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2019-01-20包小兰焦武宾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8期
关键词:安定区管护造林

包小兰,焦武宾

(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定西 743000)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3 638.71 km2,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12镇7乡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万人。全区海拔1 750~2 580 m,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形支离破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8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6.3 ℃,年蒸发量高达1 526 mm。

1999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2000—2018年,安定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0 492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35 593 hm2、荒山造林33 366 hm2、封山育林1 533 hm2,涉及全区19个乡镇284个村5.65万户24.8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7%,建成了10个万亩(1 hm2=15亩)以上退耕还林精品绿化示范点,全区森林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全区有林地面积15 979.56 hm2,灌木林地面积48 825.86 hm2,森林覆盖率达17.81%,先后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区)”等称号。

1 主要做法

1.1 突出抗旱造林技术

当地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致使造林成活率低、保存难度大、造林成本高,因此采取抗旱保墒的造林技术是首要选择。一是一般条件下采用反坡水平台、反坡鱼鳞坑和植树穴三种整地方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用耐寒耐旱、适宜本地生长条件的山毛桃、山杏、侧柏和柠条等树种,运用阔叶树秋季截干深栽、针叶树带土坨大苗栽植、地膜覆盘和保水剂、生根粉等抗旱造林技术,严把整地、苗木、栽植、浇水、覆土、管护六道技术关口,提高造林成活率。二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通常采取针阔搭配、乔灌草结合的方式造林,乔木树种选用侧柏、云杉、油松、刺槐、山杏等,灌木树种为山毛桃、柠条、沙棘、红柳等,针叶树栽植时全部拉水点浇,这种模式以乔木、灌木为主,带幅之间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增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落实“三分造、七分管”

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封禁管护相结合,采取护林员专职管护与农民自主管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确保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一是对全区35 593 hm2退耕地造林工程全部落实了以群众为主体单元的管护措施,为群众兑现造林补助资金和管护费,增强群众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复垦现象的发生;二是对已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每年都要全面进行补植补造,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符合GB/T 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要求,逐步达到成林标准;三是加强森林防火,在主要路段和区域设立森林防火标志牌,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和扑火队伍;四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黄斑星天牛、侧柏叶枯病等开展监测并及时进行控制,保持森林健康持续发展。

1.3 吸纳多方筹资共建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积极吸纳社会援助项目参与造林工程。多年来依托农行万亩员工林、金华林等社会援助项目资金高标准实施了一批退耕还林工程,工程造林密度大、种苗规格高、成林年限短,达到了一次性成林的目的,极大地改善了恶劣的自然条件,起到了防风固土的作用。同时,将退耕还林工程与面山绿化相结合,按照每人年均栽植5棵树的要求全面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以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工程为基础,结合城区面山、乡镇面山和通道面山大面积开展绿化造林,提高了林地质量,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恢复了植被,美化了环境。

1.4 整治农村生态环境

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确保人均4亩(0.267 hm2)口粮田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改变广种薄收的落后习惯,调整优化农林牧三元结构,引导群众从事第二、三产业,发展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极大地拓展了增收就业门路,为促进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支撑、林果基地建设为纽带,综合配套坝系工程、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扶贫开发、舍饲养殖等项目,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使治理速度明显加快,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为农村产业开发多元化和打造流域休闲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确保了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2 建设成效

2.1 生态效益

按照整乡、整村、整山系、整流域推进的原则,将科技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配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项目等重点生态项目,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配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有机结合,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提高了水、土、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全区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力改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已有13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整体灭荒,有145条大于10 km2的小流域得到治理,共治理流域面积2 600 km2,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5 640 t/(km2·a)下降到1 666 t/(km2·a),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10.82%提高到17.81%,气候环境明显趋于改善。

2.2 经济效益

一是退耕还林补助增加了农民收入。按照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前一轮退耕还林前8年每年补助资金2 400元/hm2(其中现金补助2 100元/hm2、管护补助300元/hm2),后8年每年补助资金1 350元/hm2(其中现金补助1 050元/hm2、管护补助300元/hm2);2014—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2 500元/hm2,其中种苗造林费4 500元/hm2,农户现金补助18 000元/hm2(分三次兑现给退耕农户,第一年7 500元/hm2、第三年4 500元/hm2、第五年6 000元/hm2);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4 000元/hm2,其中种苗造林费6 000元/hm2,农户现金补助18 000元/hm2,分三次兑现给退耕农户。二是退耕地造林大部分采用乔灌草混交模式,种草带宽度在3.5 m左右,每公顷60%的面积种植紫花苜蓿,按平均0.8元/kg的价格出售,每公顷收入6 000~9 000元。三是林下套种特色中药材及优良品种的大豆等经济作物,长短结合,也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四是森林旅游业、林下养殖业等生态产业的培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3 社会效益

生态林建设改变了区域生态环境,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森林景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将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及第三产业,开展多种经营,获得了更加丰厚的收入,从而加快了项目区脱贫致富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一是前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造的林大部分已郁闭成林,大面积种植的紫花苜蓿在逐渐衰老,牧草质量在逐渐退化;同时,由于退耕农户对牧草的经济效益依赖程度低,管理粗放,因此草产量比较低,对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贡献率在减小。二是安定区受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制约,以及退耕区鼠、兔等有害生物的危害,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补植补造才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增加了造林成本。

3.2 建 议

应将前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造的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公益林进行管理,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150元/hm2,其中:管护补助支出146.25元/hm2,主要用于补植、林区道路维护、监测、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救治等工作;公共管护支出3.75元/hm2,兑现到个人(农户)。

猜你喜欢

安定区管护造林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浅谈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护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