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融合视阈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育路径探析
——以安庆地区某高校的实证调查为例

2019-01-20胡颖群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德育

胡颖群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文化融合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1]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自然的出现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是民族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的内容之一。当前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必须重视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内地几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课题组面向安庆师范大学和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这两所招收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高等院校,开展了此次问卷调查。其中每个学校发放100份调查问卷,一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9份,有效率为89.5%。调查样本总量为179人,其中:女生117人,占65.3%,男生62人,占34.6%,年龄分布在16—19岁之间,涵盖的民族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满族和回族等8个民族。问卷内容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项,共63题,其中单项选择题48道,多项选择题15道。

此次问卷调查采取了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以匿名形式对问卷的问题如实作答,问卷的可信度较高。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问题,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程度,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二)结果与分析

1.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安庆师范大学和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两所高等院校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较好,生活态度端正,学习风气良好,热爱国家和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他们的德育现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国家意识正确但有较强的民族宗教意识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认识较清楚,同时他们的民族宗教意识也很强,如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新疆班学生多信奉伊斯兰教,学校为他们设立了独立的清真食堂,新疆学生往往与本民族同学一同进进出出,而较少与其他民族的学生有交集或更深一步交往。例如,当调查问卷中问到:“你对汉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兴趣吗?”,有74.5%的少数民族学生都选择了“不是很感兴趣”这一项。同时,在问到“你的汉语讲得怎么样?”时,只有22.9%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我的汉语说得不错”,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多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谈,与汉族学生有一定隔阂。这样的抱团行为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内地校园的环境及文化氛围,也不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2)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但团队合作精神欠缺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和活跃的思维,表现力和竞争意识也比较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着团队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不太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情感与行为分离等特点。例如,有65.9%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在这儿我和周围人争吵的次数比我在家乡时多多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边疆少数民族学生不仅应该积极参加内地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同时也应积极了解和参与当地的各种民俗活动,这样他们才能增加与学校内外各个层次不同的人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适应能力较强但文化接纳程度不高

因为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及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容易产生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心理封闭意识,对不同文化的接纳程度并不高。例如,对于安庆地区的文化名人邓稼先、严凤英,少数民族学生中只有12.8%的学生知道,而87.2%的学生都表示没有听说过。当问到:“你对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感到好奇吗?”只有26.1%的学生表示好奇。在日常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必然会出现交叉融合的现象,有时可能还会发生猛烈的碰撞,作为内地高校,只有积极引导,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才能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打造出和一片谐祥和的氛围。

2.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1)对地域文化的认同程度较低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包括特定区域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不仅各具特色,也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和基础资源。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地域优秀文化的普遍认同,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也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地域文化比较隔膜,甚至有一定的偏见,当问到“你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兴趣吗?”只有15.4%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感兴趣。当问到 “你能忍受这儿的人的一些习惯吗?”有45.64%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不能忍受,还有54.36%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无所谓。

(2)对于地域文化的接纳程度较理性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教育条件、交通条件和信息交流条件等的限制,文化交流相对来说不是很通畅,这使他们的视野较封闭,文化认同程度较低。然而,随着他们来到内地高校读书、生活,受到高度教育的陶冶,文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视野相应地也会得到拓展,他们对于地域文化的接纳程度会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例如当问到“你喜欢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吗?”时,有41.32%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很感兴趣。当问到“参观了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后,你的印象是?”有62.53%的少数民族学生都表示通过参观后,觉得文博园很有趣,很喜欢那里。

(3)地域文化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认知困难

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地域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系列缺陷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困难。一方面,社会网络媒体导向削弱了地域文化的认同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开放的网络环境导致了信息交流的便捷,也促生了文化传播的碎微化,各种微信、微博、微视频传播泛滥,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文化资源。但是在“三微一端”中,关于地域文化的内容却所占比例较小,这必然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忽略。

另一方面,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了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目前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种种不适应,学校往往优先从经济上去帮扶他们,着重从政策上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却轻视了对他们的文化引导和包容。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对政策的宣传,却很少能够注意到将优秀地域文化知识与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也不利于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播。

二、文化融合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探究

纵观历史,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先民一直都进行着各自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传播,双方的影响是相互的,地域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者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因此,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当注重充分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人文内涵和精神财富,并加以吸收利用;同时,应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德育对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具有促进作用

德育不仅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也具有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对人心灵的培育与涵养,体现在其文化传承的属性上,就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豪感的培养。”[2]所以说,德育教育与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必然会相互影响。

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应当自觉与社会大文化环境相联系,端正自身的文化态度,提升自己的文化整合能力,在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前进的有力因子。德育职能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域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先进文化的政治方向,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建设具有现代精神文化气质的德育体系、构建和谐德育环境,最终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文化融合与传承对德育具有反哺作用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要想使文化主体的精神内核受到优质文化的培育和影响,对个体产生精神引领,最终满足文化主体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必然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主流教育路径。

学校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组织性,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方向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通过文化反哺,在立足实际、贴近学生的学校德育教育中,在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学生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够主动去了解与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高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地域优秀文化的认同,从而进一步认同祖国的文化传统、历史沉淀、领土主权等。通过文化反哺,学校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出一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青年学生。

(三)文化融合促进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有着理性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自觉能够增强人们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所阐述的:“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地方和一群人来发扬一种新风气。当前需要的新风气就是文化自觉。”[3]进入21世纪,文化自觉已经逐渐在我国酝酿和展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应当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文化转型的使命。

高校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挖掘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觉求学向善,注重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中进行有益的文化反思、选择和创新,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也能促进学校学生团结、安全稳定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树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德育价值理念

1.立足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实施德育活动

少数民族学生在适应内地社会文化环境时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和不适感。因此高校的德育活动首先要立足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传统,深入他们的生活,不仅要优化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本地汉族学生之间的文化认知。例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维吾尔族学生大多阳光、大方、礼貌、能歌善舞,有着强健的体魄和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纪律作风较懒散,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高校教育者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把对汉族学生的标准完全套用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应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公益活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意识。

2.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 “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深层次的普世性”[4],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社会基本理念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活力之源。一方面,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内涵和精神财富,整理地域文化中蕴含着的育人资源和素材;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德育资源进行梳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在此基础上,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域传统文化相融合视阈下的德育价值,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可以间接推动地域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发展,更好地实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德育工作的开展

1.建立跨文化德育教育机制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必然存在着,要想增进文化融合,在教育过程中应增加文化互动。实践证明文化传播在同辈之间进行得比较通畅且有效,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在不同族群中进行文化传播,超越文化差异,容易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中,个体不断受到文化氛围的影响,能够得到改变、获得成长、提高素质。在教育边疆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这一过程中,内地高校不仅要加强师资和硬件建设,还要提升教学理念,建立起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创建积极的文化互动情境,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的多元共生,这样不同民族的师生可以跨越自身原生文化的局限,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都能同等对待,最终实现获得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这一目标。

2.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在面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除了要将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机融合,还应该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很好地融入新的文化氛围,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升华他们的道德素质,增强他们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加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从而保证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加持下,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能够促进德育教育向广度和深度继续发展,加深青年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形成文化自信乃至形成文化自觉,这对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我们发现“只有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才能保障民族关系的团结与稳定。”[5]文化育人是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的必然途径,在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只有地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兼容、共同发展,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