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水土流失防治植物措施的思考
2019-01-20
一、前言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国土总面积14万km2。按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安徽省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中的南方红壤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北方山地丘陵区),水力侵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坡面面蚀,丘陵地区亦有浅沟及小切沟侵蚀。截至2015年,安徽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447km2,占国土总面积的8.8%,其中轻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1804km2,约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5%。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坡耕地、园地和经济林地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规模化扩张、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活动加剧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恶化,总体来说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从水土流失防治态势上来看,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安徽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林业建设工程,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二、安徽省水土流失防治植物措施现状
1.水土流失社会治理植物措施现状
水土保持专项治理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安徽省已建成水土保持措施面积为14926km2,其中工程措施面积2421km2,植物措施面积12505km2。各类植物措施中,梯田2413km2,乔木林7782km2,灌木林42km2,经济林1449km2,封禁治理 3232km2。“十二五”期间累计治理316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0km2,实现生态修复2000km2。各级林业部门根据土地类型和需求,实施了水源涵养林、退耕还林、人工防浪林、护堤林、封山育林、森林长廊、农田林网、城镇绿化等工程。截至“十二五”末,安徽省森林面积达400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9%,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体系
在现有的生产建设项目中,植物措施已然成为工程措施和临时措施的得力助手,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发挥着重要角色。生产建设项目的林草植被恢复率基本可达到90%,林草覆盖率除受项目自身条件限制外,基本可达到20%以上。目前,安徽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植物措施通常是以乔、灌、草结合,根据不同地形和功能需求配置防治措施,植物种类一般为安徽地区园林绿化的常用品种。
三、植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优势
植物措施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中的重要环节,植物除了通过增强土壤抗冲蚀力、叶面防止雨水溅蚀地表土壤、减少蒸腾排水涵养水源等方式保持水土外,植物自身还具有工程措施缺乏的景观绿化、生态补偿、除尘降噪、防风固沙、碳汇储备和经济价值等。
(1)乔木一般树形高大、枝叶茂盛,绿色覆盖度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自然环境。香樟、紫薇、广玉兰、桂花等在本地生产建设项目中比较多见。特别是在干旱瘠薄地区,乔木林能够凸显水土保持和附加经济价值。
(2)灌木一般培育简单、生长稳定、适应性强。灌木林地在水土保持、除尘降噪功效明显,但持续经济收益一般。安徽地区常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有黄杨、海桐、小叶女贞、石楠等。
(3)草类常用于水土保持的有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和菊科。其中禾本科应用最多,在安徽地区常见的有马尼拉、高羊茅、狗牙根等。从其他角度来看,豆科植物可固氮改善土壤养分,莎草科常用于温暖湿润地区,菊科除了水土保持外兼具经济和观赏价值。
四、关于安徽省水土流失防治植物措施配置的思考
1.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搭配
广义上的乡土植物指在本地自然分布,并融入生态群落的植物。乡土植物具有适应强、抗逆强、投资少等优点。在多数造林经营和水土流失防治的树种选择中,乡土树种也成为设计者的首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景观、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观需求逐渐提高,合理引进外来树种,和本地植物科学互补也未尝不可。外来树种应用在城市绿化和水土保持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景观丰富性和植物群落多样性。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引种培育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引进外地优良植物品种,进行培育驯化,并成功筛选了多种植物充实到本地植物资源中。20世纪引入我国的火炬树(Rhus Typhina),因分蘖能力强、生长快,在我国北方城市绿地水土保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南京开始引种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区的雪松(Cedrus deodara),1982年雪松被定为南京市树并渐成为南京新四十景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树种的引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弊端同样存在。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风景区黑松(Pinus thunbergii)上发现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就是早期从国外引进的松树插条带入的,导致大量马尾松受害死亡。我国从北美作为花卉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生长过程中与其他物种竞争养分、水分和空间,从而使绿化灌木成片死亡。上海城郊成片生长的一枝黄花,其所到之处难见其他植物生长。因此,在外来树种引种过程中,要遵循引种规律,科学论证实践后再大面积推广,充分发挥“乡土—外来”物种功效耦合性,创造更高的叠加效益。
2.乔木、灌木、草类搭配
乔、灌、草搭配栽植的混交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科学合理的配置,其效益远高于纯林。小流域治理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除安全、技术等客观因素限制外,建议植物措施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的仿原生态模式,充分利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自身优势,弥补因单一植物种类缺失而带来的不足,改善立地条件,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能,发挥植物措施最大空间利用效能。
以江苏、安徽地区已规模种植的“薄壳山核桃和油用牡丹”套作为例简要说明:一方面两种作物的物候期差异使两者在防治水土流失互为补充,另一方面两种木本油料作物的综合产出远高于单一品种林地产出,此种模式获得了远高于纯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常规植物和经济植物搭配
植物措施除了水土保持的功效外,还可提供额外的附加经济产值,如果实、木材、枝叶等。本着“创造最大土地空间价值”的原则,建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者,在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中,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合理的经济作物作为水土保持植物,有机融合林业产业、精准扶贫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安徽地区适宜用于水土保持并大面积种植的经济树种有香榧、茶、油茶、核桃、薄壳山核桃、杜仲等。另外,有专家学者对柳枝稷、荻、狼尾草等植物的综合功效进行调查论证,得出这几种草本植物不但生产性能高、能源利用潜力大,而且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结论。
4.其他
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植物措施优势显著,但是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工程措施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两者相辅相成,效果更佳。另外,根据气候条件,适当选择抗旱性强、抗逆性强、多年生的植物,并根据防治区域土层厚度选择适宜的地下根系物种,在保障水土流失防治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兼顾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