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
——以泰州市为例
2019-01-20胡雪晴
胡雪晴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将进入新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助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1 泰州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1.1 泰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泰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职业院校共21 所,其中,中职学校14 所、高职学校2 所、本科层次独立学院4所、新升格本科1所。目前拥有与全市支柱产业相吻合的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9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4个;学生毕业考证合格率中级工达90%以上,高级工达75%以上;2017年,全市职业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技能型实用人才7万多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4.3 万人,开展创业培训4.4万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2 泰州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近年来,泰州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2017 年地区生产总值4744.53 亿元,增长8.2%,人均GDP 为10.21 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6∶47.1∶47.3,就业人数分别为57.4万人、113.6 万人、107.7 万人。2018 年7 月27 日,泰 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大健康产业为标志,以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五大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市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泰州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外部环境,开启了泰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2 当前泰州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类型、结构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层次、方向。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泰州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的逐步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而泰州市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结构、就业等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不强,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不高。
2.1 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匹配度不高
从专业设置看,大众化专业偏多,符合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偏少,与地方支柱产业匹配度不高。根据调研,泰职院和翰林学院以落户泰州医药园区为契机,策应泰州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其专业设置相对其他院校与地方产业契合度较高,如泰职院43个专业中,23个相关专业对接地方产业,契合度达60%。但泰州14 所中职学校大多为财会、机电、计算机等大众化专业;牧院以动物科技、食品科技、宠物科技类为主,主要面向长三角甚至全国;5所本科院校现有130 多个本科专业,分布在10 个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与地方支柱产业匹配度不高。
2.2 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从教学模式看,校企合作面窄、深度浅。调查显示,21 所职业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但多数流于形式,校企合作办学还只是停留在订单式培训和借用实训场地等浅层次的合作,“订单式”学生较少,很多企业只想使用人才,不想投入资金与职校合作办学或单独办学去培养人才,企业方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
2.3 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需要吻合度不高
从人才素质看,调查表明,职校学生素质结构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素质结构吻合度不高,学生就业导向与企业用人需求陷入“两不热”的尴尬境地。在对药城阿斯利康、可胜科技等企业调研后发现,企业对在岗本地职校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一般”选项,相关企业更倾向于名校毕业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都相对较好。
2.4 人才流失现象比较突出
从人才流向看,据调查,近年来泰州各职业院校的就业率都有明显提高,但本地化就业率不高。中职学校60%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剩余的40%留当地或外地就业。牧院和泰职院本地就业率分别为13.14%、36.97%,而5 所本科院校本地就业率均值仅为10%。调查显示,泰州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为地区经济服务年均约1.5万人左右,多数流向苏锡常等省内其他地市,比例达到60%以上。以药城为例,药城内企业每年需要招聘4000~5000 人左右,实际完成招聘不到60%。毕业生流失现象比较突出,本地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3 泰州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主导,提高职业教育对接区域产业的契合度
随着泰州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政府须将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树立大职教观念,以政策为引领,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支持力度,致力于优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环境[1],集中力量改善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和基地建设,保证财政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一是围绕构建“1+5+1”产业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全过程,培养相关行业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助力泰州发展;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创品牌为导向整合职教资源,加强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开放型、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对那些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专业特色明显、办学效益显著的重点职校要加大扶持力度;三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组建职教联盟、打造职教基地、创建职教主题园区等活动,着力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3.2 学校主体,创新办学模式
区域产业政策是政府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脱离区域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而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则是影响教学内容乃至定岗实习内容与区域产业岗位标准需求匹配度的关键要素。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进一步树立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依据产业政策调整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顶岗实习内容,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产教融合之路,采取政府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校际联合培养等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本土人才[2]。同时,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引领作用,加快构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多主体全面合作新机制,以制度为保障,确保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过程教学与轮岗顶岗实习、协同育人、进阶式考核、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等系列问题得以解决。
3.3 企业参与,提高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吻合度
顶岗实习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企业作为实习学生的接受者、实习岗位的提供者和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其校企合作意愿及行为往往受其投资回报的影响。职业院校要以培养企业所需高质量技能人才为目的,通过学生人力资源的投送、教师服务企业、学校贴补等途径形成校企合作纽带,实施生产经营过程与顶岗实习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节约企业成本;企业需要以联合办学为手段,校企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通过提高企业导师的讲授技能和校企合作能力,合作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从而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
3.4 多方协同,提高人才本地就业率
政府通过制定人才激励政策,鼓励职业院校人才本地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问题;职业院校依托地方工业园区,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从组织结构上连接校企双方,促进学生深度融合企业生产实践,构建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发展新格局,促使学生便捷地获取实践经验,提升适应本地企业的能力;行业部门加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建立职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的联动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