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冰似玉的龙泉窑青瓷—国家博物馆藏宋龙泉窑青瓷赏
2019-01-21张润平
□ 张润平
图1 北宋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多孔盖瓶
图2 北宋 龙泉窑翠青釉莲瓣纹五管盖瓶
图3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划莲荷纹塔式盖瓶
图4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盘口瓶
龙泉窑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场,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史上的高峰,代表了中国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南宋龙泉窑集古代青瓷生产工艺之大成,所创梅子青、粉青为青瓷釉色之冠,釉色如冰似玉,洁净莹泽,耀青流翠,为世所珍。冯先铭称赞:“它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釉色所倾倒。”国家博物馆藏龙泉窑青瓷非常丰富,种类繁多,且质量较高。本文结合馆藏和近年水下考古出水宋龙泉窑青瓷实物,对各时代龙泉窑青瓷加以述要和研究。
一、发展中的北宋龙泉窑青瓷
北宋龙泉窑有鲜明的特色。早期龙泉窑集中在龙泉市金村与庆元县上村交界处溪流两旁山坡。器型规整,釉面光洁,玻璃质感强。多数刻划纹饰,与开创期的灰胎青黄釉瓷有着很大的区别,早期施釉稍薄于中晚期,由于所施的是粘结度不高的石灰釉,故釉面常出现流淌现象。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广阔,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县上、丽水市石牛等地发现窑址30多处。产品盛行刻、划花装饰,篦花少见,工艺上受到越窑、婺州窑较大影响,釉色青中带黄,含钙量较高,属石灰釉。在金村窑遗址的堆积层中,甚至发现了具有耀州窑青瓷风格的茶盏残片。此期龙泉窑青瓷特点是在广泛吸收周边地区和北方青瓷名窑制瓷工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多孔盖瓶(图1),北宋,高33.3、口径6.7、底径19厘米。瓶成塔式,圈足,盖呈覆莲式,上刻莲瓣纹。瓶身由阴刻弦纹分成四层,上刻凸起的莲瓣纹,莲瓣内刻划细密的花蕊及花脉纹,每层凸雕五个短流孔为装饰,短流孔顶部雕成兽头,流口巧做成兽嘴。通体施青釉,造型俊秀,制作精美。北宋龙泉窑多孔瓶体一般为多级塔式,寓意五谷丰登,多用于陪葬,瓶高多在25~35厘米之间,有盖,五孔瓶较多见。该器为北宋龙泉窑精细之作。
龙泉窑翠青釉莲瓣纹五管盖瓶(图2),北宋,高32、口径9、足径10厘米。瓶呈塔式,直口,多层塔式腹,圈足。肩部出五管,瓶体刻划莲瓣纹和斜方格纹。盖面刻划莲瓣纹,塔式钮。通体施青釉,釉层均匀,色泽莹润。五管瓶为北宋龙泉窑流行的瓶式之一,肩部多设五管,也有四管和六管的,管与器身不通连。
龙泉窑青釉划莲荷纹塔式盖瓶(图3),北宋,高33、口径9、底径8.5厘米。盘口,长颈,长鼓腹,圈足。带盖,瑞兽钮。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腹部刻划莲花和莲实纹,间隔水波纹。这种塔式盖瓶在北宋时期非常流行,
图5 南宋 龙泉窑翠青釉刻划莲瓣纹五管盖瓶
图6 南宋 龙泉窑青釉出戟觚式瓶
图7 南宋 龙泉窑青釉贯耳瓶
图8 南宋 龙泉窑青釉弦纹盘口瓶
二、梅子初青的南宋龙泉窑青瓷
南宋是龙泉窑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釉的表现、技艺还是艺术风格都达到了高峰。南宋的青瓷融合了中国制瓷工艺精华,集古代青瓷生产工艺之大成。将早期青瓷和唐代越窑青瓷发挥到极致,以翠青釉色著称。南宋开禧二年的《云麓漫钞》载:“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厚釉的出现让南宋龙泉青瓷更加注重造型变化,南宋龙泉青瓷如凝脂般堪比美玉的艺术特征,符合儒家经典关于玉文化的要求,且深受当时宋代宫廷的赏识。盖钮形式多样,有塔式、瑞兽、飞鸟、人首、佛像、镂空花形、宝珠状等。塔,代表根基坚固,寓意子孙家业万世稳固。北宋龙泉窑塔式瓶、佛瓶等为民间盛行的陪葬之器。
龙泉窑青釉划水波纹盘口瓶(图4),北宋,高32.2、口径13.3、足径11.5厘米。盘口,长颈,丰肩,长鼓腹,圈足外撇。盘口,长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光润,青灰色胎,胎体厚重。颈部刻弦纹,腹部竖刻六组等距双阴线纹,中间刻划水波纹。该器造型高大,挺拔饱满,花纹清晰,细条流畅。青釉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釉色似越窑青釉,温润似玉,为北宋龙泉青瓷代表。
北宋龙泉窑常见器型还有梅瓶、执壶、凤首壶、罐、炉、碗、斗笠碗、盅、碟、粉盒等。清人梁同书《古窑器考》载:“古龙泉窑,土细质厚,色甚葱绿,妙者与官、哥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宋人庄绰《鸡肋编》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
产品有白胎厚釉和黑胎厚釉两大类。驰名中外的白胎厚釉粉青、梅子青釉瓷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釉层较厚,釉面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的玉石效果,装饰手法有刻花、模印、贴、堆等。粉青如蓝天、翠绿如青梅,揽尽大自然的苍翠与润泽。黑胎青瓷,胎簿釉厚、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应是绍兴元年(1131)以后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
南宋龙泉窑学习南宋官窑的先进技术,且结合北宋龙泉青瓷的特点,创作出更有艺术性与观赏性。胎釉原料的改进,在瓷石中掺入紫金土,强化胎质使得薄胎厚釉得以实现,釉料中加入钾钠含量较高的草木灰,使釉层加厚,呈现出较深的青色。受官窑和复古思潮的影响,南宋龙泉青瓷多仿先秦和汉代青铜器及玉器造型的炉、觚、鬲、鼎、琮等。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宋代制瓷,虽研炼极精,莹润无比,而体制端重雅洁,扰有三代鼎彝之遗意焉。”觚式瓶、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鼎式炉等应运而生,深受当时宋代宫廷的赏识,并作为宫廷高档陈设用瓷。
龙泉窑翠青釉刻划莲瓣纹五管盖瓶(图5),南宋,通高24、口径7、底径7.7厘米。瓶呈塔式,直口,塔式腹,圈足。瓶肩部出五管,管口沿为锯齿状,瓶身刻莲瓣纹和网纹。盖为覆莲式,盖面刻莲瓣纹,飞鸟形钮。瓶底部刻“何宅”二字。通体施青釉,釉层均匀,釉色莹润。北宋五管瓶中还有瓶身阴刻“官宅”二字的。
龙泉窑青釉出戟觚式瓶(图6),南宋,高25、口径15、底径10厘米。仿古代青铜觚造型,撇口、长颈、鼓腹、胫部渐丰,高足,外部四出戟,通体施青釉,造型古雅,胎体灰白,釉层明亮厚重,传世品少见,为南宋龙泉窑青瓷仿古代青铜觚之佳作。
龙泉窑青釉贯耳瓶(图7),南宋,高16、直径7.5厘米。直口,长颈,颈上部有对称贯耳,鼓腹,圈足。通体施龙泉青釉,器型素雅,格调古朴,与同时期官窑器型相类,无纹饰雕刻,以造型、釉色取胜,为宫廷陈设瓷。
龙泉窑青釉弦纹盘口瓶(图8),南宋,口径12.5、高22厘米。盘口,长颈,颈部有两周等距凸弦纹,颈肩部有两周凸弦纹,鼓腹,腹部有三周凸弦纹,圈足。通体施青绿釉,釉色青中闪绿,釉层厚实光润。造型及凸弦纹均仿古代青铜器型和出筋纹饰效果,为南宋宫廷仿古陈设器之佳作。
图9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堆塑龙纹盖瓶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美术馆藏
图10 南宋至元 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
图11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凤耳瓶
图13 南宋 龙泉窑青釉瓜棱形水注
图14 南宋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鸟食罐
除上述器型外,新创器型有堆塑龙虎盖瓶、葫芦瓶和荷叶盖罐等。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堆塑龙纹盖瓶(图9),现藏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美术馆。高25.5、直径12厘米。瓶直口,长圆腹,圈足。带盖,盖纽为卧伏状长颈尖嘴瑞鸟。瓶颈肩处凸雕一只蟠龙,蟠龙围绕器身,龙身粗壮,爪纹锋利。通体施翠青釉,呈梅子青色,釉色翠绿欲滴,色泽可人。堆塑纹饰精美,釉色以翠绿晶润的梅子青装饰,为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中珍品。其釉层较厚,厚釉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最后才正式烧成,厚釉可达十余层,厚釉的出现以及釉的不透满足青瓷的玉质,厚釉与玉质的釉面使南宋龙泉青瓷更注重造型变化,给人以澄净高雅感觉。
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图10),南宋至元,高27、口径4.7、足径9.2厘米。形状如葫芦,撇口,束颈,双鼓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器表饰凸起的缠枝花卉纹,釉层较厚,釉面温润。造型端庄古朴,为南宋新创器型,南宋至元较为流行,是龙泉窑粉青釉中精细之作。
龙泉窑青釉双凤耳瓶(图11),南宋,高15.5、口径5.3、底径5.7厘米。盘口,长颈,颈部饰对称双凤耳,斜肩,长腹,浅底挖足。施龙泉青釉,造型典雅,器表有开片纹,同类器型还见有双鱼耳、摩羯耳和鱼化龙耳瓶等,上品有梅子青和粉青釉。
南宋日常生活器有盘、碗、瓶、壶、盆、碟、盏、罐,文具中的笔筒、笔架、水注、笔架、笔筒、水盂以及文玩器等。
龙泉窑青釉双鱼洗(图12),南宋,高3.9、口径13.2、底径6厘米。敞口,宽平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釉,洗外壁刻莲瓣纹,内底贴双鱼纹,鱼摇鳍摆尾,寓意吉祥。双鱼是模印以后再黏贴在内底上,这种工艺分釉上和釉下两种,贴鱼纹再上釉,为釉下;在坯体上先上釉,再贴鱼纹烧制,为釉上。此洗的鱼纹贴在釉下,而且经多次施釉,才形成厚釉,釉层厚而不流,釉色青翠似玉,莹润典雅,此盘在元代也非常流行。
龙泉窑青釉瓜棱形水注(图13),南宋,高7.2、口径2.8、足径5.6厘米。圆口,瓜棱形鼓腹,腹一侧饰把,另一侧饰流,盖失。施青釉,腹部饰等距凸起的瓜棱纹。造型精巧雅致,薄胎厚釉,釉色光亮。为南宋茶具代表作。
龙泉窑莲瓣纹鸟食罐(图14),南宋,高3.3、口径2.4、底径2厘米。圆口,弧腹,腹部饰仰俯莲瓣纹,肩部饰一贯耳,圈足。施青釉,釉色明亮厚润,造型玲珑精巧,为南宋龙泉窑赏玩器。
图12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鱼洗
图15 南宋 龙泉窑青釉刻莲花纹碗
图16 南宋 龙泉窑青釉敛口莲瓣纹钵
图17 南宋 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盘
图18 南宋 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
宋代陶瓷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继续沿袭唐代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形式。福建和广东地区开始出现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窑场。北宋时期广州继续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口,泉州地位上升,北宋末期龙泉窑青瓷和福建地区陶瓷开始外销。南宋以后,泉州取代广州成为第一大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景德镇窑、龙泉窑和福建地区窑场的瓷器外销提供了便利。从泉州出发的外销瓷大量销往东南亚和西亚地区。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成为青瓷外销的主体。宋代赵汝适《诸藩志》和周去非《岭外代答》等详细记载了当时海外贸易情况。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加大了海船的装载量,促进了陶瓷海外贸易的发展。
广东阳江“南海I号”沉船遗址,1987年发现并命名。水下考古调查至2004年,采集一批沉船遗物,全部移交我馆。之后确定整体打捞,2008年完成整体打捞,现“南海I号”沉船已陈列于广东阳江市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分阶段进行发掘。出水瓷器窑口有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德化窑白瓷、磁灶窑黑瓷等品种。
龙泉窑青釉刻莲花纹碗(图15),南宋,高8.4、口径19.4、足径6.4厘米。敞口,深弧腹,圈足。胎体灰白厚重,施青黄色釉,釉质滋润肥厚,内腹、内底刻划莲花纹。这种造型的碗较多,有大有小,纹饰多为莲纹和云纹等,也有光素无纹的。
龙泉窑青釉敛口莲瓣纹钵(图16),南宋,高5.3、口径12、足径3.8厘米。敛口,沿内折,斜弧腹,矮圈足。胎较厚呈灰色,通体施青绿釉,足底无釉露胎,外腹满刻莲瓣纹。
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盘(图17),南宋,高5.2、口径18.9、足径6.5厘米。圆唇,撇口,浅弧腹,圈足。胎体较厚,胎体灰白,施青黄釉,施釉裹足,足心无釉露胎。盘内底及内壁刻划花纹,外壁刻划莲瓣纹。此类盘有圆口和花口两种。
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图18),南宋,高4.2、口径18.6、足径5.4厘米。菊瓣口,口沿外撇,浅弧腹,圈足。胎体较厚,胎体灰白,通体施青绿釉,施釉裹足,足心无釉露胎。盘内外满刻菊瓣纹,造型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