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

2019-01-21王丙春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年1期
关键词:云南省气象文明

杨 智 王丙春

(云南省气象局 云南昆明 650034)

提 要:从尊重自然规律准确把握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入手,介绍了云南省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体系、生态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能力、面向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现状,针对云南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气象观测能力、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气象预报服务体系、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强化面向生态扶贫的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现代化水平五项基本措施,为云南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决策参考。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总书记视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国内有的学者已对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开展了研究,陈鹏飞[1]等分析了我国生态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当前发展生态气象的重要意义,王云[2]、薛根元[3]等探讨了和阐述了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生态气象监测预警评价与服务方面的研究[4]—[6]。根据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需求,全省气象部门亟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然而关于云南省如何将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服务融入云南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云南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提出了强化气象保障服务的基本措施,以期为云南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决策参考。

1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进展情况

1.1 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建立

云南省建成了由3个气溶胶观测站、18个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和6个酸雨观测站组成的环境气象监测网;沿高黎贡山—哀牢山—无量山地区布设20个7要素高山无人自动观测站,开展气候变化敏感区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气象观测;建成洱海水上气象观测平台和滇池生态气象观测船,开展水位、水质、水文及常规气象要素实时监测以及湖-气界面水、热输送通量定量监测。依托香格里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在迪庆藏区建设高原生态监测及综合保障体系。

1.2 生态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得到提升

云南初步建立了环境气象预报业务流程,研发了空气质量、紫外线、花粉浓度以及人体舒适度、旅游气象指数等服务产品,开展雾预报预警、空气污染气象条件潜势预报、酸雨监测分析评估等。针对重要林区、自然保护区、流域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建立了气象干旱指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气象影响预报业务。

1.3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云南省气象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共享气象和环保监测数据,开展联合会商和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并将实况监测结果和空气质量预报联合发布在云南气象(行政版)APP,强化了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滇池蓝藻、湖滨湿地、汛期水域面积开展动态监测,对昆明城市主要饮用水源云龙水库水体面积开展监测与分析。建立了滇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不定期发布水体面积、水体质量、滇池蓝藻水华等监测及气象条件评价专题气象服务材料,为滇池富营养化进程控制、滇池湖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1.4 面向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显著

围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需要,云南省气象部门在重点旅游区、生态脆弱区、受污染水域、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为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等开展应急作业。近5年来共实施飞机增雨作业388架次,影响区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5669次,受益国土面积约21.42万平方公里,受益森林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空地结合立体式人工增雨增加降水133.7亿方。

1.5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技术支撑能力有效提升

全省气象部门开展了云南省风能资源详查,编制完成《云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绘制了全省县级以上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开展了气候容量评估研究,初步建立了云南省大气环境容量、水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以及气候宜居性定量评估指标、方法体系。

2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观测布局优化不够,生态气象要素观测能力不足

现有综合气象观测网业务领域和时空覆盖不全,缺少生态气象观测要素,缺少高精度自动化的生态气象观测仪器;卫星遥感生态气象监测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大理观象台、香格里拉大气本底观测站生态气象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2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服务产品严重不足

卫星遥感产品的应用潜力挖掘不足;对气候系统、生态环境关键变量的变化规律、各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转化-传输的机理等缺少深入的认识;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影响评估能力严重不足。

2.3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领域有限

在典型生态系统气象监测评估、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保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深度不够,在人体健康气象风险评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策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服务尚未展开。

3 云南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建立完善生态气象监测网,提升生态气象观测能力

优化整合大气成分、气溶胶质量浓度、酸雨等观测站网,完善观测项目,增强现有观测站点观测能力。强化生态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以遥感手段、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相结合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围绕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逐步建立农业、高山草甸、湖泊、湿地、城市等云南省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气象观测试验站。进一步发挥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和香格里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生态观测功能,完善现有业务观测系统,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气象监测服务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开展大气负离子、环境监测、紫外线、林业气象、生态系统基础信息等数据的交换共享。利用静止、极轨和资源卫星,结合地面气象站点,改进完善卫星数据处理和生态灾害遥感监测平台,实现对草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植被长势、高原湖泊生态质量和气象灾害等全方位立体监测水平和频率。

3.2 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气象预报服务体系

共享林业、环保、农业、交通、旅游、能源等部门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统筹建立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行业领域影响、空气污染对交通与人体健康影响等的数据挖掘分析,推进大数据在生态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发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系统。

开展负氧离子、花期、花粉浓度、紫外线强度、空气清新度指数、气象景观指数、宜居指数、气候舒适度等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进一步深化与林业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准确率。开展精细到县的24小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并在网站、电视、手机APP等渠道联合发布。在省级建立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建立完善重大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的气象保障业务。建立完善大气环境污染预报预警联合会商和服务产品联合发布机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联合调查和评估机制。

3.3 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加强面向电网调度和大型发电企业的集中式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预报和发电功率预测及运行保障气象服务。建立针对国家公园的专业观测、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与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业务。开展重大城乡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准确把握趋利避害的气象条件,充分发挥气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围绕生态旅游,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参加“中国天然氧吧”、“避暑之城”、“避寒胜地”、“恒春之都”创建,提高气象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叠加效应,推动气候资源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

3.4 强化面向生态扶贫的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编制烤烟、咖啡、茶叶等高原特色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气象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统筹兼顾农村生态。发展适用“三农”的智慧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展茶叶、咖啡等精细化优质生态农产品气候区划,开展基于“智能芯片”的优质农产品生态环境条件溯源服务。

3.5 提高面向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

建立飞机作业保障基地,完成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库、干旱地区和粮食生产、生态建设等重点区域开展经常性人工增雨作业,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利用工作,增加蓄水,缓解因水资源短缺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省气象部门亟待构建云南省生态文明气象综合保障服务体系,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应紧跟生态建设需求、发挥优势,加强顶层设计,提升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国家公园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气象服务、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气象科技支撑,为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猜你喜欢

云南省气象文明
气象树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请文明演绎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漫说文明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