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法的兰州高校产教融合路径解析
2019-01-20王肖男
洪 涛,王肖男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及,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到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提出,产教融合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得益于产教融合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衔接,深入分析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各方利弊和有效路径,为转型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SWOT分析法最初应用于管理学领域,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决策方法,此后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之中。SWOT分析法中其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分析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企业内部的分析方法,其分析的依据是企业自身的信息。对于SWOT分析方法而言,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条件,把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融合,并基于实际条件,构建其独有的、高水平的平衡分析系统。此外,SWOT在结构化特征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且明朗,SWOT矩阵为其典型且主要的表现形式。对于此矩阵来讲,其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而言,均有着专属含义与价值,而在具体的内容上,主要以结构为基本着眼点,就企业的外部环境展开深入分析,同时对其内部资源进行多元化、广泛性分析。将SWOT分析法应用于高校产教融合中,针对其内、外部的竞争条件以及环境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有效的产教融合路径。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兰州高校产教融合现状,对于兰州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运用SWOT分析法对兰州高校当前的产教融合竞争力进行分析
本文以兰州高校为对象,以产教融合为目标,剖析与研究其当前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更好地推动该地区的发展,提升高校及地方企业的运作质量与水平。本文以SWOT分析法对兰州高校产教融合核心竞争力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解构,以期清晰确定其在产教融合方面的优势 S(Strength)、劣势 W(Weakness)、机遇 O(Opportunity)与挑战T(Threats),准确把握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机理,从而更好地弥补差距、整合优势,进一步增强兰州高校产教融合的核心竞争力。
(一)优势 S(Strength):理念先进,顺应时代
在高等学校中,要想推动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升,促进其实践效能的提高,需要首先树立牢固且紧密的实施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此领域的发展、更新与完善。以兰州高校的的兰州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在其内部不仅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而且还紧密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与理念提升。兰州理工大学的产教融合理念的要旨与操作纲领均为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重,并且还始终秉持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原则。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推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化创业、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各领域、各专业的优秀人才,紧密结合学校未来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与更新学校整体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研、产之间的多元化、深层次融合,以此为地方甚至国家提供助力。当前,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不断更新及实践的应用,其无论是在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还是在高端装备制造或数控加工领域,均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价值;除此之外,此种融合模式还在诸如土木工程、石油化工流程装备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均已得到深层化发展,而且部分领域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当前,该学校已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教育部科研基地,除此之外,还有多达36个省部级科研机构。还需要指出的是,该学校还积极承担了多项科技项目,其中不凡有“973”“863”等国家级项目。近些年,学校还根据产教融合发展需要,积极承担各领域、各专业的科研项目,其数量已经达到了336项,其在科研院所当中的影响力排名已经升至200位,国家划拨科研经费总额达1.4亿元。
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未来长远规划,积极推动自身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战略,始终秉持“一带一路”运作纲要,与世界范围内的40多所大学之间建立了长效、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与台湾中正大学、静宜大学等学校之间建立了多层面、多内容的合作交流协议,与东南大学建立了服务多个专业的对口支援协议。此外,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开展“1+2+1”交流项目及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等,每年输送大量师生对外学习与交流。
(二)劣势W(Weakness):趋于理论,衔接不足
产教融合机制方面高校缺乏实践性。现阶段许多高校虽然在其内部积极开展了产教融合,但是并未推动此工作的深层化发展,而是短期性的,或是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规范性的,许多处于合作状态的项目,多依靠人脉或院校相关人员的盲目性跟进来开展与维系。大多高效学校与企业之间所开展的产教融合,仅围绕或停留在学生实习层面上,未能做到产教之间的深层化、多元化融合。另外,在与之相匹配的相关机制上也比较缺乏,这势必会对产教融合的高质量、深层化、系统化开展造成不利影响,最终所得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针对一些高校而言,其前身多为专科学校,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课程设置上,再或者是在教学方法、方式与手段上,均大多沿用了原先学校的运作模式。受此影响与干扰,在理论教学层面,一些学校针对课程层面所开展的改革,通常只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学时的删减,或者是一些课程教学难度的降低。另外,许多高校无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专业设置上,均未能依据自身实际及企业情况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更新,因而与企业之间存在不相符、不对称等情况。受此影响,学校也难以构建与企业实际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要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难以在企业实习中得到较好的、配套式的应用。
产教融合能力方面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伴随高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产教融合模式在多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提升其质量与水平。虽然一些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加大了师资力量层面的人员与资金投入,但是如果将其划归至校企合作当中,尤其是在产教融合中,其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与企业所需人才要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另外,针对高等教育层面的教师队伍来讲,其需要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积极建立满足与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尽管部分院校从社会中引进了许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来担任高校学生的指导教师,但在具体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层面,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衔接问题,造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出现问题,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人才需求的扩充。
企业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现阶段,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针对高等院校来讲,其在整个产教融合运作中有着比较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但是针对相关企业来讲,却存在积极性缺乏的情况,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其在参与及开展产教融合方面有着欠佳的合作意愿。一些企业在产教融合理念的影响与驱动下,尽管已经对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与实践上,却有着并不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由于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着不相同的追求内容与目标,因此企业与高校之间,通常会因利益问题而出现以一种消极状态参与产教融合。
(三)机遇O(Opportunity):时代需求,立足实践
在起初阶段,制定产教融合策略的目的在于解决职业教育及人才就业,推动学科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满足企业日益增加的人才需要。随着时间的迁移,从起初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至现阶段的“十三五”规划,产教融合始终以一种高质量姿态,在社会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内容及操作思路在各层面受到反复强调;2017年12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此规则的发布与实施,有力推动着产教融合的更新与完善,而且还使产教融合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增强,使其从原先的、单纯性的职教政策,跃升至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产教融合理念与运作思路得到持续更新与完善,无论是在具体的理念上还是在政策方面,均已经升级至战略层面及国家层面。通过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产教融合,实现了各种创新要素的深层融合,也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及需要,将高校与企业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形成技术与技能、知识与理论的深层化融合。通过创新共同体的建设与创新,加速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的积累,实现此领域的传承与发展;另外,针对从中所得到的各种先进技术与理念,可以将其以一种较好方式,深入融合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以此来推动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四)挑战 T(Threats):配合不足,细节欠佳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产教融合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其中,从政府层面来考究,政府对此方面重视不足是其最大问题之所在。针对大多高校而言,其期望政府能够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尤其是在推动自身产教融合方面。针对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而言,尽管其已经制定了支持与维护产教融合发展的文件与法规,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不细化、不完善等情况,尤其是能够维护产教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是欠缺。即便是政府所颁布的带有法律效应的文件精神,也未能得到贯彻落实,相关单位或部门执行形式化、片面化。从宏观层面来考究,政府缺乏可以调动高校与企业积极性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那些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法律更是缺乏。从整体层面来考究,要想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与完善,政府基于相关法规制度,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必不可少。
针对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而言,其在宣传产教融合上多借助于印发相关文件来开展,或者是通过召开相关会议来要求下属部门来执行。但是需要迫切指出的是,在宣传内容方面,对产教融合的基本概念、操作效果方面存在宣传力度不足的情况。此外,在其作用与重要性方面,宣传力度也存在不足。针对国家教育部而言,其虽然以产教融合为对象,专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召开了经验交流大会,但此会议实际上存在着比较小的影响与效果;而对于相关政府领导来讲,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重视产教融合的情况,受此影响与驱动,一些高校在实际发展中存在不注重开展产教融合的情况。高校在监督产教融合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尤其是对于协调学生与企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情况,受此影响,高校师生在理解产教融合方面存在不合理、不准确及不透彻的情况。另外,投入资金的不足也会限制与影响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对于高校而言,尽管在收费方面已经做到了透明开放,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做到自收与自支,还能根据现实情况,从企业那里得到所需要的帮扶资金。但从根本上来讲,这并非就表明政府无需在此领域投入过多资金,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及现实需要,有选择性与人性化的投入资金。由此表明,在经费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较大程度制约与影响着产教融合的发展与更新,这也是造成师资队伍力量整体不佳的重要问题。
协调与监督机制不合理、不配套。现阶段,从国家角度来分析,针对我国高校而言,其在开展产教融合时仅仅注重其重要性,而对其效能与作用却不予重视。另外,在具体的途径上,也仅停留在各种文件上,或者是各种形式的教职会议上。需要指出的是,这尽管有助于高校合理、高质量开展产教融合,但是在经验交流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在相关机构方面,存在不统一、不协调的情况。如果机构组织存在不统一、不协调的情况,那么其无论是对产教融合方面还是在校企合作上,均会出现各种问题与不足,各个要素与环节间也会出现不统筹、不协调的情况。此情况势必会对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提升兰州高校产教融合核心竞争力的路径解析
(一)政府层面。针对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来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需要,合理借鉴与应用国外优秀且先进的经验与技术,以自身实况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开展产教融合的创新研究,并结合高校与企业间的实际落实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与完善。针对相关政府而言,需要基于政策、法规层面,制定各种符合时下需要的措施,开展宏观层面的引导,最大程度且合理地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还需要指出的是,政府还需根据实际需要,基于制度层面,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并且为各个方面的利益维护提供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引导与帮助;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合理化、标准化分配利益,切实实现知识产权的共享,并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些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税收、信贷层面的各种优惠措施,以此来切实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与落实。另外,还要合理利用相关制度法规,以此对产教融合各个利益主体进行合理分配。针对相关政府而言,需要构建专属性保障机制,以此来更好地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双重发展,这样除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之外,还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因此其能够为企业与学校利益保护提供切实保障。政府可根据具体的法规规定,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合理化调整,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以此来更好地推动企业与学校在产教融合间的深层次、全面化发展。
(二)学校层面。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需要积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学生及教师对产教融合的理解与认识,以“需求导向,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其根植于他们心中。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以“产业需求导向”为工作理念,以“学生+导师+项目”的导师基金项目、温州研究生分院“亚龙班”、企业专职服务团队建设的项目合作进展为模式,贯穿于校企合作项目的各项工作之中,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将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紧密融合在一起,在各方的积极配合与推动下,实现产教融合工作真正落实。只有这样去做,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为企业、为社会提供大量优秀的技能、技术型人才。但需要指出的是,因许多高校自身存在比较突出的思维惰性,而且在执行方面存在特定惯性,受此影响与趋势,他们的思想观念便难以得到创新与解放,而且也会影响到产教融合的创新与落实,使其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具体的形式上,均会产生比较突出的局限性。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讲,须始终秉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将各种先进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开放办学,以此来推动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合理化发展。
(三)企业层面。针对企业而言,需结合自身既定目标,找寻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尤其是人才发展道路。而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其除了需要在企业中得到实践磨炼之外,还需在学校中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知识丰富,且实践经验丰厚,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而要想达此要求,针对企业而言,需要明确自身的人才需要,并根据实际需要,将产教融合真正划归至企业与高校当中。针对企业来讲,其在各时间段有着差异性需求,但从人才市场层面来考究,企业未必可以在各个阶段获得能够满足其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便要求企业需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一种合理、高效方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建立紧密关系,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与完善,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