索尼、三洋、JVC、腾龙、CBC、TOA、日立、爱峰、FUJINON(富士能)、Tokina(图丽)、精工、艾礼富、西科姆、BOSCH、西门子、飞利浦、施耐德、特思(TCS)、安讯士、亚萨合莱、罗格朗、弗曼科斯、吉皮斯(GPS)、欧蒙特、三星电子、三星光电子、LG、CNB、posdata(浦数达特)、Kodicom、3Rcommax(中央电子)、EL3000、Magal(迈高)、SYNEL(赛纳)、Visonic等。
最辉煌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安防品牌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达上百个,并形成日本系、北美系、欧洲系、韩国系、以色列系等五大“品牌系”。
那时,无论是防盗报警、视频监控、门禁还是楼宇对讲市场,中高端市场基本都被外资品牌垄断。早期的中国安防企业,基本以代理国外产品为主。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陆陆续续有一些在外资安防企业从事技术或销售的人,跳出外资安防企业,开了自己的工厂开始生产安防产品,大多以组装和仿制为主,工厂也以手工作坊为主。
可以说,外资安防企业雄霸中国市场几十年。也因此,外资安防企业成为中国安防产业发展的启蒙者、教育者和推动者。
辉煌二十年
外资安防企业在中国市场辉煌了二十年,其中2001-2012年,是最辉煌阶段。这一阶段,霍尼韦尔、泰科等一批世界五百强企业通过并购纷纷强势进入安防行业。他们的进入,对安防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开始,外资安防企业对中国市场并不重视,因为中国只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因此,他们的亚太区或中国区总部基本都设立在新加坡或香港。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外资安防企业开始调整策略,将亚太区或中国区总部(或亚太研发中心)从新加坡、香港迁到中国。
在外资安防企业纷纷把亚太总部或研发中心移至中国的同时,还有许多外资安防企业干脆把工厂也搬到了中国,比如美国的C&K,西班牙弗曼科斯,日本腾龙、松下、三洋、索尼等,德国博世,韩国三星电子、三星光电子等。这样一是可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源相对成本较低;二是可以缩短与中国市场的物流和服务距离。高峰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安防企业中,约有一半在中国建立了工厂。
在这个过程中,外资安防企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并购战,并购主要集中在2001年至2016年,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早期并购(2001-2005年),主要并购案例有霍尼韦尔(Honeywell)并购C&K、安定宝、西屋;BOSCH(博世)并购DS和飞利浦旗下通讯及视像保安系统业务;先讯美资并购AD、ROBOT;Tyco(泰科)并购先讯美资等。
第二阶段为中期收购(2006年-2014年):主要并购案例有泰科并购Visonic;罗格朗并购视得安;UTC(美国联合技术)并购GE;施耐德电气并购Pelco;英格索兰并购博康系统;韩华收购三星泰科;ABB并购厦门振威等。
第三阶段为末期收购(2015年之后):主要并购案例有佳能并购安讯士;江森自控并购泰科等。
第一轮并购的特征是:霍尼韦尔、泰科等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进入安防市场;第二轮并购的特征是:跨国公司在并购外资安防企业的同时,开始将并购对象扩大到中国安防企业,说明中国安防企业的成长开始得到跨国巨头的认可;第三轮并购的特征是:由于中国安防企业的崛起,对外资安防巨头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有些外资安防巨头开始将安防业务剥离出售。这个时候,外资安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已经严重下挫。
中国安防产业借数字化浪潮崛起
安防产业发展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视频监控市场。中国视频监控产业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期,被称为模拟监控时代。采用磁带式录像机来录像,模拟监控器显示。这一时期,基本以国外产品为主,用户也主要集中在银行、文博等重要部门。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2005年前),进入了以DVR 为核心的小范围数字监控时代。视频监控的应用范围不断延伸。
第三阶段:2006年到2016年,中国安防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视频监控随着视频编码技术与网络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进入到全网络化时代,大范围跨地域的视频联网得到应用。视频监控的应用进入井喷期,尤其是平安城市建设。
第四阶段:2017年至今,安防产业发展全面进入“AI时代”。
可以说,是数字化给中国安防企业带来了崛起的机会;网络化、高清化则给中国安防企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安防企业也紧紧抓住了这两次机会。
2000年,安防市场进入了以DVR 为核心的小范围数字监控时代。这一阶段,中国安防产业发展实现了第一次飞跃,DVR和DVR板卡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这期间,崛起了一批中国厂商,包括夏新(原厦门厦新)、黄金眼、松本先天下、海康威视、大华、大立等。从2000年到2003年,短短两三年的时间,DVR就红透了半边天,并且在世界DVR市场上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都成立于2001年,他们在后来的若干年内,都一直扮演着引领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的角色。
2006年到2016年,中国安防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NVR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这一阶段,是中国安防企业揭竿而起,发起市场全面反攻阶段。这十年对中国安防产业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年。到2016年,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为龙头的中国安防企业,开始掌握市场主导权,外资安防企业开始陷于被动地位,有些甚至开始退出中国市场。
外资安防企业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
他们曾经是市场的“王者”,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的神经
过去,国内安防行业大展,唱主角的一直是外资安防巨头。安防大展专门设立的“国际馆”,是人气最旺的展馆。这一现象,相信许多安防界人士都有深刻印象。国际馆的入馆门槛很高,观众也最集中,外资安防巨头基本都集中在国际馆,国内有实力的安防企业,也多以能跻身国际馆与国际安防巨头比肩为荣。
人们驻足国际馆,为的是看松下、索尼、三星们展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安防技术的引领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的神经。几乎每次行业大展,索尼和松下的展台都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因为他们始终引领着CCD芯片和监控摄像机的技术发展潮流,可以说是视频监控和摄像机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网络化、高清化,成为外资安防企业的“终结者”
科技日新月异。数字化,加快了安防技术升级发展的步伐,接踵而来的网络化、高清化,让外资安防企业措手不及。
当高清化、网络化刚刚到来时,许多外资安防企业还不以为然,当高清化、网络化成为市场主流时,外资安防企业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急忙跟进,推出自己的高清化、网络化产品。但这时,市场的重心已经开始转向中国企业,用户的观念也完全改变,不再崇洋媚外。
市场如同战场,一次失守,就有可能造成节节败退。2015年之后,外资安防企业在中国市场开始变攻为守,先是中低端市场失守后,接着是高端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在外资安防企业中上演。
与此同时,中国安防企业迅速崛起,一路高歌猛进!
面对中国安防企业的迅猛崛起,外资企业纷纷调整中国市场策略,加大中国市场“本土化”支持力度。但为了节省成本,许多企业走的仍然是OEM路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外资安防企业开始缺席行业大展。到后来,行业大展上露面的外资安防企业越来越少,“国际馆”慢慢开始变成国内安防巨头展示国际实力的舞台。
在接下来的智能化、大数据、视频物联浪潮中,中国安防企业更是独领风骚。
仔细分析,外资安防企业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落伍,由技术引领者变成追赶者。在视频监控模拟时代,外资安防企业一直都是技术引领者,像索尼、松下、派尔高,都是那个时代的“王者”。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国外企业始终掌握着主导权,如摄像机芯片,基本是索尼的天下,一体化机芯基本是日本和韩国品牌的天下,高端摄像机基本是日本、美国和韩国品牌的天下,“派尔高协议”几乎就是球机的行业标准和代名词。
但是,由于外资安防企业在模拟时代的优势太突出,以致于当高清化和网络化时代到来时,他们没能跟上市场的变化,这就给中国安防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二、中国用户的“特殊需求”促使中国安防企业不断创新。过去,笔者采访外资安防企业时,许多外资安防企业的负责人强调:外资安防企业注重的是品质,功能以实用主。而中国企业往往会赋予产品更多的功能作为附加值赠送给客户,而这些功能很多对用户来说是无用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恰恰是这些赠送的“附加值”功能,让中国安防企业赢利了更多用户的青睐。到后来,中国用户的“特殊需求”甚至成为全球用户的共同需求。
三、市场响应速度跟不上“中国节拍”。由于中国安防企业在行业所处的地位较为弱势,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创新。当生存的压力变成创新的驱动力,就有了超越的可能。而外资安防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往往跟不上中国企业。
四、外资安防企业不可能像中国本土安防企业那样在各省区市场自建渠道,只能通过寻求代理与代理商合作的方式开拓市场,这种“渠道”往往是不稳固的,就像雇佣军一样,会为你“卖命”,但不会为你“拼命”。而中国安防企业通过在各省区自建分公司和办事处,建立的渠道就很稳固,战斗力也强,你让他拼命,他就拼命。再加上后来安防市场逐渐以产品为主转为以解决方案为主,自建渠道的优势就更加突出。
五、平安城市建设,中国安防企业占尽天时地利。中国安防企业的崛起,一是得益于自身的技术创新,二是得益于全球最大的安防工程——平安城市建设。在平安城市建设中,中国安防企业占尽了天时地利。
“中国式”安防创新,几乎是一个神话
过去,中国安防市场基本是国外品牌一统天下,尤其是银行、地铁、机场等高端应用场所,基本没有国内企业的份。许多安防企业都在叫苦:为什么政府招标项目不选用民族安防品牌的产品?但是叫苦归叫苦,这种局面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改变。后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龙头生产的监控摄像机开始进入银行招标目录。
坦率地讲,外资安防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但是,模拟时代形成的技术优势,奠定了他们的霸主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高枕无忧的心态,因此放慢了创新的步伐。
从创新模式上看,外资安防企业的创新基本是“正规军式”的创新,无论从创新机制还是创新结果看,都欠缺一定的灵活性。相对来说,中国安防企业的创新就多了一些灵活性,几乎是“游击队式”的,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产品开发,有些创新几乎是“迁就”客户,这在某一阶段甚至还颇受行业诟病。但是,这样的创新精神融入中国安防企业的血液,使中国安防企业成为强大的狮子。
除了外部原因外,中国安防企业崛起、外资安防企业衰落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观念和头脑。
说到创新,笔者不由想起一个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南美某国家发生过一次军事政变。一支发动政变的军人,在颠覆国家政权——开着坦克和装甲车进攻和占领总统府和国家广播电台的途中,每次遇到十字路口的红灯,都会很守规矩地停下来,结果延误了有利时机,使政府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政变失败。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美洲是世界经济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但后来逐渐被东亚地区超越。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这一现象时,认为亚洲人(笔者认为此处应加上“尤其是中国人”)比南美人头脑更灵活。
这个故事,其实有点像中外安防企业的创新理念。需要强调的是,不是说外资安防企业墨守成规讲“规矩”,而中国安防企业不讲“规矩”。而是说,在某些方面,外资安防企业欠缺的是灵活性和市场响应速度,而这恰恰是中国安防企业的“长处”。中国安防企业的创新,几乎是不拘一格的,因此市场上一度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让外资企业眼花撩乱。
曾经担任GE-Secu-rity亚太区总裁的韦保罗曾经坦言,一起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竞争对手倒不是他担心的,真正让他晚上睡不着觉的是中国本土厂商。这些厂商比起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竞争对手,更让他伤脑筋。
韦保罗几乎是预言性地道出了外资安防企业在中国市场终将折戟沉沙的结局。
AI,或将让中国安防企业再次站上行业巅峰
在全球安防市场,中国企业的创新是最令人瞩目的。在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大数据、视频物联进程中,中国安防企业从技术追随者变成领跑者,这让全球安防市场对中国企业刮目相看。
过去,我们从不敢想,中国安防产业能够在世界安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敢想有朝一日中国安防企业能够成为世界安防市场的一支劲旅,更不敢说“世界安防看中国”。但是,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事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安防产业的重心,中国安防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安防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近几年,国际安防巨头频频缺席安防行业大展,安博会“国际馆”己名存实亡,基本可以取消这个命名了。
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安博会上国际安防巨头空出的位置,很快被另一个群体占据,这一群体正在成为安防市场新的生力军。他们,就是正在迅猛崛起的中国AI企业。
AI,掀起中国安防企业又一轮创新热潮。AI,已经成为安防技术全面升级发展的又一巨大引擎。这一轮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AI,或将让中国安防企业再次站上行业巅峰!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