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治疗理论视野下对高校学生宿舍关系的审思

2019-01-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舍友图式分化

姚 莉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高校学生来源广泛,在不同地域文化、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等影响下,宿舍关系呈现出复杂和多样的特点。因此,如何面对和处理宿舍关系,不仅成为学生、家长高度关心的话题,更是辅导员和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据2017年10月27日“中国青年网”就大学生宿舍关系对全国9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42.28%的学生与舍友曾经发生矛盾,28.29%的受访学生表示“有换宿舍舍友的想法”。在与宿舍舍友相处中,77.14%的学生认为与宿舍每个人都很要好,19.1%的学生认为只与宿舍部分同学相处得来,与舍友相处有隔阂的同学为3.76%。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是住校学生的普遍需求,宿舍关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何系统、全面地理解这一聚合于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的特定关系,家庭治疗理论持有的一些观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视角。

一、人是在关系中出现的

无论回溯人类历史或是个体的发展,都需要将人置于关系的背景之中进行衡量,以群居方式存活的人类,离开人际关系的生存是不具备可能性的。正如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oWoWinnicott)所言,“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there is nosuch thingas a baby)。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照顾他(她)的母亲。从母亲的眼中,一个孩子确立了自己的存在,并且被这种目光塑造成为了自己。哈利·斯塔克·沙利文(HarryStack Sullivan)认为,人格的形成可视作个体与生活中重要人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在人际关系、过去和未来的织锦中,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Mitchell)沃尔特·凯普勒(Walter Kempler)更是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个体存在,人们的存在和存活全都仰仗于彼此依赖的联结与关系。

对个体的理解不仅基于其在关系中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建构了个体的存在。关系创造了人,人又制造了关系。人与关系总是以不可分割的“打包”的方式出现的。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可以感知一个季节,同样从一个人的内心也可以扩展到一个系统的运作。基于系统的关联性,问题与改变共存于关系之中。没有独立存在的人。人与关系之间是连带共生的。将这样的观点推演开来,当面对互动的关系时,我们需要透过关系看到身为个体的人的存在,而面对作为个体的人时,我们则需要透过这个人看到其所处的关系。在联结的视角下,将一个人“嵌入”其身后的背景中进行打量,才能够整体地、联系地理解和看待一个人,更为全面地、整合地理解一段关系。

二、人是带着“图式”出现的

图式(schema)是人的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概念的提出者康德(Kant)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

图式是一个人已有的经验架构和认知模式,是个体以往对事物获得的经验。在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新情境时,个体会倾向于以旧经验为架构去辨认和加工新的事物,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图式对信息的加工以及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往往是无意识的,但却对情感和行为具有全面的影响。就其本质而言,图式被当做个人生活经验的模板和一个人如何处理信息的模板。

由于原有经验的塑造,每个个体都是带着相对稳定的图式进入人际互动的。在具体情境下,每个人情感和行为产生的相互影响,会引发其他人的反应。如果这个影响触发了原有图式中的负性反应时,冲突就有可能产生,人际互动的复杂性也就随之增加。因此,图式的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们也可以将图式理解为一个人携带的“芯片”。其特殊性在于,这个芯片是个体基于自身经验打造的,存在着复杂的精细的差别,由于个体的经验的独特,每个芯片的编码与运作也迥然不同。正视个体独特的图式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冲突的来由。

三、每一个人都是科学家(Person as Scientist)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eorge Alexander Kelly)认为,所有人都有动机想去了解周围的世界。同时,“科学家也是人(Scientist as person)”,科学家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事实。在面对人际关系出现的困扰和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不是被困扰缠住,而是找到新的可能、发现新的意义。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模式产生了更多的发展。发掘并相信当事人自身具有的资源,寻找富有创意的解决途径,以对话与合作的方式发现和建构更多的可能,增强自身改变的力量和期望,而非将某种观点、模式强加于成员,是后现代家庭治疗模式的共通点。尤其资源取向的理念,更着眼于促进当事人的自主性,开发其主动改变状况的责任与能力,将个人与“家庭”导向积极的新的生活模式。就推动当事人对自我负责与主动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有着正向意义的。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个体都有自身应对的方式。如果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瘫”在问题中的那个人,此时,个体自身也罢,外界也罢,都在将之视为需要获得帮助的人。如果我们关注的是“那个人”,“瘫”就只是个体的某个阶段、某个局部,在更多的侧面和时刻,这个人是健康的。此时,个体自身以及他人对个体的认知是建立在其有能力、有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基于上述基本观点,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启示是:

一是从关注个体到关注整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行动着与反应着的成员。当我们“试图从关系和发展的脉络(Contexts)来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困扰与问题行为,并从系统脉络中寻求解决之道,就是所谓的“系统思维”。

当一个学生来诉说在宿舍的苦恼时,或者当一个宿舍的人来“控诉”某个“公认”的讨嫌的人时,我们需要看到此时的个体只是凸显或被推选出的站在幕布前的人。一个学生诉说的苦恼、一个宿舍控诉的罪状,都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可以由此切入的精细观察的端点,经由这个端点,能够扩开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去深入地理解“幕后”的故事,从一个人延展到两人、多人关系,在互动中,每个人的行为、感受和他人总是密切相关。在多方交互作用之下,每个人和他人的影响形成循环、互为因果。

如:A学生在宿舍值日,因为动作比较快,在扫地时扬起了土,舍友有抱怨,舍长就说了几句,舍长认为是对事不对人,但A觉得舍长在偏向舍友,自己辛苦还不落好,下一次出现冲突时,情绪就比较激动,舍长认为A在无理取闹,对其很不耐烦,A更觉得舍长心存不公,矛盾激化,形成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舍长无法控制局面,去向辅导员汇报,辅导员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触怒A,进而班里同学也和A疏远,觉得自己被孤立的A气愤难平,情绪越发难以控制,成了大家眼中公认的麻烦。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推倒多米诺骨牌第一张时的方式决定了问题的走向,也直接影响了每个人的反应。症状是维持加重,还是减少消失,取决于系统中每一次互动的响应和反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扰动链条当中的一个节点,就会导致之后每个咬合的改变。当群体的组织方式发生改变时,其中的个体也会随之改变。个体出现问题,只是系统出了问题的一个信号而已。

处理宿舍关系矛盾的时候,如果我们将着眼点从一个人身上移开,就有发现整体图像的可能。在上述案例当中,舍友、舍长、辅导员的反应稍有不同,结果就全然不同。问题可能是承载在某个人身上,但加载问题的往往是整体的关联。

二是从关注校园到关注家庭。一个人在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来自于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基础。学生在宿舍中的人际交往,从表象上来看,是几个人之间的现实层面的互动,从实质来看,则是他们每个人身后的家庭影响的表达,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的再现。这一点是需要辅导员和学校引起足够重视的。

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是Bowen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Papero(1990)认为,自我分化是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仍能清楚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理智保持独立自主的程度。Bowen认为,自我分化也可视为一种人际互动能力,高自我分化个体因为具有自主性和自信心,在人际互动中不会因为他人的情绪反应而卷入或者受到影响,能以真实的自我与外界互动,有助于帮助个体在人际之间取得平衡。自我分化是个体保持自我的独立性的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内在层面上,自我分化是将理智与情感实现分离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个体对自我的理智与情感的辨别,决定了在某一时刻的个体是受理智影响还是受情绪影响。二是外在层面上,则体现在个体与人互动的关系中,既能获得亲密,又能保持独立的能力。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人,在面对焦虑和压力情境时易被情绪支配,难以在情绪与理智之间实现恰当的转换。遇到人际方面的困扰时,缺乏理性的判断,很难坚持自我,出现回避行为或依赖行为的几率增多。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其理智与情感的分化较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感,在压力面前能坚持自我,不被自己的情绪或他人的情绪影响过多。方清、安芹2014等相关研究证明,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与父母、朋友的关系越亲密,与朋友的互动更频繁,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信息性表露,对自己的现实人际关系也更满意。

以宿舍出现矛盾的情形为例,A学生每当遇到纠纷就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法,绝不参与到争执和评判中来。B学生在矛盾的当口,总是左右摇摆瞻前顾后,站在强势一方的阵营里,但过后又改变立场,向另一方示好,最后落得两头不讨好。A学生采取的是回避隔离的方式,B学生采取的是依赖融合的方式,看起来大相径庭,但本质上都与自我分化水平较低有关,无论采取疏离还是黏合,其目的都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不致被外界过度影响。虽然策略不同,结果都指向寻求安全和安心。

当然,能够实现完全的和理想的自我分化的人是不存在的,高与低是相对而言。在对宿舍关系的调适与干预中,可以将自我分化较高的学生视作较好的切入点,由于他们具有较为明确的“我”的位置,更能够面对分歧和争执的局面。从他(她)们身上介入开展工作,来扰动和影响群体的变化,是较为适宜的方式。

三是从过度卷入到保持“中立”。阿克曼(Nathan Ackerman)认为,当家庭中出现“有害的替罪羔羊”时,有的人会成为“肇事者”“被害人”,有的人会成为“拯救者”。当辅导员的角色成为拯救者时,也就成为了提供答案的人。在这样的循环下,辅导员越来越全能,学生越来越无力。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于外界,而非当事人自己。由于过度卷入,更会被学生争抢“主持公道”,陷入必须支持谁和反对谁的境地,在冲突和偏袒中难以保持客观。辅导员成为最后收拾“烂摊子”的人,学生面对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了制约。

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学生视为有价值、有能力的人,还是将其视为无能、无力的人。我们的着眼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帮助学生获得成长。我们注重的是问题,还是人。

在后现代家庭治疗的观念中,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中立意味着辅导员不以专家自居,赋予集体中的每个人以平等的话语权,与集体成员一起寻找意义、寻找资源,贡献自己的视角和发现,重新观察和理解关系,共同建构新的现实。在共同关系的处理上,宿舍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问题的当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辅导员是作为参与者和推动者,以第三方的视角参与到事件中来的人,其作用在于推动问题的重新打量和解决,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路不是现成的,路是走出来的”(日默内)。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人也不是唯一的。更为重要的是经由当下问题的解决,照见学生自身蕴藏的资源和力量。当学生能够借助自身与外界的资源,发展出新的视角和思维,采取有效的行为去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之前从未意识到的可能性,也会发现自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生活。

猜你喜欢

舍友图式分化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同一条毛巾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新兴市场货币:内部分化持续
无债一身轻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