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1-21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年11期
关键词:源头垃圾桶垃圾

高 飞

(井冈山大学后勤保障处 江西吉安 343009)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垃圾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城市环境问题。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2015 年间,我国每年产生的清运垃圾从1.6 亿吨增加到了1.9 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生活垃圾还在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递增[1]。

目前公认的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日本、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德国垃圾回收率达到60%以上。我国在部分试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回收,但还没有一个城市真正完全实现这一目标。

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包括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环节,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垃圾源头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关键一环,需要全体居民的支持配合。大学师生员工是一个高层知识分子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大学师生带头示范,做好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工作,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辐射效应,对最终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概念意义

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或为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四类[2]。其中,可回收物包括废弃电器、电子类产品,废旧报刊书籍,废塑料,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金属,废玻璃等;易腐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等;其他垃圾包括卫生纸、餐巾纸、烟头、干果皮果壳等不易腐但又不可回收的垃圾。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利用这个资源的第一步就是垃圾分类回收。合理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对于减少垃圾数量和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类投放可提高垃圾的容重,使垃圾的运输量减少30%;可减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成本和障碍,增加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据统计,回收1 吨废纸可造好纸850 公斤,节省木材300 公斤,比生产等量纸张可减少污染74%;回收1 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 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垃圾分类可大大减少填埋、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减少因此对于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获得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2 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

高校生活垃圾主要来源是食堂、超市、学生公寓以及办公教学楼、图书馆,及道路清扫垃圾。其组成为:纸类垃圾平均占比为9.82%,厨余垃圾平均占比为76.35%,织物垃圾平均占比为5.5675%,塑料垃圾平均占比为8.0225%。校园垃圾种类区分鲜明,适合分类收集[3]。

高校普遍配置的分类垃圾桶有两种:一种设置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种设施;一种设置了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种设施。目前,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参与率仍然较低,垃圾分类收集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3 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3.1 主观方面的问题

3.1.1 没有完全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学生对垃圾分类回收的认知主要通过学校宣传、电视、网络,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比较零散,片面。生活垃圾千头万绪,千差万别,部分师生对垃圾所属类型还不了解,做不到迅速辨别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

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轨道型的研究较其他两种形式的装置更为成熟,已经可以投入使用。而其他两种现在尚处于试验阶段,所以本文主要写轨道型电磁发射装置。轨道型相比于其他两种形式的装置更适合将较小质量的负载加速到较高速度,而线圈型和重接型可以发射大质量弹丸。

3.1.2 缺乏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差,一般不会按照垃圾桶的分类方式丢弃垃圾。调查显示大学生其中随手将垃圾任意扔进垃圾桶的占到86.92%,只有少数学生会按照垃圾桶的分类方式丢弃垃圾,占13.08%[4]。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认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是环卫部门工作人员的事,和自己无关。意识不到自己在垃圾源头分类投放的配合是政府后续分类回收、处理的基础;意识不到自己正是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最重要的一环。

3.1.3 垃圾分类投放时存在怕麻烦心态

大约91%的被调查者认为垃圾应该分类存放并合理进行回收处理,但实际上,仅有约10%的人会注意垃圾回收利用,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存放[5]。

寻找垃圾桶上的标识、判断手中垃圾的类别、按照判断结果投放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在形成习惯前,需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师生因下意识的怕麻烦的心理,倾向于随手丢弃,不按垃圾分类投放的正确流程操作。部分愿意分类投放的师生注意到校园内垃圾桶中的垃圾一直是混合投放的,既使自己分类投放也没有实质意义,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随大流”。这些都是怕麻烦、懒惰的表现。

3.2 客观方面的问题

从国家的层面看,目前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规范散见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之中,还很不完善,尤其缺乏具有核心约束力的专项条款,可行性与督导性的条款很少且效力不髙。相关条款还不系统,几乎没有可操作性,表现在: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的法律主体,法律责任,法律惩罚标准和惩罚措施等关键领域都没有涉及。

地方政府的相关配套法规、制度也很不完善,还没有因地制宜地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系统解决方案。居民生活垃圾投放时,分类不分类一个样,环卫部门混装混运,终端处理手法单一。这些都直接影响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工作的推进,使得地方的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3.2.2 后期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均以混合状态完成。大学校园的垃圾车也没有分类运输条件,工作人员清理校园内的垃圾桶时,不管其内的垃圾有没有经过分类,只能全部倒入垃圾车内。如果后期做不到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前期分类投放做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会严重打击师生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积极性。

3.2.3 垃圾源头分类投放设施的设置存在问题

垃圾桶(娄)的分类不明确,且数量不足。学校办公楼、学生宿舍等处常用一个塑料袋收集全部生活垃圾。此外,分类垃圾桶上缺少相应的示意图或不明确问题。这在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初期阶段,不利于高校师生迅速分辨垃圾种类,给他们分类投放带来一定的困惑,无助形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

4 促进高校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收集的对策

4.1 提高师生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便利性

在德国,居民家庭需准备4-5 个垃圾桶,分别投放生态垃圾(蔬菜叶果皮等)、化学垃圾(废电池等)、可回收垃圾(玻璃、废纸等)、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等。

学校要适当增加投入,细化收集源头的垃圾桶分类,确定合理的地点,定点放置分类垃圾桶;在各类垃圾桶上明确标识出可投放的垃圾种类,提高垃圾分类的服务质量,提高其感知到的垃圾分类容易程度,降低师生垃圾分类投放的时间成本,减少预期阻碍,方便投放。引导干部职工形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的良好习惯。

4.2 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师生垃圾分类能力

制定更易于理解、执行的垃圾分类制度和行为规范。可借鉴浙江金华的经验:采用“会烂”“不会烂”“能卖钱”“不能卖钱”的两次四分法。把垃圾按“会烂”和“不会烂”进行分类,将“不会烂”的垃圾再按照“好卖”“不好卖”的标准进行二次分类。让“会烂”的垃圾进阳光堆肥房发酵堆肥,“好卖”的垃圾回收处理,“不好卖”的垃圾则进入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处理,有毒有害的进行特殊处理[6]。

学校可在这种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垃圾分类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垃圾组成特点,细化分类投放的原则、操作要点,向师生员工广泛宣传。

4.3 强化高校师生的责任感,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

总有人要先行一步,高校师生理应提高自身精神层次,当仁不让,克服一切不利条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垃圾分类问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教职员工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理应在垃圾分类投放方面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学校应引导学生社团、班级、寝室形成分类投放小群体,并逐步扩大影响力,争取人人参与、互相监督,以提高学生垃圾分类投放的整体水平,最终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4.4 做好废旧电池的收储工作

废旧电池中含有的镉、铅、汞等重金属是对人体危害极大的物质。一节一号电池腐烂,释放的有毒物质可导致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会污染60 万升水体。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废旧电池处理的相关法规,这还是一个监管盲区。学校可先行一步,设置专门的废旧电池收储箱,以保存从分类垃圾桶收集回来的废旧电池,待国家出台相关法规再交相应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结语

垃圾分类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养成垃圾源头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是一场持久战。学校应针对师生垃圾分类投放存在的问题,完善垃圾源头分类的设施,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师生的垃圾分类能力,强化他们的分类意识与责任感。只要师生主动担责,克服懒惰,不嫌麻烦,就能逐步全面落实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迈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第一步,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猜你喜欢

源头垃圾桶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飞进垃圾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常回源头看看
倒垃圾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