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陷于陈旧思考的心忽然觉醒”从展览窥见的“理想城”和“理想家”
2019-01-21
有人说,设计的妙趣在于将日常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好设计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让陷于陈旧思考的心忽然觉醒。而让人眼前一亮的“陌生化”,正源于逼近理想时的敬畏与惊诧。
近5000平方米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分为国际及海外经典设计展区、国内先锋设计展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展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军企业展区、河北设计成果展区、5×10:混合空间设计实验室、国际先锋设计体验展馆七大展区。逾2000件设计精品,融合互联网、AR、VR等新科技、新手段,展现设计新理念。
本次策展团队来自海峡两岸,与会嘉宾来自日本、美国、芬兰、加拿大、爱尔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河北本土原创品牌同台亮相,成为河北首个集中展示文创、商业、设计、科技、创客、建筑等领域的跨界盛事。
这既是业界的交流盛会,也是百姓零距离体验和视觉审美的盛宴,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项目、新应用等齐聚雄安,让人不禁展望未来雄安的传统与创新、主调与多元。
【设计让城市更有温度和力量】
众所周知,作为城市建设前奏的规划设计工作,决定了一座城市发展的路径和品质。科学而人性的城市设计,自然是规划雄安新区的题中之义。
何谓“设计力”?它又将以怎样的魔力点亮未来之城?在河北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主任封昌红看来,工业+设计,一个是有力量的,一个是有温度的,工业设计将为雄安新区带来“温暖”和“力量”。她说,这正是城市发展的引擎,雄安新区要打造的是设计界的诺贝尔奖,要实现“全球设计 雄安发布”。
“把深圳过去十几年积累的资源、经验带到河北,以组织机制、营造氛围、产业对接和载体建设四个路径推动河北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以此吸引全世界的设计高端人才为雄安的规划建设出力。”封昌红说设计周举办的初衷即是如此。
设计和雄安百姓有何关系?“我们希望用设计来打造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封昌红说,对当地百姓而言,本次设计周是一个设计普及教育的好平台,希望百姓可以通过参观,了解什么是美;希望通过设计,可以让雄安未来的城市交通更有效率、百姓买东西更加便利、使人文关怀设计的元素充满整座城市;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使本地百姓受益,使他们最终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要融入设计,设计要服务民生。封昌红表示,希望本次展会有更多的本地人来看,不管是孩子是还老人。我们会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好设计,材料是怎样的,色彩是如何运用的……设计的最大价值是解决社会管理的问题,让本地的百姓得到最大的收益。
不难想象,用设计力点亮的未来之城,必将是一座温馨美好,充满了创新生命力的魅力之城。
【设计+文化 有传承才有未来】
设计之魂,在于文化。处理好设计和文化的关系,是雄安新区在规划设计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去年,陈刚到雄安上任之初就提出上述观点。此次设计周期间,陈刚提出,雄安新区不会简单复制某个古城、某个古建筑,更不会去模仿一些西方城市,去搞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不会到处是水泥森林、玻璃幕墙,也不会到处是高楼大厦,雄安新区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基因。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宾国,芬兰带来了他们在设计中如何实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芬兰设计博物馆馆长犹卡·萨沃莱恩表示,设计过程当中,应当更好地利用当地元素、遗产和文化,把这些转化成优势,运用到工业设计当中,成为支撑工业设计的基础,并由此生产出更加具有生命力的工业产品。
“我们目前讨论在雄安建一座新博物馆,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芬兰先进设计结合起来,就会探索出科学有效的中芬博物馆合作模式,从而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工业设计的中心。”犹卡·萨沃莱恩透露。
“雄安新区未来的设计规划不能忽视本地的文化印记,在我们用技术武装这个新城市的过程中,希望能保持雄安新区原有的文化。”日本著名跨界设计大师黑川雅之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希望每一个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到雄安新区社会和居民的运转和生活方式,希望通过高效的设计、有效的使用空间把城市的生命力焕发出来。”
【设计+制造 有引擎才有加速度】
作为创新链的起点和源头,工业设计在经济发展中创造新需求、开创新业态、开拓新市场、再造新优势等方面的动力引擎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通过创造性活动,工业设计已经开始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通过应用,建立更好的产品、服务、商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雄安新区绿色、智能、创新发展,自然需要依托工业设计的拉动。发挥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的平台作用,把工业设计推向一个新高度,对于创造“雄安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樱树皮茶叶罐和茶匙
漆制首饰盒
传统民艺扇
日本于1979年在大分县倡导发起“一村一品”运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在运动发起后扩散到日本全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不断得到改善,成为农村开发的成功典范。
设计周期间,特别举行了日本“一村一品”设计分享会,展区展出“一村一品”运动标志性的文化及手工艺品,如日田烧瓷器、小鹿烧瓷器、木器、漆器及农副产品等。
世界顶级设计奖项星火奖展区吸引了大批观众
虚拟实境《美国 圣塔菲No.1》 作者 陶亚伦
【先锋设计+科技+感同身受】
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期间,约600平方米的国际先锋设计科技体验馆每次只能接待20人,所以门前一直排着长队。这座小房子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到底是什么魔力吸引着大批参观者甘愿承受了一轮又一轮的等待?
是可视、可触摸的声音,是梦境般的VR虚拟实境与互动,是简化为几何图形的飞行羽翼,是日光灯之下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是这里带给观众亦真亦幻的“感同身受”。
是的,“感同身受”,正如展览的主题词。
未知世界区、科技共生体验区、城市意象探索区三大展区,涵盖虚拟现实、多媒体、声光、互动、动力和空间装置等领域,通过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了艺术与科技带来的乐趣。
走进场馆,不难发现,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新兴的艺术设计对美的表达,不再局限于传统纸媒中的表达方式。年轻艺术家从多角度、多维度出发,从视觉新鲜感冲击感触出发,用悬挂,现代材料,发光体等不同的创作材料和新颖的材料质地构成这些美学设计品,将我们带入到这个飞速前进且充满艺术幻想的世界中来。
参与此次策展的台湾设计师蔡秉儒,在谈到这次策展计划时表达出对大陆高速发展的肯定,他说也正是这些经济文化上的飞速发展,促使了台湾年轻艺术家接受邀请,并好奇地怀揣着艺术梦想来到雄安新区,用这些新艺术媒介作载体,把台湾先锋年轻艺术家与大陆普通观众联系起来。
在这里,作品是活的。参观的市民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与作品互动,可以根据人们对作品做出的不同动作而产生不同的反应。从需求与经验出发,将人、设计、科技三者串联起来,探索新的产业趋势和创新观念,无疑成为了艺术师们服务当下、展望未来最好的方式。
一件名为《隐声迷宫-门》的作品,观众将手放在上面,作品会发出森林深处虫鸣鸟叫的声音,就像身处丛林深处一样,手放在不同的位置,作品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作品《种声》画面中展现出来的是一排在水边的树林,人们用铅笔在画面上涂画连接,创造各种独特的声波树林形式,并通过身体的导电连接,为画面中的树种下特别的声音。
跨科技领域设计实验《飞行的几何》 作者 盂施甫
声光艺术作品《时光》 作者 姚仲涵
可视化声音实验 《种声》
可视化声音实验《观音》 作者 曾伟豪
来自台湾的年轻艺术家团队,左起陈斯吟、利安·摩根、盂施甫、蔡秉儒、曾伟豪、陶亚伦
触摸式声音实验 《隐声迷宫-门》
机械移动灯光雕塑《未命名四号》 作者 利安·摩根
城市意象探索区的VR虚拟实景体验很火爆,来参观的市民争相排队。观众戴上VR设备,便可置身于梦境般的虚拟世界,进入美国圣塔菲新媒体艺术展和巴黎“EP7”的展览现场,获得穿越空间、虚实交织的奇妙体验。这是参展设计师陶亚伦的作品。他说,现在艺术领域已经打破原来的界限,跟很多其他领域相结合,打破领域思维,彼此交流才能碰撞出来火花。
在面对科技与设计已然融入生活的当下,探讨人们在拥有新的身体与感知领域时,如何设想未来并反思科技及设计导入社会生活的价值,已是设计师和艺术家在深入思考的问题。而此次展览开创出新的视觉、听觉体验与维度,展现工业设计材料的创造性及科技共生,也让观者在观展的同时触摸到工业设计产品中的人文内涵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