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分析
2019-01-21俞华勇顾云峰刘和林王妙新
俞华勇,顾云峰,刘和林,王妙新,张 俊
(浙江友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杭州 310030)
小流域治理作为我国先进的生态流域治理手段,能够在100 km2以积水面积为单位,综合地针对该区域内的山、水、林、田、路等各个生态环节开展有效的治理。结合不同流域的实际特点,利用造林、种草、大小淤地坝、梯田修理等手段,有效保护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真正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小流域治理可以切实有效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全面预防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本文将针对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解读
1.1 有利于削弱自然灾害程度
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人们要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全面规划,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而且实现了涵养水源的功效,切实避免水土流失,改善土质。在小流域的中上游布设谷坊、蓄水池等,能有效控制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率[1]。此外,山区往往容易出现泥石流、滑坡等现象,人们可以利用造林、种草等手段,提高植被覆盖率,强化植物附着力,避免多种自然灾害,为自然环境带来了强大的基础保障。
1.2 有利于优化农村生产环境
为了开展小流域治理,人们可以有效结合农村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农产品生产策略,因地制宜,生产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2]。此外,人们要积极建设果林等具有经济生产特色的经济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利用率,转变了传统农村经济生产的单一性,真正优化了农村经济生产格局。
1.3 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严重的自然问题,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农业经济生产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根据第2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随着小流域治理工作的全面落实,人们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特点,开展区别化小流域治理工作,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效率[3]。随着小流域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切实降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4 有利于促进地域经济发展
小流域治理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综合治理手段,它不仅能够保障地方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为广大居民切实解决缺水问题,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此外,小流域治理可以促进农村科学生产,构建科学的农业发展格局,真正让更多水资源得到良好的利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2 小流域治理的技术分析
2.1 集水整地技术
2.1.1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技术是一种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的技术手段,其主要方法便是在山坡上挖掘具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并类似鱼鳞形状的月牙形土坑,并在土坑内蓄水,当土坑内具备种植能力时,便可以种植树木。鱼鳞坑作为一种高效的整地手段,在实际开展整地时,应该在坡度为15°左右的山地坡面或者山地梁脊地带挖掘鱼鳞坑[4]。在挖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持使鱼鳞坑呈品字形配置,并且坑与坑之间的距离应该结合不同种植树木的实际密度要求开展,不应该过于紧密或疏散。
2.1.2 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的主要作用便是蓄水、防止水土流失。水平沟一般建立在山坡上,沿着山坡等高线每隔一定的距离修建截流、蓄水沟,沟内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土挡以间断水流。在坡面不平、覆盖较厚、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带,其一般用来拦截坡面径流和蓄水。在实际开展水平沟整地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坡面中上部,保障其实际的规格在1.5~2.1 m,回填土后的坑深不应该低于30 cm。坑底整地时,应该确保坑底虚土层厚不小于30 cm,坑与坑的间距应该在1 m左右,行距应该在3~6 m,下沿筑高为30 m,顶面宽为40 cm。
2.1.3 机械开沟整地
机械开沟是利用机械手段,保障沟深、沟宽、沟底符合相关要求,抛土均匀。人们要结合不同农作物的实际要求开展农业生产与生态治理,同时结合不同农田的耕作制度,结合不同程度的开沟要求,保障农田抗旱排涝的实际效率[5]。在开展机械开沟整地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利用农业开沟机、拖拉机开沟犁等手段,按照行距为2~3 m的规格进行开沟整地。其规格为上口宽面80~100 cm、沟底宽26~28 cm、沟深为30~40 cm。其实际的开沟规格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域的实际要求和农作物的实际要求开展整地。
2.2 苗木管理技术
2.2.1 苗木移植技术
苗木移植是保障苗木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小流域治理效率的重点。客观来说,苗木管理是一种选择使用良苗、壮苗,扩大使用容器苗的技术手段。在开展小流域治理时,人们应该选择成活率高、土地附着力较好的苗木,如樟树、云杉、落叶松,兼顾高、根、径三个层面,切实保障树苗的成活率。移苗、起苗、包装、运输和种植期间,要做好苗木保湿工作。此外,装车时还应该沾饱泥浆再装入保湿袋中,运输时应及时喷水,造林时提袋植苗,切实保障苗木的成活率。
2.2.2 树种选择技术
在选择树种时,人们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树种。当前,很多人工林树种单一,难以保障生态多样化的要求。人们必须充分利用优良乡土树种资源,引进优良树种,切实加强造林力度。人们要培育复层混交林,确保人工林的稳定性与生态多样性,切实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侵蚀,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构建完善、多功能的护林体系。
2.3 栽植技术
在栽植苗木时,人们必须结合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栽植气候。例如,我国丘陵地区入冬后降水较少,风大,苗木很难适应恶劣的栽植环境。所以,尽量选择在春天栽植苗木。针对容器苗造林来说,必须保障容器苗的水分,定期开展补水。结合不同苗木的实际需求,人们应选择不同的栽植技术。
3 如何加强小流域治理的技术力量
3.1 全面统筹小流域治理规划
要想确保小流域治理效率,人们就必须全面统筹小流域治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是构建完善、稳定的工程队伍,保障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项目的顺利开展。二是积极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的小流域治理方案。三是合理规划农业、林业和牧业等,调整农、林、牧、渔等产业的比例,制定完善的政策。四是采取改垄、地埂植物带、梯田、退耕还林等综合治理手段,充分利用小流域治理技术,合理开展治理,切实避免水土流失。
3.2 因地制宜开展分类治理
小流域治理覆盖区域较为广泛,人们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制定严密的小流域治理计划,并结合各个分类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细化小流域治理措施,以创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人们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现山、水、林、田、路等各个生态环节的综合治理。结合平面铺设原则的各项内容,以居民为中心,依次向外,小流域土地可以分为食物作物圈、经济林圈、生态林圈等各个功能区。各个功能区之间应该保障留一定的过渡地带。另外,尽量将小流域治理分布区域设置在居民附近,广集民智,将居民纳入小流域治理范畴,共同推进小流域治理工程。此外,要合理开展沟渠治理工程管理,做到因害设防,科学布局骨干坝、淤地坝、谷坊及治滩造地等。人们要开展农田集约经营,保障农业经济增值,强化水保草的养畜转化,同时积极开发荒芜山地、非生产地,提升其农业经济价值。
3.3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一是积极向广大农民宣导我国小流域治理政策,使其树立正确的小流域治理观念,造福子孙后代。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网络宣传等各种媒体途径,切实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开展小流域治理时,人们要实施责任制,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切实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小流域治理,切实保障小流域治理效果。
3.4 建立健全专家指导体系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生态治理手段,其间必须引入具有专业生态治理的专家,开展科学的技术指导。所以,为了增强小流域治理效果,人们应该建立健全专家指导体系。人们要将专家系统引入小流域治理的整体决策中,以便解决综合治理中涉及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因子较多的智力措施配置问题。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的手段,构建专家指导体系网络平台,以便乡镇政府、广大群众及时开展耕地种植专家咨询,为科学农业种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水土资源的浪费。
4 结语
小流域治理是我国当前极具效率的生态治理手段。在实际开展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全面、深入地研究小流域治理的各项技术手段,严格把控集水整地技术与苗木管理技术的实际内容,深刻认识到小流域治理的实际意义。在全面统筹小流域治理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将小流域治理工作进行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小流域治理的实际责任,切实保障小流域治理实际效果,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