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
2019-01-20缪艳菲
缪艳菲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9)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的整体发展势头比较良好,对人才的整体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学历、知识的掌握水平等方面,更多体现的是人才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以及在思想层次上是否能够与企业达成一致。在此背景下,应用型的人才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在日常运作管理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些专业的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意义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影响,同时整个市场在发展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现代人才在进入到社会之后,市场各个行业不仅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水平有一定的硬性规定和要求,而且对学生自身的职业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只是单纯将重点放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很容易忽视职业精神在其中的重要性。职业技能其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接受教育的时候,通过各种不同类型学科的学习,同时还会与一些生产实践活动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这也是学生在进入社会、接触岗位时必须要领会的一点。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具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基本能力之外,学生本身还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对自身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职业精神是指学生在完成工作时所呈现出的一种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其实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感、使命感等,同时还包括自己的自信心等。也就是说,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一些基本职业精神,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才能够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现状
(一)缺乏学习目标
高职院校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选择方向,有很多学生在高考失利之后,就会选择进入到高职院校去学习,高职院校在日常运作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些具有专业型、实用型特征的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很多学生在对自己报考专业进行选择的时候,其实有很多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学习积极性和态度。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学生在对自己的专业进行选择的时候,对学习动机并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也不是很明确,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导致学生无法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真正的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知度普遍比较低,这样就很难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制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现象如果一直无法得到妥善的处理,那么不仅会导致学生们的职业态度越来越消极,而且还会导致学生无法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此背景下,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就会直接选择放弃,很少会努力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处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都是因为缺少职业精神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忽视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在针对学生职业精神进行挖掘和培养的时候,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急于一时。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应当与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进行结合,体现在各个环节和教育内容当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职业精神的培养与日常各种不同类型教学活动进行融合,促使两者以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存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针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将人才培养措施与课程建设进行结合,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结合,将其放在首要位置上。与此同时,在针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这样不仅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意识。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将所有注意力全部都投入到职业技能培养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忽视职业精神的存在,也很难发现职业精神在其中的重要性。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到岗位之后,无法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更无法很快地融入到企业当中。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担影响,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阻碍影响。
三、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措施
(一)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在针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和具体应用的时候,要将课程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打下良好基础。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尽可能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的培养效果得到优化。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思政课堂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将精神培养与其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一些职业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意识,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在培养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面貌、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将这些要素与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而且还能够将学生的各种不同类型专业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在保证开发和落实“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可以推进思政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有效落实。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可以实现同步的提升,在保证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可以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发挥“双导师”的作用
“双导师”制度在制定和具体应用过程中,一般都是在学生入学之后,会将该制度落实到实处,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该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直接将班级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划分,一般都是由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导师相互组合而成,这样可以组合成“双导师”的小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教育。职业导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全部都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真学习一系列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培训内容,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好业余的时间,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最后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制定好基础的职业岗位,并且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培养。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校外导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负责企业的主修课程,同时引导学生在企业环境内部来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校外导师在教学时,一般会定期来学校进行各种不同类型课程的讲授,同时还会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去参观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企业这一“抽象”概念有一种具体化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企业文化,促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可以迅速地形成,并且得到强化。校内导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其最基础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将企业文化与教学活动进行结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校内的专业文化,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三)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评价体系
在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意识到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两者在融合时的重要性。为了强调职业精神在学生日常学习和进入工作之后的必要性,必须要在校园内的时候,制定和落实符合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的评价体系,并且将该体系落实到实处,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也就是说,将职业精神与考核内容进行结合,提高对过程考核的重视度。在评价时,评价内容的设置和具体落实,不仅要将学生的真实情况充分反映出来,而且还要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在其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要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反馈,而且还要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态度、行为等方面。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日常运作时,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能够促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特征的专业人才,而且在专业技能水平的掌握上,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中,通过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相互之间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还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