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清下南洋中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2019-01-20陈秋沛
陈秋沛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本文主要以晚清时期广东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广东地区了解整个下南洋的基本过程。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对广东籍华人的调查中,分布在东南亚的广东人就占了1480 万人, 他们大多数为早期下南洋来到此地的后裔,在此过程中广东人对于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在长期居住的过程中对相应国家的文化造成了重要影响,通过这一现象的研究,我们能够对今天东南亚国家多重文化融合的来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晚清广东人下南洋的动因
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悠久。 根据《汉书》和《史记》所记载,早在公元1 世纪左右就已经有人进入越南和缅甸去生活了,西汉末年,国内战乱频繁导致许多儒家学者、军队、百姓纷纷逃亡到越南。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人早期对南洋的定义主要是在与中国边界有交往的一些国家中。 随着时间的发展,直到明清两代,“下南洋”的风潮逐渐扩大,中国人对所谓“南洋”国家的定义才有所扩展,到清代的时候,大部分人所说的“南洋”已经转移到了不与中国周边有交界地的国家,例如菲律宾等。 中国人“下南洋”风潮从汉代到清代时有发生,但在明末清初以前,“下南洋”的人数是比较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类人主要是经商或者由政府派遣出国对外交流的人,例如郑和去南洋时任命当地华商许柴佬为吕宋都督并管理二十年。[1]
由政府允许沿海地区的人出国, 到后来不经政府允许可以有多重方式、渠道出国,“下南洋”的阶级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早期政府派遣出去的大部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就是上述提到的郑和, 他去到南洋国家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考察当时南洋地区的国家是次要的事情,第二类就是聚集在沿海的商人,唐代在广东开始设置市舶司,这也意味有许多商人会从此处出发到南洋地区国家与他们做贸易往来。 从阶级性角度来看,直到晚清以前去“南洋”国家的大部分人是政府委派的人员,后来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多个阶级中。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原因促使他们加入到下南洋的行列中。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船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晚清政府面对国内国外的重重矛盾,对沿海贸易交易管理略有松弛。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1840 年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的人数就高达150 万,这其中不一定全部都是广东人,但是在“下南洋”中广东作为晚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地区, 广东人外出做生意的人数必定不在少数。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广东沿海口岸管理更是难以顾及, 势必会造成更多的人加入到 “下南洋” 这一潮流中。 咸丰九年(1859), 在英法列强的压迫下, 广东巡抚允许广东地区的人“与外人立约出洋”,[2]广东地区民众由此开始不被法律束缚,1860 年清政府签订的 《中英北京条约》中就讲到“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 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3]这就表示,从那时候起广东沿海一带出国就解除了限制。
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建构过程中, 无法使民众真正去实践到日常生活中。 晚清列强入侵的同时也间接打开了中国思想界的大门, 新的思潮大量涌入国内, 广东作为沿海城市是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潮的地区, 在各种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接受量应该是非常大的。 晚清状元张謇提倡的“实业救国”,要求民族资本企业家创造企业来振兴中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也是属于一种对民族资本企业家的国家观念建构。 除此之外,晚清沿海地区(尤其是上海)出现了大量的报纸行业, 例如申报等, 这些大部分报纸行业的初衷都是为了使下层市民“开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对于民族、 国家的爱国观念, 强调人民群众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广东地理位置的原因, 民众在国家建构方面要比内陆地区的其他省市更加深入, 沿海地区老百姓常年生活在海边,距离南洋的地理位置比较近,往返方便,路费比内陆要便宜的多, 他们去南洋更具有便利性。 但是,在国家观念上的建构过程中,遇到现实时难免会出现很大矛盾。 晚清长时间遭受到列强的侵略,人们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压迫,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人们为了逃避只能选择去南洋地区躲避战乱和谋生。
19 世纪末列强在占领了东南亚多个国家之后,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地, 对殖民地资源进行开发,在这些殖民地上建立了很多工厂。 多个行业例如钢铁、 采矿业等工厂的出现, 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而当地人数较少, 无法达到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列强就把眼光放到了中国,在广东等地与劳工签订契约,去南洋的路费等发工资后进行偿还,但这种契约是极其不平等的,相当于把人身卖给了对方,这类人当时被称为“猪仔”,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 除了被迫出南洋务工的人以外, 还有另外一些人是主动要求前去的。 虽然在广东沿海地区诱骗到了许多劳工,但这些劳工去的数量依然满足不了需求,当时的南洋一些国家,就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中国的民众前往南洋进行工作, 例如马来西亚联邦下一个名为沙捞越州的地方, 在它们的国王第二世白色拉者统治时期, 曾颁布过一些为吸引华人到来的政策,它们能给到来的移民足够免费的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宅安置移民; 免费提供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并且华人拥有永久的居住权等,[4]这些条件对于当时广东沿海地区的穷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另外还包括一些对晚清政府失望的人。
二、下南洋华人阶层分析
在晚清出国到南洋的人中,阶级成分比较复杂,到南洋国家的时候所受到的地位待遇相差悬殊。 晚清被贩卖到南洋的劳工属于普通民众阶层, 也就是所谓的“猪仔”,他们的生活极其艰苦,自身语言方面又存在一定的障碍, 刚到这些国家时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做体力活为生, 这部分人大部分都工作在中南半岛的种植园和印尼等国的矿山中。 19 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开始开发但进程比较缓慢, 随着中国劳工的到来,马来西亚的锡矿开发进程得到改观。直到现在,当地许多这类的大型矿场,都是由这些华人劳工所创造的。他们工作时间长,所获得的工资微薄,处于被严重剥削的地位。
晚清到南洋中还有许多的手工业者, 这类人靠着自己的手艺在陌生的异国获得自己生活的一份保障。晚清到南洋国家的手工业者行业众多,如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等,就职业来看,他们大多数人属于比较初级的手工业者, 靠着这些手艺在这些地区勉强糊口,但手工业行业是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为他们后来扩大生意奠定了基础。另外,从事农业、渔业的华侨人数也非常多,是因为来到南洋的华人大部分都是来自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这两类产业非常发达。
第三类为士商阶层, 这类阶层在中国的时候有着良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 来到南洋突破语言障碍后,很容易在此立足生存下来。 士商阶层的到来,大大丰富了当地华人的结构, 谋生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们的到来也备受当地华人所推崇。他们谋生的手段大致可分为教书和贩卖字画。 根据资料显示, 从1889-1905 就先后有画家下南洋贩卖自己的书画,例如广东潮州的陈崖湘,根据当时新加坡由著名华人创办的新加坡中文报纸《叻报》记载,陈崖湘“僕自昔挟技南游,所绘各款人物、条幅、镜屏,久在诸君冻鑒之中”,他们贩卖自己字画之前,基本都会在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叻报》上有报道,买主大多数是当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和一些早期到南洋通过努力先富起来的人,他们远离异国他乡,对此类承载国家情感的艺术品怀有一种深深喜爱之情。商人阶层具有不固定性, 他们大多数在南洋和国内往返,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南洋看到大量同胞的生活状况,也会对同胞给予帮助,间接地促进了南洋国家的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三、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一)当地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大量“下南洋”的民众,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影响。下南洋的民众大部分都是下层民众, 许多普通手工业者依靠技术在南洋谋生, 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许多人把当时中华民族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例如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在当时的印尼和泰国, 就已经出现华人创办的制陶和造船的工厂,可见当地经济结构变化的多个方面。除了手工业以外,在农业方面华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华人把农业技术带给了许多国家, 例如婆罗洲的通波索人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华侨传去的耕耘工具, 南洋大部分的国家通过这些华人,学习到了栽种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和其他的一些水果、蔬菜的技术,[5]所以说当时南洋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是多个方面的, 这些方面为后期南洋国家的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劳工使南洋得到进一步开发
大量的劳工进入南洋, 增进了南洋国家的建设与开发。华人进入南洋导致人口出现短暂的膨胀,早期进入的华人为了生存,都进入到苦力行业做活,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劳工变得非常廉价, 以马来半岛为例,大量的劳工进入马来半岛后单在锡矿一行业,马来半岛国家的供给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所用锡矿的一半, 曾有人说过当时的状况,“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 马来诸邦之维持, 专赖锡矿之税入.....作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成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 对于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6]可见当时大量劳工为整个南洋地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 给当地带去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 带去了大国先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带去了大国先进的渔业生产方式,使当地合理有效地利用了生态资源, 促进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流入国当地语言结构变化
大量的华人流入到南洋的各个国家之后, 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融合。 这种群体的融合势必会带动语言的融合, 从民国初期的的华文教材来看, 早期的华文教材无法适应当地华侨第二代的需要, 语言的融合使汉语也成为了当地不可或缺的语言之一,侨生在当地用本国教材不利于学习需要,难以应用到社会实践上, 教材在民国后得到了适量的改革,[7]这一现象说明在晚清之前,下南洋的华人在语言的认同方面就注重汉语的传承, 流入到这些国家的人口超过了当地人口,形成了一种文化涵盖,在这种文化孕育的过程中必定要吸收当地文化的一些精髓, 形成一种加快促进外来人与本地人融合的中介,语言就是这中介里重要的一个环节。 另外,在当今东南亚国家中,例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除了汉语之外粤语、海南话、福建话也成为了当地正式语言外的方言, 可见晚清华人对流入国语言的变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多种方言的涌入, 操着相同方言的华人容易在当地群体中形成以方言为主的小团体, 原则上是指按原籍地域分类标准去组成正式团体的群体, 但也包括那些不属于这些地域团体的群体, 只要他们都操相近的方言。[8]例如当时许多华人流入国产生了由华人组织的会馆,这种会馆实际上就是在大量华人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同样还有文化上的认同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晚清大量华人下南洋的群体阶层是复杂的,给当地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这其中除了大量积极的影响之外,对当地的土著居民也带来了一些不可抗拒的消极因素, 但这种消极因素是微弱的。 几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势必会造成一种新文化的诞生,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新文化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政治经济方面上,华人的到来可以说是帮助流入地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后来南洋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