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技术提升节能管理的思考
2019-01-20刘权
刘 权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459)
引言
能源统计是反映企业用能水平,反馈节能效果的重要载体。随着IT行业的高速发展,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统计分析管理深度融合,提升公司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将使信息化价值日益凸显。
1 能耗指标及统计分析内涵
能耗指标是各种反映能源消耗量的数据指标,用来描述能源消耗量的大小和种类。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完成“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的目标任务。
单位GDP能耗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同时间接反映产业结构状况、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消费构成和利用效率等内容,起到检验节能降耗成效的作用。
2 当前节能统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渤海油田是中国海上最大的油田,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发挥重要作用。海上油气田能源统计内容受其特有的生产环境、行业特点影响,统计分析方法自成体系,统计内容包括能源消费量、油气田产量、主要耗能设备、用水状况等方面。能源效率评估从能源输入,过程利用,环境影响及产品输出的全过程展开。以典型油田为例开展能源效率评价,评估显示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推进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经过多年节能管理的积累,海上油田的能源统计已经初具规模,满足了国家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的要求。
但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进,现有的节能统计分析亟待提升。
一是节能统计的精细程度不够。目前海上油田能耗统计以油田为单位,统计本油田同类能源每日消耗总量。而能源是哪台设备消耗、用于何种用途的分类不够精细。例如:机采电泵消耗的电量对应其举升油井产出液量的数据无法便捷呈现。
二是节能统计的自动化水平不高。海上油田具有设备集成、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各类设备运行参数均显示在现场仪表盘或中控上。能耗数据的读取以人工抄录后提交至节能统计系统为主,存在因人工误差导致数据统计失真的风险。
三是节能统计分析对标的效果不好。海上油田生产有其固有特点,其耗能情况受地质油藏影响较大,也与开采方式息息相关,多方因素决定油田能耗变化的趋势。目前的节能统计分析以国家的能源消耗总量、单位产品综合能源消耗量为基础。
3 信息化技术助力节能管理的对策思考
3.1 做好顶层设计
结合国家对工业企业节能管控的要求,油气开采行业实际运行特点,需要制定出企业节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顶层设计要有一定前瞻性,为今后的智能油田系统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能源统计分析管理深度融合,辅助节能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要充分利用海上油气田现有计量和网络传输资源,采用标准数据接口,确保系统性能安全可靠,以实现数据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在全面性与经济性这对立的两个方面,找到最佳平衡点。
3.2 汲取试点经验
通过学习中石油等兄弟单位的建设经验[1],系统建设需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动。一是建立健全系统建设各专业深度融合的组织保障、责任分工、资源支持,成立领导小组、实施工作组,明确各组责任分工,科学管理和统筹安排资金和人力资源;二是努力培育既懂生产工艺又懂信息技术,热爱节能低碳、遵从标准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形成行之有效的系统建设沟通协调机制,以月报、例会等形式及时沟通解决问题,推进项目进展;四是试点推动不同油田类型系统建设的典型研究、示范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稳妥、有序、渐进的推动。
3.3 建设融合、共享、可靠的系统
油田信息化未来的建设目标是数字油田、智能油田。海上油气田现有的电网是维持油田正常生产的基础。油田现有的开发生产运行系统是日常生产状况、生产跟踪管理、能源消耗情况、碳排放情况统计的关键载体。节能管理系统建设思路要基于对发电系统、用电系统的耗能板块优化设计,与生产工艺、流程等相关业务过程深度融合,实现能耗自动计量、传输,以节能指标为抓手做好系统中的对标、监控、预警等。节能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成效的关键在生产工艺与能源消耗的深度融合[2],需要在已有各种系统的基础上,整合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建设与开发,实现信息化系统助力节能管理。
结语
信息化与海上油气田节能管理的结合,是基于节能潜力匮乏而为油田生产定制的一项长期全面体检、监测系统,旨在通过逐渐积累的数据,以科学的方法查找节能潜力、提升管理效率。未来,海上油田可以实施更大更广范围的信息化与各业务板块的深度融合,以期早日实现智慧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