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空间管制探析
2019-01-20王娇
王 娇
(北京中环博宏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2206)
引言
2003年,我国建立了规划环评制度,针对规划等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和协同效应开展评估,从决策源头防止环节污染和生态破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规划环评技术导则中逐渐提出了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空间准入符合性分析等新的要求。空间管制理念最早来源美国增长管理理论,其核心是要抓住城市开发的地点、时机及程度,从而解决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其本质是要有效管控城市的扩张无序,进而做好城市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等。
1 工业园区环境影响特点
1.1 开发面积大
据统计,我国目前国家级开发区达到219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6个。这些工业园区的显著特点是开发面积庞大,开发周期较长,一些主体工程、公用工程以及仓储工程等,使得工业园区的占地面积达到数十、数百平方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影响范围较广,涉及到的环境敏感因素众多。
1.2 污染排放强度大
工业园区内的项目种类繁多,石化、医药、纺织、冶炼等项目,在项目建成投产后会给周围的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有机废气、废水、固废、噪音等等,处置不当都会加剧园区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1.3 环境风险高
工业园区内的项目多,涉及到的原辅材料多,尤其是石化、医药、冶炼等项目,在生产、运输和管理环节会产生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环境风险较高,会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及居民的居住安全构成较大的潜在威胁。
2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空间管制要求
规划环评是通过发展规划目标定位、结构、布局、规模等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证和评价,进而提出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完善发展规划的具体对策及建议,从而为区域内的产生结构、规模及其布局优化和调整提供依据。与建设项目的“末端治理”相比,规划环评具有“前端预防”的效果,这也反映出了规划环评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思路。
2016年《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较之前的规划环评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将总量控制、空间管制及环境准入等作为规划环评成果的重要内容。并且明确提出了环评中的空间管制要求:(1)空间管制包括生态空间分布图、优化后的生产/生活空间分布图。(2)《关于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单式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则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空间清单的重点保护内容,并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识别规划范围内可能涉及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开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并严格划定应保护的生态空间。(3)根据生态空间保护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并进一步明确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四至范围及具体的管控要求。
3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空间管制方案
3.1 规划环评生态空间
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看,要根据生态环境的现场调查,以及规划等,准确识别确定工业区周边的生态区域,严格做好保护及分类限定开发,具体来说,根据规划空间及布局情况,工业园区生态空间包括:主干河流、河道隔离带,以及工业园区周边的重点河流水域,该区域生态修复及保护工程、景观保护及应急救援等,禁止纳入生态保护区内从事与生态环保无关的工业开发活动。做好工业园区内的干道绿化带建设,维持工业园区内的生态系统,工业组团与相关的环境敏感目标间建立相应的隔离区域,降低工业生产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3.2 规划环评生活空间
工业园区环评中的生活空间管制,应结合园区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环境风险评价获得的相关结论,对工业园区周边的生活区域提出相应的限制性要求和规定。如,通过大气预测后超标的区域应为“不宜建设生活区”,并设置好与周边的一定卫生防护距离;此外,还要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计算出相应的“限制建设生活区”,禁止在该区域建设新的居住区,已有住户的,应控制住户的规模,逐渐减少对居住区的影响。
3.3 规划环评生产空间
根据工业园区的规划所划定的仓储物流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以及其他用地等,严格落实好生产性用地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生产空间应作为较为单纯的生产区,严禁安置常住人口,以及居住用地,明确划分生产及生活功能区,防止因生产区过于接近生活区域,导致环境污染及环境风险等影响常住区居民的生产生活。
3.4 规划环评空间管制方案
在确定好工业园区的生态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生产空间后,应综合制定一个整体的工业园区空间管制方案,并根据不同的空间特征及环保需求,确定具体的管理要求,形成若干个空间区域分布图,为后期的工业园区开发及项目选址提供空间用地范围。如,生产空间的范畴及位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限制性生活区的位置及范畴,以及相应的管理要求等等。
结语
根据工业园区规划特点,以及环境影响,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空间管制方案,引导工业园区后续项目的选址布局,管控好周边敏感区域的发展,切实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使工业园区创造出更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