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意木雕艺术学习创作中要处理好的审美范畴

2019-01-20张树荣

天工 2019年7期
关键词:形神刀法肌理

文 张树荣

情感植入的主动性和技艺表现的自然性,要求写意木雕创作人员在熟练掌握传统刀法、技法的同时,还要根据材料特点,创造性地学习天然材料肌理结构特点,方能达到刀法“无为”自然成效。

一、要处理好“形”和“神”的关系

写意雕刻艺术是一门传统底蕴深厚的新门类。在学科构建中,写意雕刻艺术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先生顺应传统审美思维,力求“立体中国画”的写意雕刻审美追求以传统审美范畴表述。张树珉先生根据传统形神关系,提出了写意雕刻的三种类别。一是“形全神似”的小写意。在创作中,以形为质,以神为用,形神统一。重视物象形象的表达,作品结构细腻清晰,“神的塑造”为“形的表现”服务。这类作品具有叙述性、故事性。二是“形神兼备”的兼工代写。既重视神韵表达,又注重形象表现。这类作品注重哲理性、散文性。三是“重视神似”的大写意。以神为质,以形为用,重神轻形,舍物形求意形。强调作品神韵表现,舍掉形象细节刻画。这类作品具有诗意性、情感性。

形神关系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对和谐体。重视精神性表达、情感性流露、审美化滋养,从“神似”发展到“意似”,就能进入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二、要处理好“意”和“象”的关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先生对“象”和“意”的理解更宽泛一些。他认为, “象”具有多层含义。一是实象。即作品实体之象,比如你要做一匹马,马就是实象。二是外象。即品外之象,比如你要创作游动的鱼,这个“外象”就是水,水的流纹波动与鱼的形体结合,就会表现出神韵。三是意象。即意外之象。总之,处理好“意”和“象”的关系,需要贯穿于构思、选材、立意、雕刻全过程。创作者的“人意”、材料的“天意”、欣赏者的“得意”,通过全心全意的构思创作、制作,才能完美结合,由此也会酝酿和发酵出艺术美、自然美、心灵美和形式美的大美化境的至高审美境界。

三、要处理好“气”和“韵”的关系

“气韵生动”是中国写意美术独特的审美原则,也是写意木雕创作的基本要求。“气”决定于作品的意致和精神。作品的精神也正是雕刻家精神的物化形态。写意木雕对于“精神”与“气”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从选材构思、创作冲动、意象经营到取舍造型、雕刻造像的整个过程。

“韵”与“气”是“阴阳合一”的一对概念。“韵”有“隐迹立形”的功效;“韵”是一种“无处恰是有,有处恰是无”;“韵”在雕刻造型中,展现出的是“物象虚灵、浑然天成”。因此,“韵”既是审美境界,又是艺术方法。根据作品写意追求的程度和物象形式,“韵”的把握和追求也在变化。

四、要处理好“人工”和“天然”的关系

“虽有人工,宛若天成”是写意木雕创作需要遵循的重要美学原则。将材料的天然之美、作者的精神情韵、物象的形神意趣巧妙融合,以材料本质的天趣为墨意,以雕刻的刀法为笔情,将表现中的形式情趣和兴味提炼出来,使形式美成为神韵美的有机部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先生在写意木雕实践中总结出的“无为技法”,既是技法运用也是理念表达。“无为”是出自老子《道德经》的哲学理念,“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从字意上来解读,“无为”是看不出来雕刻痕迹,感觉是天然的。“我雕刻了,但是不显刀法之美,突出自然肌理之美。作品虽然是人工创作,但要求像自然长得一样。”张树珉大师这样解读“无为技法”,既打破了传统根雕人被自然形式所羁绊的困局,变自然为本用,又不同于传统木雕尽显人工刀法的刻意追求。张树珉先生对“无为技法”给予三层解释。第一要效法自然。做作品首先要把作品看成生命体,是一个效法“道”的行为。自然是“变化中有统一”的运动轨迹,相似而不相同,这就要求在雕刻的时候每一刀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创作要达到一种自然状态。第二要研究韵律。木质经过风吹日晒有一些炸裂的纹,形成了天然的肌理。这些肌理的产生是随着木质内在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走势。所有的长线、短线、点线都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自然形成了材料的天然韵律。在雕刻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这种感觉,顺应自然地构思雕刻。而不是随着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愿意怎么刻就怎么刻,要随着自然韵律而走。第三是学会变化。拿作品讲,它上面有无数条线,每条线都会往一个方向去,形成一定的肌理结构。但线的宽窄、深浅、长短、曲直完全不一样,是变化的。“无为技法”是“道法自然”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形神刀法肌理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刀法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意象、形神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每日挥刀五百下
用劲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