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理论构想
2019-01-21陈同亮熊瑛
文 陈同亮 熊瑛
绿色价值构想,因其超越人类偏狭认识,超越宗教束缚,并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显示出崇高和普世的意义。
绿色生活方式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但如何定义绿色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本文尝试从分析绿色生活方式价值构想着眼,以绿色生活方式工程化项目化为切入口,探讨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路径设计及其未来发展前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何谓绿色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息息相关,表现为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直接或间接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最终对环境产生影响,甚至破坏和污染。农耕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低端原始,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影响相对有限。工业时代到来,全面激活了欲望和需求,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利用日益加剧,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需求侧)反作用于大机器、现代化生产过程(供给侧),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环境的开发索取,生态恶化、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威胁全人类共同的未来。有识之士越来越倾向于从人类自身生活方式角度反思求索,力图设计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色生活方式本质上仍是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个人及其家庭衣食住行的追求因认识、收入、阶层和地域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欲望、态度和模式,并由此划分为绿色和非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特殊表现形式,并具备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和具体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社会形态属性和全人类性、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等一切特征属性。世上没有离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纯粹绿色生活方式,研究绿色生活方式必须结合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离开生活方式探讨绿色生活方式,方法上会陷入虚无主义,方向上是缘木求鱼。
从理念到行动的节约简约、环保低碳、欲而有度是绿色生活方式的最显著特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以能量的消耗为基础,衣食住行概莫能外。节约简约、环保低碳、欲而适度,基本要求都是节省、俭约,只是论述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差异,最终落脚点都是通过道德和行为的自觉,节制欲望,需而有度,减少物的消耗、能量消耗,实现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碳为主)排放,并通过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社会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进而达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目标,兼顾当代人利益、子孙后代利益,实现全人类共同福祉。极端强调个人,忽视整体,用而无节,侈而无度,都是绿色生活方式所不容的。
综上,笔者以为,绿色生活方式是个人及其家庭以简约、适度、环保、低碳为主要特征、目标取向的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
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理论构想
观照人类与自然矛盾发展的历史长河,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人的生活方式非绿色化及其所导致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的矛盾。从绿色生活方式入手,能够打通生产、生活分隔,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
绿色生活方式价值即其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用性。绿色生活方式价值的实现,一般为个体的人通过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建设性公益活动,直接体现为自然生态价值的增量,以及通过化繁为简、化奢为省的节约活动,减少对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抽血”,体现为自然生态资源价值存量的可持续性的增加。无论是自然生态价值的增量,还是存量可持续性的增加,都是自然生态资源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用性的增加,最终表现为对他人和社会公益的贡献。反之,非绿色的生活方式,以个人自然生态资源的消耗的增加,剥夺他人、全社会乃至后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平等利用权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绿色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资源、对他人、全社会乃至后人有实质性贡献,理应有收益,而非绿色生活方式因对自然生态资源扩大化占有和消耗需要付出相应代价。
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计量
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属性,决定其具有可计量、可获取、可收益、可使用、可交易、可资本化等一系列衍生属性,其中可计量性是核心和关键。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计量,应当找到一种一般等价物。理论界目前采用绿色当量衡量生态功能所具有的价值量。绿当量需要以一种生态系统类型作为度量标准,通常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作为标准,其他绿色植被的绿量相对于等量森林面积的绿量的比率。同时,作为衡量生态功能价值量的概念,用绿色当量难以完整、准确和科学地计量人的活动价值量,当然也无法衡量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量。
既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以能量的消耗为基础,可以大胆引入能量单位作为计量单位,当用于衡量人们绿色生活方式的效益时,我们姑且称之“绿卡”;当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于计量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时,我们姑且称之为“绿卡币”或“绿币”。
绿币价值量的构成要素及单位
根据绿色生活方式价值理论的相关推论,绿币价值量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一是个人公益对自然生态价值的直接增量,可用绿当量计量,占绿币值权重的40%;二是人日常衣食住行因低碳节约而产生的对自然生态资源价值存量的可持续性的增加量,可以绿卡计算,占绿币值权重的60%。
作为一种计算绿色生活方式的一般等价物,需要与日常通用法定货币进行区分。既然货币一般以“元”为单位,那么,绿币赋值单位可以“绿道”为单位,取意道法自然之意,绿色道德之意,同时,“道”与“doller”谐音。
每个“绿道”单位应与各法定货币存在一定比率,便于绿币汇兑、交易、流通。绿币价值量的构成、计算方式、与各法定货币比率等,有待环境科学家、经济学家、金融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以绿币带动绿色生活方式
绿币具有价值,对绿色生活方式具有标价属性,用绿币带动和引领绿色生活方式工程化、项目化是可行的。
前提
落实绿币的财产属性。绿币属于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或资产,具有货币资产的一切权益,即使一个自然年度未使用完毕,也可结转,可进入交易环节,任何政府、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收回。
落实绿币的价值属性。通过绿币可计量化、可使用化、可资本化,落实绿币的价值属性,让其可用于投资和收益。
落实绿币的流通属性。为弘扬绿色生活方式,绿币应得到使用和交易的鼓励。通过允许绿币交易、转让、赠与、继承,让绿币活起来;通过建立交易平台,进一步激活绿币的流通性和变现性。
上述属性的落实,须由国家机器的强制性保证、条约协定的国际法保证。
基础
让绿币可获得。主要渠道有,一是由政府根据科学测算,每年向个人分配一定基数的绿币,如1000“绿道”单位。二是公益奖励获得。前提是核定某一类公益活动的绿值并明确核定主体和绿币发放主体,原则上在公益活动结束后一次奖励。三是交易获得。个人可通过绿币交易机构的平台获得所需绿币。前提是建立完善的交易体制机制。四是个人绿色生活方式经认定后获得。如日常垃圾分类、大排量车换小排量车、大房换小房等减排活动。五是相关科学发明创造获得。六是经认可的其他方式获得。
让绿币可使用。现阶段,应重点在个人和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试点使用,可参考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类票证,作为货币的必要辅助形式流通和使用,在购买衣食住行各类商品时,应使用相应单位的绿币。同时,随着实践的丰富,金融家可不断创新出更具有操作性的形式。
让绿币可交易。现阶段,与国内现有的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限于企业相呼应,绿币交易限于个人和家庭;交易规则和平台构建,可借鉴国内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未来条件成熟时,可用绿币交易统一各类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等绿色交易。
架构
一是成立国家层面的工作机构,在一个或几个省域范围内开展区域试点,进一步验证和探索绿色价值假说、绿币假想等理论思考对带动绿色生活方式工程化、项目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是成立绿币配置、核查和交易管理机构和交易平台,明确实施和管理主体,加强各项规则的制订和实施。将绿币使用、个人绿色生活方式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强化绿币使用。
三是明确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比如,早期研究阶段,相关事项和内容不再赘述,以2020年为截止时间;先期收获阶段,将个人和家庭的衣食住行纳入使用绿币范围,不迟于2020年启动施行;中长期拓展阶段,将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活动纳入绿色评价体系,并须使用绿币计量其生态资源环境价值。同时,以绿币国际化带动中国货币国际化,为推进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公平,可以在上合组织、“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组织交易,并与中国绿币或中国元挂钩。该阶段不迟于2030年施行;长期国际化阶段,在上合组织、“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推行基础上,推动全球范围内绿币的交易和使用,为未来确立中国货币的绿色化、全球化、储备化打好基础。
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绿色生活方式的标准应随发展而提高。本文不主张生活方式极端绿色化,让人们回到原始绿色,更不主张人类过苦行僧式、清教徒式生活。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可使用的绿币分配量应有所增加,在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外,要考虑绿币支付因绿色生活方式而豁免的问题。
二是绿币资本化应不是问题。通过绿币资本化,让人们从绿色行动中获益,也让人们的不绿色付出代价。
三是坚定信心,以推进绿币全球化为重点,抢占世界绿色标准和绿色行动的话语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践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绿色生活方式入手、发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解决人类绿色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等问题贡献出全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