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9-01-20徐静

天工 2019年7期
关键词:面塑民俗色彩

文 徐静

一、面塑艺术的发展渊源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它主要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捏制成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面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而在先秦时期开始出现的石磨,给面食的制作创造了物质条件,面塑真正出现是在汉代,可能是供人们食用的装饰食品,但遗憾的是历史上没有关于面塑的确切记载,也没有传世的面塑作品。已知最早的古代面塑,是在唐代古墓中出土的面制俑头。

面塑艺术兴盛于宋代,当时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明清时期,面塑艺术已经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面塑艺人重要的谋生手段,这使面塑艺术得以流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而面塑的花样和制作手法也因此不断地提升并且呈现出很强的区域性,充分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二、面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丰富多彩的内容美

面塑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面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像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寿桃、面鱼、面羊等;而到了现代,伴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塑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中,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日益凸显,逐渐从民俗活动登上大雅之堂,这使得面塑的题材内容更加广泛,更加符合现代社会。

(二)寓意美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面塑作品大都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赋予面塑各种象征吉祥福瑞的形象来表达这些愿望,例如“寿桃”象征生命的含义,“榴开百子”则成为多子多孙的符号。

(三)对比强烈的色彩美

面塑色彩具有装饰审美的特征,在一些民俗活动中的面塑作品大都色彩浓烈,着色夸张,不拘泥于现实物象的固有色彩,大胆地运用高浓度的红、绿、黄等色系,这使得面塑作品色彩对比强烈,表现出一种既淳朴又热烈的美感。

三、面塑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

(一)造型上的创新

中国传统的面塑艺术是建立在民俗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面塑艺术要想跟紧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时代的养分,适应现代生活。在造型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婚、丧、民俗活动等题材,而选择符合当下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例如,四大名著里的历史人物、更具现代气息的动漫造型以及当代的都市生活,都可以通过面塑表现出来。

(二)材料上的创新

传统的面塑主要是以面粉作为原料,所以一件非常精美的面塑作品经过长时间存放后,就会出现干裂、发霉、变色的情况,这使得很多面塑爱好者捶胸顿足,而现在,科技的发展使他们知道在原料中加入苯甲酸呐、乙酸钠或其他添加剂可以防止霉变,加入精盐和甘油可以防止干裂。当然,也可以将面粉替换成半透明的明胶材料或巧克力。使得面塑作品更加时尚,色彩更加丰富,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三)传承模式上的创新

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面塑艺术采取的是祖辈相传和师徒相传的形式,这种形式传授的范围窄且容易失传,作为非遗文化的一种,面塑艺术可以采用“非遗进校园”的形式或者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大数据时代,还可以在如今很火的抖音、快手上传播,以此提高人们对面塑艺术的认知度。

面塑作为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民间艺术,凝聚了千百年来人们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新时期,面对新文化,面塑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时代更好地并存,展现出更顽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面塑民俗色彩
跃然指尖的面塑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民俗节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神奇的色彩(上)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