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019-01-21张同功刘江薇

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体融资效率

张同功 刘江薇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也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确立了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行业,金融业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值得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金融要把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近年来,中央政府制定颁布了诸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既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研究了金融支持的省际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聚类分析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以下简称“省份”)划分为7个类别,并对各个地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Green(2003)对资产价格、利率和资金流量三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开创了研究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关系的新思路,为低收入国家制定有效的金融政策提供了参考。Sachs(2004)提出,在一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应将实体经济置于关键地位,而目前多数国家出现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正呈现日益偏离的态势,金融业过度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却受到挤压。Lorenzo Ductor与Daryna Grechyna(2015)研究发现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取决于私人信贷与实体经济产出的增长,如若私人信贷增长过快,那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是负面的。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金融改革程度的加深,众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探究,大多建立在国外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加以分析。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失衡主要在于市场机制的欠缺,导致大量金融资本流向虚拟经济,因此强化金融市场建设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的重要举措(陆岷峰,201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面临的障碍主要有金融支持有效性不足导致的供给导向受限和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优化信贷体系结构并拓宽融资渠道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姚建兵,2014)。此外,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各区域之间存在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降低了金融资本的配置效率,唯有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高度契合,金融才能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张亦春,2015)。众多研究均得出一个相同结论,金融业的过度偏离必然阻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整体来看,国内外相关文献虽然众多,但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从实证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国内学者的研究多注重全国范围的宏观层面,选取区域差异分析方法的为数不多。因此,本文选择中国31个省份进行实证研究和区域对比分析,相对比较新颖,能够全方位地加深对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认识程度,对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1.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融资规模属于增量范畴,综合体现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一段时间内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状况的指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深化程度的提升,中国社会融资规模日益扩大,实体经济发展所获得的资金总量稳定攀升。自2005年30008亿元以来持续增长,2009年突破10万亿元,总额累计为139104亿元,2015年达到15406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93%。2016年上半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为9.75万亿元,比2015年上半年增加9618亿元。其中,对企业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48万亿元,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达到76.7%,同比增加8949亿元。

图1统计了2005—2016年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情况,可见其总体呈逐渐增加的态势。因此,从资金总量方面来看,中国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正逐年上升。

图1 2005—2016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

2.社会融资结构不断改善

当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是我国众多企业发展融资的主要渠道,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发展相对滞后。尽管直接融资规模和间接融资规模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直接融资额的增速(35.8%)要明显快于间接融资额的增速(17.39%)。直接融资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上升,规模加速扩大,品种也进一步拓宽。图2统计了我国2005—2016年直接融资额及其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

图2 2005-2016年直接融资额及比重

2005—2016年间中国直接融资额整体呈上升态势,2005年总额仅为2349亿元,2016年累计为42408亿元,处于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直接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从2005年的7.83%上升至2015年的23.8%,其中股票融资总额占比从14.43%上升至20.52%。直接融资规模及其占比的逐渐增加表明中国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系正在发生改变。

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金融机构通过减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中去,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功能。而中国资金贷款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并非以效率优先,一些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反而很难获得贷款,大量社会资金沉淀在金融体系内部或者僵尸企业之中,这就直接造成商业银行资本配置效率不高,也使得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加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为货币存量巨大,而实体经济发展资金缺乏。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可以M2/GD指标衡量,如果两者比值指标过高,则表明相对于经济的实际发展需要,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多,如此一来便会导致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下降。2005—2015年中国M2/GDP的指标范围在1.5131—2.0575之间,远超过2014年全球平均水平1.26,表明中国国民储蓄并未充分转变为有效投资,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未得到充足资金支持,金融资源也未能实现有效配置。

金融资本“脱实入虚”。经济回暖后,股市、房地产业等迅速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成本上升,缺乏创新,利润下降,造成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局面。基于资本的逐利性,大批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抽离出来,转而投向虚拟经济与民间借贷,“脱实入虚”现象逐步显现。2012年以来,中国金融资产迅速扩张,截至2016年底,准货币供应量达到1063509.43亿元,货币化程度(以M2/GDP衡量)从123%上升至143%,货币扩张速度比GDP增长速度高5.8%,复合增长率快0.5个百分点。而如此庞大的资金流量并未过多地注入实体经济,2012-2016年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从6%增长至8%,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却从33%下跌至30%。

表1 2005-2016年实体经济与GDP增长情况 (亿元;%)

虚拟经济抢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由于金融资本热衷于系统内部的自我循环和膨胀,中小型实体企业的发展融资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挤压,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导致产业空心化。同时,大量金融资源转向自我投资,以此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致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持续下降,最终造成恶性循环。由表1可以看出,2005至2016年间中国金融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84%,房地产业增速为17.56%,两者都快于GDP13.67%的增速,而实体经济增长速度(13.01%)却慢于GDP增速。此外,社会融资增量与金融业增加值的比值近年来也呈逐渐下降趋势,2011年为4.18,2015年下降到2.91。历年统计年鉴中的资金流量表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金融机构一直是金融交易资金运用比例最大的部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7%,远远超过非金融部门资金运用总量的增长速度(16%)和金融部门资金运用总量(15.6%),种种现象表明,中国金融资产确实存在“脱实入虚”的现象,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减弱可见一斑。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由于金融结构尚不合理和金融管理机制改革的滞后,中国存在货币供应量大,实体经济却融资困难的状况。众多小微企业支撑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虽然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正在日益优化,然而在流动性紧缩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下,资金紧张成为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当前,中国中小企业与企业总体数量比值高达99%,工业总产值占比达60%,纳税占国家收入总额的40%,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岗位,同时近年来的进出口总额占比达60%以上。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对称的是,大多小微企业由于抵押担保条件不足,广泛受制于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商务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发展资本来自企业自有资金的中小企业占比高达87%,从银行贷款的小型企业仅有25%,约60%的小微企业受到融资困难的制约而面临发展困境。

表2 2010—2016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及增速 (万亿元;%)

表2统计了2010—2016年中国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及增速情况,可以发现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需求不断加大,但贷款余额增速却呈日益下降的态势。作为理性经济人,金融机构往往趋利避害,从风险和利润角度考虑选择客户。对于初创期的小规模企业,资金较少,未能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财务制度,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资信状况持谨慎怀疑态度,这进一步增加了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难度。而在直接融资渠道中,小微企业很难满足上市发行的标准,从而导致融资困难问题长时间难以解决。从2010年开始,中国大、中、小型企业贷款新增量占比基本持平,尽管三种类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最高,但贷款余额差距依旧很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从28.6%上升至32.1%,仅上升了3.5个百分点,这与小微企业对GDP与就业的贡献不成正比。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测度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通过DEA-Malmqusit指数模型对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进行测算。根据DEA模型确定的最佳生产前沿面的方法,本文主要从投入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即在既定产出下,投入越小效率越高。

1.测度指标的选取

在考虑到数据可得性的情况下,本文运用单一投入产出指标方法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进行测度。在输入项方面,本文选取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所获得的融资量作为输入项,定义为“实体经济融资额”。鉴于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自2013年才开始使用“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因此对于2005—2012年的社会融资规模本文选取“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这一指标予以代替。目前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测算大多笼统地选择GDP作为输出项,而本文选择金融支持部门下实体经济的增加值作为输出项,即各省份区域生产总值去除房地产业增加值和金融业增加值的差额,定义为“实体经济增加值”(见表3)。

表3 效率评测度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2.测度结果

基于搜集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法,运用DEAP2.1软件分析中国31个省份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全面分析可以深层次探讨效率差异原因。各项指标值整理结果见表4。

表4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各年平均值)

图3 2005-2016年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指数变化图

图4 2005—2016年间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变化图

本文将中国31个省份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对比分析三个区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差异,可避免简单地平均加总造成的误差。各省份具体的效率测算结果见表5。

3.总体效率变化分析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尽管自2014年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2014年提高了10.3%,2015年提高了16.1%),但在测算年份中,有6年的效率测算值出现下降,说明在此期间DEA单元是无效的,未能达到金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水平。2005—2016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平均值为0.925,10年平均下降了7.5%,呈现负增长的不利局面。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波动性大。观察图3可以发现,2005—2016年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呈现不规则的变动趋势,且具有非常大的波动性。2008—2009年、2012—2013年分别下降了50.3%、38.3%。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增长较快,分别增长了34.6%和22.7%,这可能与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积极进行主动宏观调控有关。起伏不定的趋势线说明目前中国还未探索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良好路径。

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对技术效率影响不稳定。技术效率的两项分解指标均呈不规则的变化趋势。观察图4可以发现,纯技术效率(PECH)在10年间的均值为1.058,年均增长5.8%,2009年和2012年先后出现过两次波峰;规模效率(SECH)在10年间的平均值为1.023,年均增长了2.3%,总体来看,两者变动趋势却无规律可循。由此看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于技术效率作用并不稳定。

技术退步造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下降。2005—2016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1.083,总体上趋于平稳,技术变动效率的平均值为1.854,说明TFP的变动主要来自技术水平的变动。在2009—2011年和2014—2015年,年均技术效率趋于平稳,TFP指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TECHCH)在这一阶段的快速增长;而在2012—2013年,TFP指数为0.617,这是因为EFFCH和TECHCH均呈下降趋势,且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得TFP下降速度超过了EFFCH和TECHCH的下降速度。此外,由图3也可以发现,TFP趋势线随TECHCH趋势线的变化而变化,TECHCH上升时TFP也会随之上升,反之亦然。上述现象说明,技术水平的变动与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要维持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表5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各省平均值)

4.三大经济区效率变化分析

再次利用DEAP2.1软件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进行测算,得到三大区域各年份的总效率以及相对应的增长率(见表6)。可以看出,三大地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平均效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对而言,东部地区最高(0.979),西部地区次之(0.973)。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9%、-2.7%,这与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

表6 2005—2016年三大经济区效率测算结果 (%)

中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是金融资源投入增长较快的地区,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也增长较快。西部地区金融资源投入增速较慢,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增长也较慢。而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对比三大经济区的效率分解指标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年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别为1.019、1.000、1.013,相互差异较小且数值接近于1见表7。关于技术效率的分解结果,三大经济区纯技术效率指数均为1,可见这两个评价单元都位于纯技术效率有效生产前沿面上,经济运行是弱DEA有效的。此外,东部和西部地区规模技术效率指标均大于1,说明产出投入比区域合理,规模报酬呈递增状态,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希望看到的事实。

表7 三大经济区平均效率测算结果

5.各省份效率变化分析

观察表5可以发现,2005—2016年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率下降的省份有29个,仅有宁夏、云南总体效率指数超过1,其金融体系在金融资源的配置方面处于高效范围内。相比之下,广大中部地区各个省份平均效率指数均呈下降态势。在东部地区,技术效率均呈现上升态势,说明东部地区对于金融资源运用效率较高,金融发展更为高效。相比之下,TFP较低的有4个省域,从高到低依次为海南、甘肃、黑龙江和西藏,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效率方面,黑龙江、甘肃、西藏指标值均低于0.9,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分解指标来看,西部地区除却内蒙古、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中部地区除却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外,其余省份平均规模效率均呈现负增长状态,投入产出比例尚不相符,这主要与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投入不足有关。从纯技术效率来看,东部地区除却河北外其余省份均大于1,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此外,运用DEAP2.1软件对31个省份的规模报酬予以测度,以比较各省份在2005—2016年间规模报酬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东部地区除天津和海南外,其余省份均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并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情况,说明这些省份虽然金融支持有效性较高,但存在金融资源投入过度的现象。西部地区除四川外,其余省份均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与规模效率下降的现象不相匹配,说明这些省份金融资源投入不足,金融结构单一。

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也叫群聚分析,是一种将分类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统计分类技术。聚类分析将样本看作位于多维空间中的数据对象,通过评估对象之间的空间距离把同质性较高的事物归为一类。

利用2005—2016年各省份反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支持状况的EFFCH技术效率指数和TFP有效性指数两个指标,通过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5。

图5 聚类分析树状图

基于聚类分析结果把31个省(市、区)划分为六大类。具体分类结果见表8。

表8 全国各省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聚类结果

对六个层次的省份进行归纳总结,按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效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等综合因素对其特征和成因做如下总结。

类别I:经济总量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北京、上海是典型代表,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效率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而天津、重庆等地经济体量大,依托当地的工业发展,积聚力量发展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也具有良好的金融发展前景。

类别II: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浙江和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依托海洋经济取得良好的经济发展,金融部门的扩张与金融结构的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近年来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

类别III: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第三类地区多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和金融业水平处于中等。河北省是历史上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但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竞争力较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偏低。而新疆等地区资本相对稀缺,缺乏高素质创新人才,金融机构数量也较少,经济发展极大受制于资源的约束。

类别IV:金融业支持有效性较高。虽然宁夏属于内陆地区,但其TFP有效性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均超过1,说明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近年来,宁夏金融业紧紧围绕全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资金投放力度,呈现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重点突显的良好局面。云南为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发展城市,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在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努力构造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带动了经济与金融业的发展。

类别V:金融支持有效性较低。海南和甘肃两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技术效率指数均高于1,而TFP指数均低于0.9,说明两地虽然技术效率高却未能做到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度融合。甘肃相对而言经济欠发达,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发展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同时存在严重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亟待解决。

类别VI:经济发展呈下行趋势。黑龙江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占主导,近年来竞争优势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不突出,加之企业创新力度不足,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类别VII: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落后。近年来西藏积极探索特色工业化发展道路,经济实现稳步增长。但是,当前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低迷,针对企业投资严重不足,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等一系列问题仍阻碍西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经济发展始终较低水平,技术效率和TFP有效性指数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五、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为分析前文影响因素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影响,本文选取了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予以检验。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选取前文测算的总体效率指标TFP,记作y,以衡量各地区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支持的效率差异。

2.核心解释变量

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本研究将各省份金融业增加值占其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各省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记作X1。

如前文所述,金融发展对于金融支持效率的作用方向有待验证。中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日益偏离的态势,金融业增长势头迅猛,实体经济面临萎缩。如此一来,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可能造成对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占,制约了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也会降低。

衡量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指标。将非国有部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该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作为衡量各省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指标,记作X2。

金融市场化能够加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充分竞争。然而目前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出较高的垄断性,竞争不充分,价格不透明,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打破金融垄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深化,有利于提升金融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的有效性。

衡量直接融资比重的指标。将各省份直接融资额占其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直接融资比重的指标,记作X3。

一直以来,以银行借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是中国企业融资的首要渠道,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这使得直接融资的优势难以发挥。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减轻现金流的压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能够实现投资方与融资方的有效结合,使资金更为高效地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建立初期的创新型企业。由此可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能够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

3.其他控制变量

由于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无法一一列举,因此本文选择以下两个主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各省份人均GDP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记作X4。经济发展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金融支持的效率具有一定影响。

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选用各省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量化其产业结构,分别记作X5和X6。经济增长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能够逐渐引导金融体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影响金融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可见产业结构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发挥具有一定影响(见表9)。

4.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来自DEAP2.1软件效率测算结果,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相关数据选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人民银行网站、各省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区间为2006—2016年共11年,样本量共计341个。数据处理借助Eviews8.0软件完成。

表9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5.模型建立

为分析上述因素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建立面板模型加以探究,其同时反映时间、截面、指标的变化,能够比仅取时间序列数据或者截面数据获得更多的动态信息,增加估计量的抽样精度。

6.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建立的面板模型,运用Eviews8.0软件,对模型进行F检验,得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回归结果(如下),S1=43.16676,S2=41.70325,

表10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总体回归结果

F=0.356<F0.05(30,304)=1.778,所以接受模型为混合模型假设,不需要再进行Hausman检验。

7.假设检验结论

金融发展水平指标未通过实证检验。变量X1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金融业能够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支持,因此一般情况下普遍认为金融业发展能够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述结果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现阶段水平下,虽然金融业增速较快,但各省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很低,平均值为5.2%,最高比例也只有17.1%。因此,继续推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保持其与实体经济的相适应,才能切实提升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

金融市场化程度指标未通过实证检验。变量X2对TFP的影响也不显著。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有助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市场活力,促进有效竞争。但就目前来看,各省份的金融自由化程度普遍偏低,银行业垄断和实体经济中央企业的行政垄断阻碍了市场化的进程。打破行政垄断,加速推进金融市场化建设对于提高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影响深远。

直接融资比重指标通过实证检验。变量X3对金融支持的有效性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可见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能有效提升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结构,增进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的紧密联系,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能够有效提升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

六、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借助2005—2016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DEA-Malmquist模型测对中国总体和31个省份金融之于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予以测度,对东、中、西部的效率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效率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得出下述研究结论。此外,为了提升中国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有效性,在此也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性措施。

1.研究结论

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待提高。2005—2016年,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指数平均降低了7.5%。同时,从TFP的分解效果来看,技术效率水平总体趋于平稳,代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TECHCH平均下降了14.6%,可见我国金融支持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宏观经济环境恶化造成的。此外,TECHCH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波动较大,说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并不稳定,经济增长仍面临风险。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区域差异。通过东中西部的效率差异对比发现,东部地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性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这表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然而,东部地区出现投入冗余的情况,说明金融资源投入过多,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与此相反,广大中西部地区则出现金融资源投入不足,或者金融结构单一导致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率低下的局面。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能够提升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实证研究发现,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能够增强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实现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有效结合,有效减少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融资成本,有助于企业减轻负担,实现高效发展。而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则不利于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与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因此,金融支持效率会随着直接融资比重的增长而逐渐提升。

2.对策建议

准确定位金融改革关键点,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既要疏通堵点,又要标本兼治,才能促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金融改革应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尤其注重扶持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发展,对于重点企业应扩张信贷投入,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及时注入资金,以壮大中间环节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实现高水准专业化的服务供给。一是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渗透能力,充分挖掘存量信贷资源,优化存量资源配置,保持信贷规模的稳定合理增长。二是银行业改革回归于本业发展,加强金融服务形式与金融产品的创新,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积聚。三是创新金融发展方式与路径,引导金融资源进入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以提升资本配置效率。

提高资源流动性,缩小区域差距。积极平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东部地区的金融资本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资本有机结合是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加强区域资源和金融资本的协调,充分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挥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跨区域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资源在三大经济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其次,改变东部地区资源投入冗余和中西部地区资源投入不足的局面,全力促进普惠制金融的实施,全面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以期增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应通过加强人才交流、技术引进等方式促进东西部地区的技术交流,实现金融业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中西部地区应注重提高技术进步与自主发展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应立足地方经济实际需求,支持地区金融改革,打造各地区的金融中心。

发展直接融资,疏通融资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从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应努力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通资金。依托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探索创新企业联合债券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拓展投融资渠道。此外,在注重直接融资规模扩大的同时应注重质量的提升。一是促进金融市场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现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有效对接,通过企业上市、PE、VC等方式促进股权融资占比的提升,优化资本市场制度安排,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二是促进债券市场融资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品的推陈出新,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三是促进私募股权和私募基金的发展,通过引入长期投资资金提升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不断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与监管机制。四是优化融资结构,创新融资机制,实现投资参与方的多元化运作,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经济建设。

完善信贷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应将中小微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与之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根据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改变传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为众多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间接信贷、直接融资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输血”,支持满足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建立小型的金融机构,通过便利化金融条件的供给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通过银行信贷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从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方面加强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型商业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部门,简化烦琐的行政及贷款手续。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降低其运行成本。四是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和有效担保机制,为企业融资和银行贷款提供权威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实体融资效率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融资
融资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5月重要融资事件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