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旅游发展
2019-01-20丁宁宁
丁宁宁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 辽宁沈阳 110015)
引言
2019年2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第3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立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发开发和利用自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小长假期间,我国旅游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可以看出,公民消费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旅游行业消耗资源低,经济效益好,提供的就业机会多。青山绿水期盼着更多游客的到来,青山绿水也期盼着永续长存,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因此,生态旅游成为了全世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要求。
1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法律保障严重缺失
我国于1989年通过并实施了《环境保护法》,并于2014年对此法进行了修订。2002年我国又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上三部法律主要规定了企业污染防治,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规定了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的责任,但是并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具体法律。2013年,我国终于正式通过并实施了《旅游法》。这部法律的实施,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旅游行业没有基本法律的状态,它对我国境内旅游和境外旅游都进行了规范,对保障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法》规定,旅客应当遵守旅游中的社会公共秩序和社公公德,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保护旅游资源,维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等。我国的旅游立法相对较晚,更没有生态旅游立法,没有具体规定何种行为是违法的,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惩罚措施,法律威慑力远远不够。
1.2 旅游开发方式粗放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一直把旅游业视为一种经济活动,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一些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评估规划,只看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不顾未来,对旅游资源的粗爆掠夺性发展都会导致许多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一些旅游开发单位不按计划建设,混乱建设,盲目探索、粗放式开发,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在川西北高原和岷江上游,森林被过度开采,整个地区的水资源急剧下降,景区的水位大幅下降,一些景观已不复存在。一些景观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的小气候受到影响,许多动植物受到威胁。
1.3 游客缺乏环保意识
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现在关注精神文化的享受,旅游业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旅游共接待超4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为了增加一些旅游区的利益,在缺乏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不论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实际情况如何,为短期利益所驱动,不限制游客数量,给景区造成了很多的环境压力。很多游客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素质不高,恶意破坏生态环境,这些不良旅游行为给景区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比如在甘肃张掖丹霞景区,一名游客执意不听工作人员的劝阻,强行爬入保护区内践踏;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盐湖景区,游客将大量的一次性鞋套随意丢弃。这种破坏大都是不可逆的,它不仅给景区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更多的是对景区景点的破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对策
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旅游不仅是游客游玩的场所,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二者相辅相成,是生态旅游实现的最佳结合。
2.1 加快建立生态旅游立法
近年来,尽管我国制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例如,《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森林法》等,这些法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旅游所触及的法律问题。因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制定专门的《生态旅游法》,为生态旅游的综合治理提供法律依据。从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各方面的权利义务、政府部门的权力界限和划分和违反法律规定的具体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定[2]。此外,省、市、自治区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也应注重地方立法。通过制订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职能部门和游客的行为,从长远利益出发,让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
2.2 全面提高生态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管理是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很多地区在开发旅游区前,并未制订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盲目开发,盲目发展,导致开发和管理失控。要坚持经济协调发展和资源利用相协调、旅游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游客量与生态环境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突出“防护高于治理,先防护后治理”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能够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各个阶段。同时,也要增加从事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2.3 加强公民生态旅游意识
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和管理部门,还取决于旅游者的参与。我们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日常的宣传和教育,游客可以在游玩过程中获取生态保护知识,将环境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把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的理念牢记于心,转变公民的观念。此外,正确引导游客的正确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强调节能减排。要创新游客的行为,增强生态责任意识,教育旅游者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共同责任意识。引导游客进行文明、低碳旅游,减少不必要的商品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语
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欣赏、参与、兴趣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加大对生态旅游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将其纳入党政工作议题,努力打造与城市居民生活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使生态旅游更好的融入美好、和谐、平衡的环境中,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